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从市场需要与特色产业看,应侧重发展设施农业
近几年来,建平县农民已开始面向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如马铃薯,小杂粮,裸地蔬菜,晚秋西瓜等,并在国内已小有名气。但这些特色产业,不但受气候影响较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包括冷棚蔬菜)。但是从近几年的暖棚生产实践看,建平县的暖棚蔬菜,食用菌,反季葡萄等。虽然也有市场低价期,但由于是反季生产与全年上市,市场风险性较小,效益相对稳定。
(4)从国家政策支持重点看,应侧重发展设施农业
中央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农业增收放到第一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辽宁省政府十分重视辽西地区的设施农业发展,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重点扶持,省政府要求财政、土地、农业等相关涉农部门将项目资金向设施农业倾斜与配套。
(5)从社会效益上看,应侧重发展设施农业
建平县的设施农业可以转变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建立自己的品牌或者推广已有品牌,其具体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社会需求。设施农业的发展不以气候为导向,不受气候的影响。保障了在恶劣环境和气候下各种农作物的供应。满足了人民在冬季或者自然灾害条件下对果蔬等的需求;改变经营方式,提髙资源利用率。建平县水资源较少,耕地面积小,设施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可以做到有效的利用资源,不仅实现了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达到了节约资源的双赢目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不是单一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发展健全果蔬产品销售链条,不仅能够带动果蔬的销售,而且能够带动如果汁等相关副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设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能为建平县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3. 4存在问题
设施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体现了现代化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种带根本性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进步。多年来建平县历届政府十分重视设施农业的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地膜覆盖,到单栋塑料大棚产生,发展到今天的温室连栋大棚、智能温室节能温室,虽然建平的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建平的设施农业在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上与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资金投入矛盾突出
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工作,配套设施、栽培技术、品种引进以及人员的培训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但由于农民收入有限,集中连片筹资能力弱,先期投入问题仍然是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高标准设施投入资金量较大。以日光温室为例,建造1亩砖钢结构温室大约需要8万元,新建60m*7占地面积0.7亩的土钢结构温室大约需要4万元。加上水、电、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投入更大。由于建筑材料的不断上涨,建筑成本增加逐年攀升,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设施农业需要应用比较先进的设施装备,如卷帘机、小型微耕机、滴灌等新产品新技术,但农民购置能力有限,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因贷款额度小、还款期限短、利率偏高、手续繁琐等原因,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对资金的需求。二是政府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栋日光温室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约需5000元左右,而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和奖励、科研开发、技术培训、综合服务等各项资金的缺口较大,与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求相距甚远。
(2)农业技术体系不健全
一是县级农业技术部门服务功能差。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虽然有机构、有人员、有办公地点,但是由于人员老化,技术力量不足,没有技术服务与科技推广经费,下乡缺少交通工具。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的工作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配备了部分车辆,增加了人员编制,但经费不足问题仍然制约着服务功能的提高,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的普及面仍然很小。二是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难度大。由于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县级农业技术部门服务功能薄弱,再加上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导致全县的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特别是涉及农民稳定增收和高产高效的抗灾项目推广速度缓慢。如脱毒马铃薯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农机保护性耕作、玉米吨粮田技术、设施农业冷暖棚建设项目等推广速度慢,发展规模小,影响了全县科技兴农步伐和农民的稳定增收。三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并且在服务程序上存在重产前产中服务,轻产后服务的现象,对设施农产品储运保鲜、包装、加工、销售等后续环节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新区农民还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但设施农业的技术队伍相对薄弱,向农民传输技术渠道的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网络和市场建设相对滞后,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增收的目标。四是种植方式落后建平农业还以传统的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作业面积小,科技含量低。农民种地以1.2--1.5尺小垄距为主,大海洋式种植,作物通风透光不好。不注重深松整地,土壤板结严重,土壤不保水,作物难扎根、不抗旱、不抗风。全县土地承包时大部分乡镇村分地时都是见地划条,一户几条垄,使农民无法用大型机械整地,影响了农民规模化经营和对土地的投入,影响了机械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利用。
