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选题意义
1、问题的缘起
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更是中国文化的延续。“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从2013年起,我国法定节日中将新增一项--老年节。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7月1日起施行,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同时新增了 “常回家看看否则违法”等对老年人的利好内容。新修订后的法律第18条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也随之提高。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将近半个世纪里中国新增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与此同时造成了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一一大量的独生子女。随着1976年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颁发,父母及祖父母的更多精力都倾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直至今日,我国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普遍孕育了下一代,6位家庭成员共同养育1个孩子的情况已经是计划生育政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独生子女现象更为明显。随着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人口的流动和迁移的加速,许多年轻人外出工作、经商、打工等原因,我国农村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统计,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盘灯”是不少“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国农村家族式的家庭结构己经逐渐消失解体了,老人加孩子的农村家庭现状越来越广泛。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老人不仅需要物质的吃饱穿暖,还需要精神上的抚慰。特别是农村计生家庭老人由于家庭人口少,比多子女的家庭更需要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照顾。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文化生活缺乏,生活单调无味,精祌惆怅缺乏寄托。因此,老年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照顾第三代或是第四代成员上。在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溺爱孩子是必然的情况。
基于以上的问题和情况,在农村推行“文化养老”概念是必然选择,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笔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对农业推广专业的系统学习,进一步引发了相关思考。
2、选题意义
(1)新时期农村文化养老体制研宄的理论意义
首先,进一步深化了新时期农村文化养老体制研究。对新时期农村文化养老体制研究,需要对文化养老的内涵、我国农村现有老年人养老机制所出现的困境和新时期中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等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在实现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物质需要的的背景下,文化养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必要选择。本文研宄对推动农村老年人文化养老理论、实现文化养老体制的研究等基本理论的积极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次,进一步奠定了文化养老的理论体系。我国文化养老概念体系的理论依据相对薄弱,内容结构相对简单。本文中具体阐述了对我国文化养老理论的确立依据,以及资源结构整合的设计。这些是我国在农村实现文化养老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养老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我国从现阶段的单一的“经济养老”向多元化的“文化养老”进行转变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最后,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文化养老理论。文化养老是将来我国养老模式转变的必然方向,对其理论体系的研宄必然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养老方式和未来养老模式转变的出路问题的研宄。促进未来我国养老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单纯的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向综合运用文化理念转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方向之一。
(2)新时期农村文化养老体制研究的实践意义
首先,有利于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的提升。理论研究不仅是为实践服务的,而且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寻找到自身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对我国文化养老理论体系的内涵、确立依据进行分析,探讨了目前我国在文化养老体系的建设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为改变我国现今的养老模式提供路径选择。这与切实改变如今我国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增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感息息相关。
其次,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减少社会矛盾的积增。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人口中的老龄群体,更关系到拥有老年人的社会家庭。子女赡养父母是法律问题,但是在现如今社会压力、生活压力、竞争压力明显增高的社会环境下,农村生活也是不能脱离现实,实现“男耕女织,养老育儿”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状态。文化养老有利于解决由于养老而引发的矛盾,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最后,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文化养老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在养老思路以及对待养老问题的认识上发生改变。养老问题将有可能摆脱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负担而存在。
(二)相关研究述评
1、国内研究述评
在近年来国家、社会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下,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下,学术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人民关注的这一问题不断地进行着研宄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得理论成果。自1996年8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明确指出“农村养老以家庭保障为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式的养老保险,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这项基本的规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成为我国在针对养老问题时的基本政策和指导原则。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养老问题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纵观学界对于养老问题的诸多研究,学者们对关注于养老制度的改革和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关注养老文化的少而零散。总的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视角:
(1)关于文化养老内涵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化养老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陈毅力认为,“文化养老”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吴醒黎提出,文化养老是针对养老中的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方式,就是通过提供文化以满足养老中的精神慰藉需求的活动,包括教育养老、文艺养老、科学养老等。②韦庆辛认为,文化养老是是以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的的养老方式,具有广泛性、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唐晓英认为,文化养老可以使老年人建立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乐观面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搭建老年人进行情感交流、养生健体、学习娱乐、文化休闲的活动平台,以达到使老年人心态开朗平衡,精神世界充实,实现自我追求,享受快乐生活,强身健第体延年益寿的目的。胡爱敏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文化养老的重要意义。他提出,要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不仅要做到物质养老一一经济赡养,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还要精神养老,使老年人感受到亲情和邻里关爱,受到尊重和认可;更重要的是文化养老,使老年人晚年生活丰富,享受丰富积极的社会主义文化成果,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发挥自身所长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从而体会到自身价值和生活意义,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2)关于文化养老问题的研究
由于文化养老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在很多地区还未得到推行。因此,人们对文化养老这一概念都还不尽了解,对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更是不足,只有少数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对文化养老问题进行了研究。韦庆辛认为,文化养老作为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主要存在认识不到位、宣传引导不够、学习活动阵地不足、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①徐晓阳在对绍兴市文化养老模式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绍兴文化养老理念暂不被重视,“涉老”部门虽繁多,但缺乏协调整合;年人文化阵地“僧多粥少”,活动场所严重不足;年文化社团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王靓认为,当前文化养老面临着发展失衡、供求失衡的困境。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