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10 共30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林业经济发展中环境会计的运用
【第2部分】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的应用绪论
【第3部分】 环境会计与林业经济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界定
【第4部分】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优劣分析
【第5部分】环境会计在林业经济中应用的宏观政策建议
【第6部分】环境会计核算要素的确认
【第7部分】环境会计要素的计量与披露
【第8部分】林业发展中环境会计的引入参考文献与致谢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学的诞生是伴随工业化带来的日益恶劣的环境恶化而产生的,它所要面对的就是从经济学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核算各类环境因子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这些环境因子正如在《辞海》对环境的解释中提到的:可泛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所以应首先要明确的是所有环境因子都应当成为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辞海》所表达的是人们对环境因子的表达,而要将这些环境因子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就应当将其凝练为环境评价指标。

  加拿大审计署的罗宾斯坦(Rubenstein)曾将环境会计理解为是"资源耗费的会计",将环境会计的目的界定为"促进公共福利",这里的"资源耗费"就是环境成本的耗费,是环境会计所应当首先面对的对象。此外,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会计涵义的界定也有不同观点:Rob Gray 在《绿色会计:Pearee 之后的会计职业界》中提出人造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概念,并引入"资产转换"思维来理解环境会计学科的存在价值:它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披露人造资产、自然资产以及对实现这些资产之间的转换。

  孟凡利教授认则给环境会计做了一个全面的定义,首先从学科分支上肯定了环境会计学的新颖性,其次认为环境会计的常用方法是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多种计量手段,最后从环境会计的调控对象上认为它企业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现象[9].

  Solomon J.F.,Thomson I.则从特征上来界定环境会计。认为环境会计具有实证性、系统性、透明性、客观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可审计性和公平性等[10].

  另外,从核算对象不同范围的角度上,在环境财务会计上可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宏观环境会计以国家整体为立足点,从宏观层级来来评价国家行为。微观环境会计则以企事业单位主体为立足点,从微观层级来评价其环境活动[11].

  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认为,环境会计的核心就是将自然资源等的消耗进行会计核算,而且将这种消耗纳入到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成本范畴。实际中,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于各微观主体,并且控制难度较大,鉴于此,本文认为应首先解决微观层面的环境会计问题,在评价要素、评价体系和环境要素披露方面进行统一。

  2.2 林业经济的界定

  林业经济是林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本文要讨论的环境会计所要应用的领域,因此,首先应对林业经济的范围做出合理的界定,以此来划定环境会计应用过程中所可能涉及的范围。

  林业经济和其他经济形态如畜牧经济、渔业经济并列,都有自己特定的范畴,而林业经济范畴的特定性在于它以林业为核心,一切发展都是以林业为基础,所以一切与林业发展相关的因素都可归于林业经济发展的考量范畴。林业作为生产部门它的经济生产体现为以林木的培育(生产)、林木的加工(生产)、林木的销售为内容。但是林业又具有环境生产的功能,主要体现为林木的培育过程也带来其他的产出,如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环境美化的无形的外部性经济产品。所以,林业应包括两个方面的生产,一个是经济生产,另一个是环境生产。正是由于林业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决定了林业经济主体在追求经济效益时不可忽视其带来的外部性效果。正因为此,我们在定义林业经济时,不仅要将所有与经济生产相关的生产归入林业经济,同时,其他对因林业生产带来的外部性生产也应纳入林业经济。

  综上,本文认为林业经济是所有与林业相关的经济活动,具体来讲包括:一、林业的经济生产部分。包括林木的培育、林木的加工、林木的销售。二、林业的环境生产部分。分为正外部性经济和负外部性经济,正外部性经济包括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环境美化等的生产;负外部性经济包括一切与生产企业的林木生产、加工、销售行为相关的破坏环境的生产活动。三、其他与林业部门生产相联系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具体阐述,随即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1992 年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随后这一战略思想成为《21 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代人有限使用环境的义务并为后来人保存环境的共识形成。在国内,国务院 1994 年发布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实际上就是写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实际重视。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新的人类生存、生活方式,不仅是人们思想上的转变,还要求人们行为上的变化;可持续发展也是人们将公平的适用主体扩大的表现,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也反映了自然对公平的呼唤;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12],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纯粹的经济发展,还强调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的综合考虑。

  因此,从发展模式上的转变看,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内涵如下:

  1、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全社会连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以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为基础,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可持续发展的公平要求:要求将经济发展中人与人的公平态度施之于人与自然;实现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所以,本文借用黎新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中的几点要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满足当代人需求,不损害后代人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当前和未来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种考虑长远利益的发展观,具有持续发展的趋势[13].

  2.4 外部性

  1890 年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14].马歇尔认为外部性是某行为对其他社会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运输公司为提高自身的运输能力,在道路两边架设路灯的行为对其他路人产生的影响称之为积极影响,亦或正外部性;吸二手烟则属于典型的消极影响,或称为负外部性。林业经济中,外部性问题则更为典型,如对林木的培育行为有利于水土的保持、环境的美化,产生了正外部性,相对应,没林木的砍伐和加工加速了水土流失、不利于空气的净化,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则属于负的外部性。"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就是外部性,即,某个行为在完成自身效用后,其他受益于或受损于该行为的其他主体没有为此行为的外溢效益支付对价。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着差,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15].根据是否支付对价,可将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理性经济发展环境下,每个经济主体都应对自己获得效用埋单,每个主体都能根据自己是获益还是受损来支付对价,即排除外部不经济行为。但在现实中,这几乎不可能做到,我们只可能尽量减少外部不经济行为。

  在林业经济,表现为人们应支付来源于林木培育而带来的良好环境的对价;要求获得因林木砍伐、加工行为而带来的较差环境的赔偿。

  外部不经济性理论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它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环境质量也成为稀缺珍贵的资源,应该将其定价,按市场方式进行交易,环境责任可以按所消耗的数量找到相应的消费者和企业来承担,促进企业将其污染产生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环境污染成本核算的内部化,这就为环境会计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宗旨,作为环境经济学研究核心的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1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