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松原市是一所新兴起的石油化工城市,随着松原市不断发展壮大,城乡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富足的物质生活,让农民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不再担心穿衣吃饭,农民们就聚集在一起闲聊、打扑克或者玩麻将,有时甚至出现了依赖娱乐活动而忘却了田间耕作。而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再加上没有能够提高农民文化素养的文化活动正能量,这就造成了一些农民不务正业的局面,这一系列现象反应出松原市城镇与农村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更多表现在农村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了松原市整体经济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通过走访松原市吉拉吐乡5个村的村民和村干部调研发现,农民在文化建设上的认知比较肤浅加上地方干部的重视程度不够,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我们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并且发挥带动作用的吉拉吐乡为例,通过对其深入调研掌握了吉拉吐乡几个村的村民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总结形成了实践经验,发现不足并从中找出问题根源,共同商讨对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美好家园。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伴随我国国内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的生活也逐步进入小康时代,农民的耕闲时间多了起来,一些农民外出打工,而有很多农民空闲则聚集在一起闲聊或者打办克、玩麻将等娱乐活动上,以上现象反应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更多的表现在农村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文化,教育等各项公共事业。
城乡发展不均衡,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限制了全球开放性现代化建设。
要想改变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就早日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变了原有策略,重新作出了细致的部署,要针对区域的不同特点来制定解决方案才能提高农村文化生活整体水平。党中央一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既要统筹经济发展,又要统筹社会发展;既要统筹物质文明建设,又要统筹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物质和精神文明,使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看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进步,才能使农民群众与城市居民一样,不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还能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农民可以通过各种娱乐方式来满足他们的文化生活。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不仅牵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建设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首要条件。共同创建和谐社会,保证以提高农民素质的文化建设为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的要求,也是实现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对松原市吉拉吐乡的整体文化建设水平进行详细的调研并进行汇报。
1.2.2研究意义
本人为土生土长的松原市人,对人文地理环境和各县区文化建设发展情况比较熟悉,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可以更深入群众得到更真实的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的沉淀让松原人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新时期的松原人以一种全新的状态,让区域内、富有生命力具有民间传统的地方特色文化复苏、壮大。少数民族特色有:蒙古舞、乌力格尔、蒙族婚礼习俗、四胡音乐和马头琴。郭尔罗斯民歌被收录在松原市传统文化保护中,还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中国马头琴之乡"也因具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的马头琴发源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命名的,吉拉吐乡居民的祖先是最早演绎马头琴的优美旋律的。因此笔者选择吉拉吐乡无论是在地域发展还是在民族特色上较其他乡镇要更能体现松原市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而且作为松原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更重要的一点是本想它包含了锡伯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居多,相对于其他乡镇更能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反应松原市整体的文化建设水平。
在当今社会,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来源,是综合国力的权衡标准,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不是看城市文化,而是农村文化。在国际体制下,我国的农村文化较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因此,加快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脚步,巩固党的执政理念,强调先进文化以农民群众为主导,才能有效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一些群众出现了缺少公德心、模糊是非观念、价值观改变等不容轻视的问题。想要建设农村文化,就要保持民风淳朴,让农民群众意识"文化"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文化建设要渗透在新农村建设全过程中,只有抓好文化建设,农民素质也会跟着提高,乡村文明、社会和谐的目标才得以实现。在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下,文化成为经济的核心部分,文化和经济是联系在一起的,让互相牵制促进发展。在农村地区,原生态文化资源严重被破坏,尤文化基础设施、活动、教育都非常落后,需要填充短缺在这一领域的资源十分的多;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解体,或已经死亡,没有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这一地区的农民更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从社会视角转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遵循以人为本为必然要求的历史发展。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1.3.1.1德国"巴伐利亚"实验
