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县域经济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3)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9367字

  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表现为生产要素同极点的聚焦: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一般来说在增长极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扩散效应加强并逐渐占主导地位,极化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产生地区差距[30].增长极理论思想是区域开发的指导思想。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应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实行投资地区倾向政策,创建增长极,通过增长极本身的发展以及对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影响,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的实质是一种区域内部发展理论。增长极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打破行政界限的分割,引导企业在某些地区集聚发展;二是由政府实施经济计划,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组织重点投资,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必须以不抑制市场机制为前提。

  2.2.2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属于国际贸易理论范畴,但他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31].比较优势是指无论一国、一地区是否在资源技术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或劣势,在生产某一商品时都有比较优势,贸易都是有利可图的。传统的比较优势概念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竞争优势是一国或一地区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实际显现的优势,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应该探寻如何从比较优势进化到竞争优势的方法。而竞争优势概念是从现代市场观念的高度描述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竞争优势既可以影响市场需求,激励竞争机制环境的形成等诸多要素,又可用市场份额等指标来定量表示优势的程度,切实地找到提高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方法。

  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既有密切关系但又有着本质区别。

  第一,比较优势更多地强调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种潜在的竞争力,而竞争优势则更多地强调一国的贸易优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一国的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能力,拥有竞争优势才能算得上真正拥有现实的竞争力。

  第二,比较优势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决定的;而竞争优势不仅与简单地与一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利率、汇率有关,而且更与制度、政府、知识、品牌、管理、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创新等高级软要素有关。

  第三,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竞争优势虽与资源享赋有关,但更与后天积累形成的知识、技术、商誉等“创造要素”以及一国的价值观、文化、经济结构和历史都成为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它是“先天享赋+后天要素+企业行为”形成的竞争力。

  第四,任何可能发生比较和差异的地方都能用到比较优势原理。他涉及的主要是各地区间不同产业、产品之间的区际交换关系,广泛的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体现各个地区间不同产业之间劳动率的比较和相对优势,不仅仅是企业间贸易等方面的问题,主要强调地区间产业分工与产业互补的合理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本质都是生产力水平的相互比较,先天有利资源票赋条件都是决定交易的共同基础。而竞争优势主要应用于当各地区相同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时,同一产业内的市场交换关系,主要强调了地区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发挥比较优势相当于中国的田忌赛马故事,即“扬长避短”,而增强竞争优势则意味着“优胜劣汰”.更好地将“扬长避短”策略与“优胜劣汰”策略结合起来是正确处理发挥比较优势与增强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质。

  2.2.3区域分工理论

  分工就是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一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从事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分工所带来的结果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随着每个人的活动范围的缩小而提高;第二个是间接生产链条的长度加长;第三个是链条上每个环节中产品的种类数增多[32].因而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分工会使得社会的生产率和效益都大幅度提高。而美国经济学家扬格更直接的认为,分工的作用就是为了造成愈来愈迂回、愈来愈间接的生产方式,从而不断地把生产方法引入到生产过程中来,其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生产效率愈来愈高。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换句话说,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在初始生产要素与最终产品消费者之间插入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中间产品、专业化知识甚至生产部门,从而使分工越来越细。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大概原先的产业分裂成更专业化的生产部门,也许新的产业部门也就不断出现,所以这是产业演变的基本过程。最终市场和分工的发展,从而使得更多的产业产生,接着产业内的生产环节也越来越多。

  有利于推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在众多的产业中和产业链条的众多环节中,只有一个县域的经济能从中找到自己本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环节,才就可能将一种产业做大做强。因此,根据区域分工理论,他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2.2.4产业生命周期与梯度推移理论

  (1)梯度推移理论。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我国的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历史上,梯度推移理论是由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论引入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而创立的,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到底区域经济发展盛衰,主要取决什么呢?在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顾名思义,梯度推移理论涉及到梯度的问题。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的经济繁荣阶段,所以无论在经济或技术上都属于高梯度地区,因而高技术生产部门和新兴产业部门更适宜于布局在较发达地区。反之,欠发达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更适合布局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素质受到限制的传统的产业部门。

  第二,产业结构的更新,促使地区经济向高梯度发展和集中。人往高处走。高梯度地区有更大的几率产生由科技进步引致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

  第三,随着经济发展的时间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这种是规律: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的是产业结构的换代更新。第一是按距离远近向外围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地区布局推进,是的向比较紧密的地区布局推进,但是在总体范围上,推进则按梯度高低顺序,跳跃式地向周围扩展,第二应该向第二梯度地区主要包括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再逐步向第三、四梯度的地区推进[33].

  第四,梯度推进过程是什么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呢?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么?的确是动态上产生的扩散与极化效应。即造成地区两级分化是因为产生经济问高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他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

  (2)产业生命周期的反梯度推移规律和梯度推移。在产业的创新阶段,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在高梯度地区即经济最发达的一般都布局一些重要的新兴部门,在发展阶段,可以直接引进先进技术,进而优先开发。新产业或新产品己经产业化生产,可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只要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其生产规模可迅速扩大,实现跳跃式的发展销路可迅速铺开,收益将大幅度上升。然后向高梯度的区域扩散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条件又具备,原先在发达地区的企业就会采取在外地建分厂,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或与外地企业合资经营,或转让技术及商标来扩大生产,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以满足市场需要。而这种向外扩张,便形成了梯度转移。反梯度推移式。而在这种转让中,就要综合考虑接近市场区,或接近资源区,或接近廉价劳动力区等因素。接受地区存在着接受扩散的引力场,往往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区域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能后来居上么?还是取代在高梯度层次的创新发源地?落后地区一般缺乏资金和技术,这就是一般普通的产业或产品进入普及性的标准化阶段。可怕的是,技术的标准化,可被普通的劳动者掌握运用,经济的发展,推移速度加快,怎么办?于是其生产也就由技术密集逐步转变成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量减少、供给量增加,市场逐渐饱和,增长不在变快而是缓慢直至停止。引起了一些争论而与此同时,以落后地区为代表的低梯度的。由于劳动力工资不高、技术水平也很低,还有较大市场容量,故比较适宜开办这些这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更重要的是,而且高梯度区的同类生产企业被超过在生产经营效益上。无论怎样这种顺序关于经济开发的,尽管存在梯度在经济技术水平上,尽管这是一种普遍规律和大趋势,产业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渐次推移,但人不仅可以发现规律还可以利用规律,应该由什么来决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如果在低梯度地区,如果一方面有市场需要,另一方面有比较好的外部经济效应,而且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可通过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可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施扩散,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向高梯度的区域扩散技术。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