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双城市发展县域经济的途径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5319字

  第 1 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加明显,在一个新的社会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对解决中国长久以来的“三农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县域经济已逐渐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及关注。近年来,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突出了许多特色,比如在地方经济发展问题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在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上都进行了不少积极有意义的尝试。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少数县域依靠地域或政策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比较典型的就有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顺德模式等等,而在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除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发达地区外,其他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是很理想,特别是大多数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将近有 80%的人口生活在不发达县域,其中涵盖近九亿农民。很多县域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如市场、人才、资源、技术、资金、观念等方面。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处区域的整体发达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说明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点成就,但是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考验。

  双城市物产资源丰富,经过近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总量快速上升,2011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303.4 亿元[1].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县域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8.5%,年均增长 25.4%[2].占黑龙江省工业增加值比重由 2006 年的 15.3%提高到目前的 26.6%,提高了 11.3 个百分点,超过黑龙江省平均水平 12.3 个百分点,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及现实发展存在问题,双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始终很缓慢,这也制约的双城市经济的整体发展,在国家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大背景下,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日益彰显,比如,特色经济不明显,工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滞后,没有形成发展县域经济的典型模式等[4].因此,因地制宜加快县域经济转型,是双城市经济持久发展的最好选择。

  1.1.2研究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使县域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实现跨越式大发展,不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研究双城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双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个城市,这与其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多相关的因素上(比如,历史因素、地域因素、产业政策因素、发展模式),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它的经济基础也是相对薄弱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很不合理,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了该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作为双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的县域经济,它的地位和作用在现在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想要实现双城市经济状况的有效提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提出科学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本文运用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理论、区域分工理论等经济学相关理论,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促进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甚至推动中国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1.2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2.1研究内容

  本文是以研究县域经济为出发点,结合双城市具体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县域经济理论,并且拓展了县域经济研究的个性化视角,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先进县域发展模式的分析与借鉴。对比分析中国现有的先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及顺德模式。寻找成功经验以及使用条件,得到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2)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模式评价。本文将从双城市的自然概况出发,分析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现有四种模式的运行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

  (3)促进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对策。针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1.2.2研究的创新点

  (1)拓展了县域经济理论研究视角。中国现有的有关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多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对于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鲜有研究,本文立足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市,研究具有不同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拓展了研究视角。

  (2)在对已有的先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和实地调研数据,运用相关经济学理论剖析了双城市四种现有模式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这是论文的独到之处。

  1.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一些学者,以 Yager R R 为代表的对动态综合评价有较深入的研究,比如 Yager R R 在 On ordered weight averaging aggregation operators in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一文中提出了基于时序加权平均算子的多指标决策[5],诱导时序加权平均集结算子等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法;Chiclana F,Herrera F,Herrerar Viedma E 在其文献 Integerating multiplicative preference relations in a multipurpose decision-making model based on fuzzy preference relations 中提出了基于模糊偏好关系的在多目标决策模型中的整数乘法偏好关系[6],但国外的对于动态综合评价的方法的研究还较少,研究成果也较少[7].而对于县域经济,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对于行政区划有一定的规律,县域占了很大比重,而国外对于县域经济这个概念还不常见,县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组织,在世界主要国家普遍存在,但县域经济却是中国特有的经济现象[8].

  比如从美国县的设置可以看出,美国县的划分仅仅是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严格来说,并不存在与之对应的县域经济。这得根据每个国家的国情做具体分析研究,因此,国外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很少。

  1.3.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县域经济研究学者刘福刚认为,县域经济发展,一定要搞好三个统筹:即县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协调发展。同时要转变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思维,把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社会发展、县域文化发展、县域生态发展、县域政治发展等县域内与县域经济有关的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并且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候要注重科学理论创新。实践方式创新,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经济发展道路,以科学的县域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切合实际的实践方式为手段,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辜胜阻、李华 2009 年在《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的均衡城镇化研究》中指出,特色产业是关键部分,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向和内容。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建立坚实牢固的经济基础。要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方式,不断促进农业的产业化,以以农户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建立农民专业性合作组织等中介组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运输和贸易,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方向发展延伸。同时要注重产业集群效应,以当地特色产业为支撑。在充分了解市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以本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在农产品加工型、矿产资源型、工业催生型、农业服务牵引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之中选择一种适合本地区实际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而服务面广的第三产业和相对技术水平比较高、发展基础比较好的现代加工型乡镇企业业要向县城区域集中,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战略,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张晓山 2009 年在《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的思考》中作出如下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水平也 不断提高,就必须不断发展农业水平,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向其他产业延伸,比如向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就要建立相关工业园区;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就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产业,大力打造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形成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深度融合,这将改变耕地的原先用途,但是必然会触犯相关地方利益,土地使用性质发生转变,与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不相容。这是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这个问题也是长久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矛盾的交汇点[10].许经勇教授 2006 年在《我国城市化的新阶段:建设新农村》中指出,发展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实现途径,把跳出“三农”与立足“三农”相结合,不断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11].王怀岳 2008 年在《突出特色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中认为,在比较优势的理论指导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产业结构转变的第一个阶段的目标,即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向二、一、三的产业结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就是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的战略目标[12].迟福林、夏锋等学者认为,我国有 7 亿多农村人口,他们的消费潜力十分巨大,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这种不断扩大的消费需求是一个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增长点,要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不断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将对我国新阶段扩大内需战略产生决定性影响。目前,国家推进农村改革需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农村消费保持低迷状态,这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有关,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因此,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消费、扩大内需,调整对外开放的结构,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个全局来看待。在未来几年内,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可以实现启动农村消费大市场上的重要突破,也可以从整体上破解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难题,统筹城乡发展[13].

  国内学者黄敏认为,县域经济从全国范围来看,一般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之上,所以农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保障。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要立足区位、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实现农业繁荣和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产业附加值,保障农产品销售市场,与农民利益紧密联系,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第二方面,以基地建设为支撑,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宋亚平 2009 年在发表的《“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中提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的相对封闭性和发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折射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随着市场的深度扩展和深度融合,县域经济最终还是要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得到发展,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所以,县域经济的决策者和推动者决不能滥用地方行政权力,搞地方经济保护主义,而是要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市场作用和各个利益相关主体,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县域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5].

  孟宪江 2004 年在《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谈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文中指出,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将给县域经济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各方的努力,只有进行多层次和系统的配套协调及长时间的努力才能不断推动改革,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16].

  我国已有的大量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针对性强,涉及范围广,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基础。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纯理论的角度来看待县域经济的发展,制度变迁、观念更新以及新制度的供给等深层次的问题,而围绕某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而提出意见和展开的设计大多都未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观念创新角度、产业创新角度、制度措施创新角度等多方面综合审视,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设计和创新。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对目前有关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模式的研究及相关理论方法进行文献梳理。并系统总结可以借鉴的国内先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措施与成功经验,引导双城县域经济发展。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定性分析,提出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在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选取双城市为对象,结合双城市现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