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双城市县域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在国家大政方针支持和自身努力发展的基础上,双城市县域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笔者根据双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结合理论性的系统分析研究,针对双城市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共总结以下四种主要发展模式:
4.2.1 “区位招商+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发展模式
双城市坚持“区位招商+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发展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其中主要成功代表是双层市南部的朝阳县。据统计资料显示,朝阳县以平原地形为主,全县总面积 646 平方千米,其中平底面积 430.5 平方千米。非平原面积 215.5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面积 1.53 亩;全县共有 298 个行政村,总人口 45.3 万人,农业人口 38.8 万人。
双城市朝阳县的经济基础设施较好,拥有京广铁路、鹤台铁路、京珠高速、壶台公路、京深公路三条交通要到纵横贯穿全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朝阳县依托自身区位优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生产,将粮食产业作为本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产业,注重农村合作社等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重点突出食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拉动作用,成功探索出“区位招商+农业产业化带动”的双城市县域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实现双城市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朝阳县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进步。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时间,双城市朝阳县实现了传统平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方向的跨越式发展,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八年飞升了40 个名次,被国务院命名为商品粮基地县和棉花生产基地县,并获得“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的荣誉称号。
双城市朝阳县具有良好的区位发展优势,借以实现招商引资。朝阳县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缺乏重要矿产资源、特色传统经济、实力经济中心等基础发展条件,且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薄弱、水平低,整体上制约经济高下有序发展。然而,双城市朝阳县坚持做到趋利避害,仅仅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进行外资引进和资本入驻,着重进行大型项目的招商引资和选商引资,注重商户的对比选择和整体实力比较,坚持从企业规模、效益产出、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科技含量等方面对商户进行整体比较分析性选择,明确指出项目引进和审批的基本原则标准。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建设,双城市朝阳县特色招商引资成果显着,目前,全县投资超过千万元的重点项目达到 61 个,投资超过亿万元的重点项目有 7 个,整体续建新建项目到达 187 个,更涌现出一大批投资产量大、发展潜力好的工业加工企业和农业加工企业,为双城市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发展活力,并形成了坚实的经济保障基础。
除此之外,双城市朝阳县坚持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注重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在因地制宜、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坚持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在实现朝阳县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建设自身的典型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有序发展。
4.2.2 “特色农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双城市的地处东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气候资源、地理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农业发展中占据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双城市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充分利用自身的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努力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特色农业带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结合自身情况促进双城市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显示,双城市近年来成产总值屡创历史新高,2014 年生产总值高达 77.32 亿元并呈不断上涨趋势。
双城市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基础农业经济。双城市近年来培育了大批温棚蔬果、尖椒、红枣等优势区域种植产业,温棚蔬果总建设数量达到11 万个,优质尖椒生产面积达到 44 万亩,优质红枣生产面积达到 48 万亩,各项农产品产量在全省农业发展中名列前茅。此外,双城市还建立了众多标准化、无污染、高质量的优势畜禽产业,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且养殖基地建设顺利进行,畜牧业产值高达 10.58 亿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双城市农业结构实现高度优化发展,区域特色明显且农业产业优势突出,对双城市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双城市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进行农业“加工”产业发展,将农业产业化生产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双城市始终坚持以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理念,通过农业企业化带动农业加工化,并将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战略发展方向,着重培育木材加工、尖椒、花生、红枣、瓜果蔬菜等新兴产业链条,紧紧围绕优势农产品着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品牌企业。
4.2.3 “旅游业带动”的发展模式
双城市良好的低位环境和较发达的经济整体状况,为其吸引了大量流动人口。双城市作为建筑业大市,经过将近 30 年的发展成功积淀了雄厚的民间资本。
大型企业在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之后,开始扩大经营范围并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为旅游业的发展和星期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大型产业的发展拉高了双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双城市紧抓机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行经济转型支持,鼓励大型企业在该地区开拓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充分激活了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贸易,是全球发展最快、提供就业机会最多、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双城市在第一、二产业有效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坚持“旅游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双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业发展优势,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双城市紧抓红色旅游路线,围绕“南太行红色旅游区”精品线路、“红旗渠为主的红色教育游”等特色旅游路线,不断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双城市辖区内拥有旅游国家及品牌高达 16 个,众多景点被授予“全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 “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景区”、 “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景区”等荣誉称号。特色景区、生态农业和红色教育旅游路线成为省内外的重点旅游线路,充分带动双城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
发展较快的旅游业充分提高的双城市的整体知名度,沿海等发达城市由此将双城市作为建址设厂的主要内陆区,双城市在承接一线城市产业梯度妆也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该市县域经济在“旅游也带动”发展模式下实现了稳定有序发展。
4.2.4 “物流装备园区带动”发展模式
依据双城市平坦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该市可依据自身地缘优势开拓市“物流装备园区带动”的发展模式。
双城市近年来注重“三园一城”的发展规划建设,重点现代物流中心园区、食品加工聚集园区、装备制造配套园区三大产业区和双哈生态新城,打造精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中国高质量食品产业城,将经济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逐步建设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物流新城园区。据悉,双城市为保证经济的高效运行,建设全球性采购中心食品加工运输线路。
建造现代物流区。将新兴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核心,可以投资建设农产品采购中心项目、建材市场项目、投资比较大型的物流中心。比如万达广场、汇源集团、美的集团物流中心,依托哈尔滨市的区位资源优势,建造辐射全省、面向全国的大型物流中心。建造大型装备制造配套区。依托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心这一地位优势,承接哈尔滨装备制造企业的项目,做好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配套业。“一城”就是哈双新城,主要是建造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功能分区,目标是力争把双城市经济开发区建成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生态型与示范性产业园,使哈尔滨市成为一个全省知名的财源基地和新型城市综合体、工业中心。
辅助性企业,辅助性企业是地方政府部门教育培训机构信息平台,科研院所机构支持机构知识流、信息流交通邮电社会服务餐饮酒店种植业金融保险咨询公司广告公司装备制造配套区食品工业集聚区现代物流中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