(3)土地整合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薄弱
设施农业的生产中,超小型化是影响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建平县有一部分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形式出现,一个经济单位经营规模小,农户单兵独练,自主经营,设施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的竞争力均较弱。虽然目前,大部分实现了较大规模的经营,据调查统计,在全县新建的设施农业小区中,由企业和大户承建的小区占60%以上,其中:外来企业和大户占50%以上。由于很多大户资金短缺,经营管理不善,人工成本投入高,经济效益较低,拖欠农民工资严重,正常生产受限。有些大户为了得到补贴政策建棚,在享受到政策后,未能全心投入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不到位,产量产值不高,造成大棚弃管闲置。在规划建设集中连片专业化种植区域过程中,由于土地的权属和使用问题,成为困扰工程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因素。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认识不足,规划区内的农民不愿意把土地通过转包或出让使用权的形式进行流转,而规划区外的农民虽有积极性,却没有经营使用权。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土地价格逐年升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价格期望过高,土地流转成本大矛盾突出,影响到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农业设施基础薄弱
一是设施水平低下。从统计数字上看,建平设施栽培虽然较大,但设施装备的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二是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建平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建平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5)市场体系不健全
建平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其他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没有成形的专业市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不稳定。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主,销售靠地方粮库和粮食贩子收购,价格差异较大。其他农产品虽然有几个自然形成的小市场,如朱碌科杂粮市场、建平马铃薯市场、昌隆蔬菜市场、热水葵花籽市场、黑水西瓜市场、万寿蔬菜禽蛋市场等,但规模太小,销量有限,价格不稳定,管理不规范,满足不了全县农产品的销售需求。
(6)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薄弱
从田间、农户到市场、餐桌,由农产品转变为食品,周期长、环节多,整个过程十分复杂。在一些发达国家,国家专门拨款建立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定期检测产地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动态,控制污染源头。还每天定量抽取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残留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上市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并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药。而建平县到目前为止,仅在县检测中心和个别乡镇配备了 RP-410和CL-1型农残速测仪,开展局部的,零星的检测工作。现有的检测点数量和检测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并且乡镇农技站配备的是兼职检测员,缺乏对现有质量检测技术、方法等方面严格系统学习和培训,对农残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精力不到位,有的仪器仅仅作为摆设,充门面而已,根本不能保障上市农产品的安全性。因此,构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及监管体系是确保农产品安全进入市场的最关键一道“防火墙”.但就目前来说,建平县农产品质量管理机构、技术队伍、设施设备等体系建设方面还很薄弱,缺少先进配套的检验检测仪器和设备,乡镇机构建设功能不完善,县级检测机构行政执法人员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这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多阻碍,对进入市场的设施农产品不能实现及时科学的检疫检验,不可避免造成不安全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很难保证广大消费者真正买到放心农产品。
(7)设施农业品牌E乏
蔬菜生产规模较小,品种比较凌乱,农民还缺乏规模生产意识。农民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而管理。要通过实施新品种可新技术推广实验,提高农民整体意识,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下一步要通过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实试验,形成特色品牌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产品的逐步增值。
(8)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出售农产品还是以个人的力量为主,虽然成立了一些蔬菜专业合作社,但真正发挥作用的不足一半,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加之农户缺乏产销信息的引导,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往往是一哄而上。如在设施蔬菜发展中,蔬菜品种选择比较集中,势必造成蔬菜的集中上市,引发销售难题,“菜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农民合作规模偏小,龙头带动能力不够。目前建平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营销大户等数量有不少,但基本上属于单打独斗,缺乏横向联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未能形成合力,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分布范围有限,多数是局限于周边的几十户经营同一种产品的农户,且以“公司+农户”的生产领域居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领域,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很少,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