德国"巴伐利亚"实验,发生上世纪90年代,赛德尔基金会在得到法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后,摆脱农村贫穷状况,农民在农田里进行实验并取得了成功,因此又称为"城乡等值"实验。赛德尔基金会倡导秉承"等值观"理念,"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上,而非形态上与城市消除差异,使农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意大利实行农村土地整改期间开始借鉴德国"巴伐利亚"实验,土地整改并不代表要缩减农民土地,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而是要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控制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法国自50年代后,德国农村普遍实施此模式。
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赛德尔基金会合作搞南张楼村建设,将其确立为"中德土地整改与农村合作发展实验区".包括土地整改、耕地面积机械化、农村基础设施、教育规划等项目。十五年过去了,南张楼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不要依赖于海,不靠城,不靠交通要道,没有大企业,没有矿产资源,人多地少,住在木屋,没有硬化路面的村",现在的南张楼村兴建了 80多个大中型企业,修建了几条交通干道,家家住楼房,全年经济收入达到亿元;改变其工作模式的15年后在2004年总收入两千万元,税约五十万元,农业生产己成为副业,企业成为主要产业,该项目的还吸引国外很多企业来投资洽谈。村民的生活方式彻底改变,基础设施不再是村民担心的问题,如今该村村民是生活在有文教区、休闲区、厂区和居民区的农村"小城市".用村里的老人儿话说:"没有想到一个外国的实验能让我们农村人一下变成了城里人。南张楼村的成功,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1)黑龙江省农村人口很多,想要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推近与城市的距离不是单纯地减少把农民数量减少,也不能盲目地进行"农转非"大迁移。(2)在建设农村文化的同时要汲取历史教训。要树立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正确的出发点,精密布置,做到持之以恒。(3)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要多样,能够吸引民间群体和国际商界,并有兴趣自愿参与到南张楼村的建设中来,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应用其中。
1.3.1.2嗜拉拉邦"公共科学运动"
本组织是自愿由知识分子组成的,目的是向农民免费提供免费先进的科学技术服务,像播种子一样让农民都会用科学技术来脱贫致富。这个组织中有科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大学教授、物理学专家,两院院士等,几乎包含了所有职业团体。他们利用闲余时间不要薪水,从基础知识到科技文化;从教学技能到科技应用渐渐使农民意识到知识文化的重要性,帮助很多农民富足起来。多年的努力数十组近一百万名成员已经取得了惊人的结果。
哮拉拉邦人民生活在和平、自然和谐的世界里。这里出生率仅低于美国,死亡率很低,人均寿命仅次于寿命长的西欧国家。在拥有3000万人口的地域里,设立了 900多个乡,80%人口都是农村人,但是文化阵地坚实,在乡里,图书馆就建了 5000多个,并且出版过上万份报纸,发行过多期杂志。在这里"没有人不识字,没有人不读报,没有人不谈政治,没有人不唱歌".这个运动,是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组合,利用科学知识普及到农村文化中去,跟随时代的脚步,改善原本落后的生活,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黑龙江省科研所是领先地位的高校,科学和技术工作者,应该从嗜拉拉邦公共技术运动经验,汲取教训,将这种资源优势融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科学所工作人员认为,要结合当地农村特色来制定发展目标,有内涵,有科研项目,有政府支持,有评价标准和长期规划,调动当地科研机构参与科教兴农中去,可以采取鼓励措施,鼓励科技工作者和专业技能人员自愿加入农村文化底层,帮助农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种地、寻找商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3.2国内文献综述:
松原市是一座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的城市,少数民族居多,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府越来越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并强调保留少数民族文化和遗产文化,上升文化建设对原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水平。
(一) 关于农村文化内涵研究
农村文化概念太广或太窄,都不利于真正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有些人把农村文化大致理解为包括材料、系统、精神和行为在内的虚拟存在,这种理解误导了大众,使本来脆弱的文化基础变成泡沫,导致农村基层领导或者农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经济上。其实农村文化还可以这样理解。狭溢地解释是: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开展娱乐活动或壮大文化群体的长久发展。贺雪峰学者多次强调,在构建农村文化在"非福利经济"中的价值。同时,农村文化建设也可以解释为在农村地区的文化和社会机构。有一些学者把农村文化建设单纯的解释为农村文化遗产和传承民俗文化,还有人把农村文化建设理解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认为根本在"树人",树立新型农民、新型企业家和新型基层干部。在学术界,建设中的农村文化"农民文化之乡"普遍定义为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或者文化活动在农村地区中的开展,收集到了农村的文化系统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文化建设构建中稍有差异的不同观点。但归纳起来,话语都集中在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表层来探索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农村文化的主流学术视图的内涵太窄了,无视教育和农村文化水平落后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也有一些学者给农村文化下了准确的定义,王正茂、马永强提议"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创建文化价值观、知识文化、沟通以及生产文化、生活方式的新形式方法".他们定义了农村文化体系在现有层次结构中的价值观,文化意识的内在文化元素,也有包括一些其他通信方式在内的文化元素和生产生活。
全面了解农村文化,可以准确追溯到"文化"的定义。英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对文化做出经典权威的定义:"文化,在其广泛的国家,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社区的成员。"文化,泰勒定义的文化包括七个方面的知识、信仰、道德等方面的其他聚合。陈俊泉给文化定义为:它是一个核心价值体系,具备一定的结构特征,高标准,功能性强。根据自己对民间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了解,我认为农村文化是适合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为规范农村,反映农民娱乐、文化素质、伦理的一个系统。农村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农村实质性的文化,规范文化,信仰文化,是从外到内,文化互动的聚集。下面是对诚信文化、规范文化、实体性文化的定义。
