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吉拉吐乡文化建设现状
3.1吉拉吐乡基本情况
吉拉吐乡南部是王府镇,西至大山乡与新立乡相邻。扶余东北部和跨河以北与前郭镇相连。总户数为4832户,其中农业家庭户总数为4220户,总人口数19531人,其中农业人口数12000人。吉拉吐乡的少数民族有锡伯族,目前共有251人。锡伯族的祖先是清朝乾隆年间从顺天府被下派,就生活在今天的锡伯屯,因此得名。现在,族人多种植水稻。锡伯族人虔信祖先神灵,专门供奉"母亲"(赐平安的神保佑家人)和海尔简(祝福草原,畜牧神)。
族人以信奉卩刺嘛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与蒙古族很相似,具有种族语言和种族文字会蒙语、汉语两种语言的民族。在吉拉吐乡居住少数民族还有满族,现有227人。满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古老民族,文化久远,以能骑善射著称。从前的男子在松花江狩猎多数都穿长袍,而妇女喜欢穿旗袍。生活用具多使用"条桌"和"火锅"等食具。把馒头称为"恃恃".宗教信仰以萨满教为主,宗教供奉"祖宗匣"和"神杆".族人喜跳"单鼓舞".
在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内主要以蒙古族为主要少数民族,在吉拉吐乡境内生活的蒙古族人口为1362人,而前郭县境内有蒙古族人口总达到50400人,占境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种族。
3.2吉拉吐乡特色文化资源状况
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走访了吉拉吐乡部分村屯,经过调查结果折射出吉拉吐乡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3.2.1特色饮食资源
在生活必需品方面,曾几何时,为了满足所需的游牧生活,常常穿着长袍和长靴;食品有奶酷、手把肉、奶干、炒米等?,部分族人还会住蒙古包;出行经常骑马或者坐勒勒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但是饮食习惯流传至今,牧民们还是和祖先一样骑马住蒙古包,一直保留着民族特色。
3.2.2旅游资源
文化和旅游是一对紧密联系的合作伙伴,文化作为一个平台,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内涵将成为空和枯燥;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从旅游行业的支持,很多地方经济发展是很困难的,保护文化遗产,客观上很难实现。因此该乡在文化建设时,掌握本地旅游资源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
风景优美的哈达山旅游区坐落于吉拉吐乡境内,位于西部的松花江吐乡。哈达山位于松花江西岸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境内,山高185.5米,临江横断面如刀削斧费,既高又陡"哈达"系蒙语,该山临江侧的部分是又高又陆的斜坡,因此得名为:陆峰。乘船望去,便见那千百层排列整齐的岩石组成的千层断壁岩;登上山顶向远处望去,感觉是在天堂一样,富有诗情画意,是参观壮观的松花江的最佳之处。目前,这里正在积极筹建大型水库哈达山水库。日后水库建成,会有第二次的松花江,成为吉林松原的重要旅游胜地。
1988年,乡政府本着"依山规划,顺水发展,保持原貌"的规划原则,把哈达山幵辟成风景名胜区,要修一条进山通道和十几个地方的景点,种植一些容易存活和具有生命影响力的多种类树木。哈达山整个山体多是风化的油母页岩,呈赫红或青绿色,巍峨险峻,形成了千层岩石悬崖,在半山腰北侧处一个岩洞,传说叫"仙人洞".距"仙人洞"不远处便是"滴水壶".因在山顶上有一小股清泉泊泊流淌,仿佛一把水壶徐徐倒水,四季不断,因此得名为"滴水壶".在山顶上有一条小溪涓渭流淌,就像一锅慢慢倒入水,四季不断,故名"滴水壶。除了这些天然纪念物景观,逆水而上二十里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红色的岩石赤裸,满脸皱纹的基地迭戈"红白石粒子"遗址的古文化遗址。主要文物鼎足、鬲足陶器的残片和各式器壁、器耳、口沿等其他生活遗留的残件。
3.2.3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3.2.4民俗民风资源
千百年来,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各个地区形成今日具有各自特色的民俗风情。
3.3吉拉吐乡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3.3.1当前农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及形式
3.3.2参加集体文化活动旳人的年龄构成
从受访农民所反映的情况看,集体文化活动中,大多数都是30岁以上的农民,而30岁以下的农民参加集体文化活动的只占少部。
3.3.3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调查显示,农村文化活动中存在很多问题,在农民看来,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组织活动的经费太少,一场活动经费往往入不敷出,本来农民的主动性就不强,这样更使农民积极性下滑。同时,也还存在着村(社区)组织不力的问题。同时,文化生活中还存在形式主义严重,文化-娱乐活动供需不对应,农民不感兴趣的问题。
3.3.4吉拉吐乡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根据我们对村干部的调查显示,15名干部认为本村(屯)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11名干部认为本村(屯)没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还有6名干部不知道本村(屯)是否有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规划。
3.4吉拉吐乡整体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3.5农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
调查显示,农民一般要从文化建设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农民普遍希望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他们希望文化活动能与科技学习相结合。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面是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他们认为应加强图书馆(或)文化站建设,娱乐设施建设,体育徤身设施建设,互联网建设,技能培训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