所谓的"诚信文化"指的是农民文化精神的最高水平,是人与社会之间的个人,人与自然最基本的思维之间关系的定性。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两个方面:其表现为农民对他们生活的信仰的终极坚持。信仰能够体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能看到人的本性,是做人基本的原则和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在宗教信仰方面表现为自己对生命的探索,探索如何面对死亡以及延续生命意义。贺雪峰教授在文化信仰中提到"本性价值观"是一个男人给他的答案,其实质是关注内心感受。生活的意义是处理个人与心灵的关系,关心和参与生命活动的基本意义是以人安身立命为基础。信仰和宗教、两个共同受关注的生活会注入无限的生命意义中去。
所谓的"规范文化"指的是以可以制约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为原则,免去了舆论压力,维持村里的正常秩序。吴淼曾对农村文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提供一套能够保障农村地区农民生活使之富有意义的有效措施,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和个人,个人和公共,个人和社会为代码的社会结构渐进式建模,形成定义以陈旧观念和技术的社会行为模式,使农民在乡村文化中获得规范性生活中体现价值,为客户提供讲授道德和伦理的行为,社会和奖惩机制心理体验,使人们维持国家秩序作为新体制的含义具有非正式的作用。
我认为吴淼女士对农村文化理解的非常透彻,虽然不能完全覆盖全部农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将其定义为"规范性文化"或"道德规范文化"似乎更加恰当。
所谓"实体性文化"是指在农村特有的生活环境之下形成的,有农民参与的乡土文化形式的娱乐活动性文化。包括:文化组织、文化设施、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等等,是推进我国当代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需求。本文中所指的实体文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外部主要指在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机构,如外部视觉公众,公共文化资源的活动;二是公共财产,本文指的是体育文化是指"公共文化",这是超越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或村文化活动(例如庙会)在社区文化资源范围内(如文化活动中心)。在此将农村实体性文化分为三个方面:公益性文化、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实体性。
(二)关于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充分把握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确定党和国家要以满足农民群众需求为目的,结合地域情况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新形势下,首先要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农民和农村的紧迫性;为什么解决农村文化问题会成为全党工作的重要性。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体系,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需要釆取的有效措施。树立党的执政理念,肯定党的执政能力,在党的领导下改变农村落后文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为提高农村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党政机关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并采纳了好的建议,突出文化建设中活动的多样性、新颖性和可持续性,扩大服务农村文化市场,开展文化"四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农村现状,有效地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也看到,没有社会经济基础就没有和谐的小康社会,不能满足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中的必备条件,主要是文化基础设施过于陈旧或没有,文化产品不足、文化活动内容单调、文化机制不活跃、文化系统难供;这些都突出了城乡在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釆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一些研究农村区域发展方向的学者在长期的摸索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将自己独特的见解编辑成著作供我们学习参考,如:马娟发表在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6.4:58-61《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探索》王旭宽《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 12:7-10)。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以满足农民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精神动力,详细介绍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建议。
(三)农村文化现状及成因
1、肯定农村文化建设现有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建设,部分地区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党和国家把重点放在农村文化的发展上以后,国家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三个好成绩。"一是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得到加强,二是重点文化项目的实施,三是农民自主文化有了很大的进步。"(Xinhua, net. com文化部周和平,创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2006-6-15)。
2、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农村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人认为,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决定该地区文化程度的衡量标准,经济发展好的农村文化程度也很高,而对于落后的地区,不存在对文化的认知,文化层次要低很多。针对这种状况,许亚敏写作了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 7: 47-51),就是针对目前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让农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而王建平和袭志伟分别在《农村文化的困境与对策分析》和《境遇与选择: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中阐述了他们从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了解到的文化中存在的落后的思想,面临缺乏资金,团队不稳定,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注重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等方面的问题。
3、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王铁在〈冲击波潮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郑州新农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对文化和精神力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中国文化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折射,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的一部分。张家口市政研究委员会课题组在《贫困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政工研究动态,2008.22:45-48)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社会转变的影响,是现代媒体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以及透露组织管理者的先天缺陷。
4、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探讨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对策很重要。在大多数人都盲目的指挥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时,我们要考虑的是以最少的投入,最好的方法得到最多的回报。王福东发表的《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陈文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用地复兴的思考"中主要强调着力点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制度改革和文化创新上,突出创新文化内涵,扩大文化市场,组建农民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我管理文化,实现农村文化建设以城市文化为反馈机制。
(四)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了文化活动的传播、活动形式、文化设施、资金、文化工作者、文化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化宣传、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等很多个方面,范围非常的广泛。马仙玉(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7.10: 39-42)上发表的文章《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文化建设探析》中强调构建和谐新农村就要改变"硬灌"方式,多动脑筋体现文化活动的多样化。可以通过举办科学技术讲座、道德讲坛、读书交流会、科普展览、农家课室、实用技术培训、职业能力介绍、文艺互动等形式将文化渗透其中,让农民一点一点汲取文化精华。
学者田慧在(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党报,2007年5月)发表的《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中补充;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实现五个目标,突出农村文化建设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实现农村新面貌就要从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下手,以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为内在动力,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参与农村民主自治过程,抓住农民的"求富"心态,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牛鼻子",才能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明管理目标。
1.4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4. 1研究框架
本论文的基本章节安排如下: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可能缺乏的创新等,国内外学者对农村文化建设相关领域基础上进行理论综述及研究梳理,从而找出本篇论文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念综述部分介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以及一些相关的基础理论,让读者充分了解论文中出现的各个概念,并且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综述,让读者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含义及其相关理论。
第三章吉拉吐乡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从吉拉吐乡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民俗民风资源等方面充分对吉拉吐乡文化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因此,总结了吉拉吐乡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的优点和缺点,为解决下面的问题提供依据。
第四章吉拉吐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将它们一一列举出来,方便下面制定解决措施。
第五章吉拉吐乡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吉拉吐乡自身的问题做充分的研究,并总结了其他地区在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上的成功经验,对该乡自身文化建设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4.2研咒目标
松原市吉拉吐乡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屯应该抓住自身的文化优势,以特色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带动新型农民的培育。本文就松原市前郭县吉拉吐乡特色文化村屯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途径,据此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屯的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1.4.3研究方法
1.4.3.1文献法
通过图书和网络查找相关的文献,了解目前国内外关于本论题的研究情况。
1.4.3.2问卷调査法
通过对村民的问卷调查了解吉拉吐乡目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4. 3. 3访谈法
通过釆访吉拉吐乡的部分村民和村干部了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4.4.4数据来源
笔者对松原市吉拉吐乡5个村的部分村干部和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深入研究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统习俗,其中以蒙古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蒙古族长调民歌、乌力格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的"马头琴"和全国唯一的"中国马头琴之乡"前郭尔罗斯自治县的马头琴文体团进行了走访,了解历史事实掌握了真实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