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瑞安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09 共48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浙江瑞安城镇化发展探究
【第2部分】 瑞安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绪论
【第3部分】城镇化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4部分】浙江瑞安城镇化现状
【第5部分】浙江瑞安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6部分】国内外城镇化的经验借鉴
【第7部分】浙江瑞安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第8部分】农村城镇化发展探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 30 年多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也暴露出越来越多令人忧虑的矛盾和问题。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深入认识到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为过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可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再次引起热议,城镇化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也指出,"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符合我国实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战略要求,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论文选择以浙江省浙江瑞安城镇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

  1、瑞安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对城镇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瑞安社会综合实力较强,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地少人多、环境污染、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城镇化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统筹兼顾为方法,转变过去一味追求城市人口和空间扩张的发展方式,不断改善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内涵,真正使瑞安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之城。

  2、基于瑞安经济的这种独特地位,对浙江瑞安城镇化问题的研究将对东部沿海和较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瑞安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曾以小商品买卖繁荣闻名全国。2010 年,浙江瑞安城镇化水平达65.09%,城镇化发展潜力惊人,宜居城市体系已初步形成,其新一轮的城镇化经验也将对周边城市具有范本价值。

  1.2.2 研究的意义

  浙江瑞安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所以对城镇化的研究对浙江瑞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推进城镇化,能有效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在我国农村存在数量极其庞大的剩余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游走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如何转移这部分劳动力最大限度保障人人有活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使部分剩余劳动力由农转非,向小城镇、城市转移,逐渐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在保障农业健康生产的前提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

  2、推进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严重限制、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和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逐步实施系统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 推进城镇化,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能够缩小农业和非农人员在资源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增强农业人员的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推进城镇化,有助于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按照发展规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内需。在我国国内消费市场,农村消费者占据近 80%,这是个非常庞大的消费群体;当前农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民收入低,消费途径少。推进城镇化,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从而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扩大对农村的投资,有助于增大农村的消费途径,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同时大量资本流入农村,扩大了城市的消费需求,城乡市场进一步打开,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推进城镇化,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可以带动经济资源向城镇集合,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大量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镇汇聚,导致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向城镇聚集,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消费需求,有效推动第二、第三产业深入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是城市、乡村的过渡地带,是沟通城乡发展的纽带。城镇化发展,可以有力带动农村农业产业、非农产业、农产品再加工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发展,有助于扩大和丰富农村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进而改变农民就业结构;反之农村发展,为城镇发展奠定基础。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5、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城镇化带来了物质的相对集中、促进经济的繁荣。经济实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推进城镇化有助于促进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完善,加速教育资源集中,扩大开展文化教育的优势。其次,城镇化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农村科技的宣传,方便农民更好更方便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最后,城镇化是一个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元转变统一的过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会带来内在精神--人的转变,包括人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为适应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发展,农民不得不着力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加强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关于城镇化问题的研究

  从城镇发展历史和推进规模的角度,人类城镇化进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前全球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城镇;第二阶段:局部城镇化发展阶段(18 世纪中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8 世纪中期,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西欧、北美等少数国家的城镇化之路;第三阶段: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二战结束至今)。

  "城镇化",最早文字记录于 1867 年出版的《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书的作者西班牙工程师 A.Serdad 在其着作中提及城镇和城镇化相关内容。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城镇化研究的队伍,城镇化被广泛提及。

  城镇化是全世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共同现象,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几乎成了整个社会科学共同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空间的含义,涉及人口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规划学等多门学科。经济学认为:城镇化是人们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运动的过程;社会学强调生活方式的转变,认为城镇化是人们在时间上所经历的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人口学则强调人口空间集中,认为城镇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还有许多学者结合多学科的不同观点,试图找到能普遍适用的城镇化概念。

  地理集中的经济学理论,即经济集中理论。英国学者 K.J.巴顿在《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改革》一书中指出:对于城市经济学家来说,城镇化是指经济活动集中,就是经济活动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指定的地区或城市,意味着经济活动集中在某些特定而且是有限的范围,这类集中如果还带来厂商成本的降低,那么就可以被认为存在集聚经济.经济集中理论认为,集聚经济为城市的生存、发展创造了条件,是城市产生的必要条件。隋特(V.F.S.Sit) 认为城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个数的增加。爱尔局里吉(Eldridge)的论述更加概括, 他认为城镇化过程包括数目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两个基本要素。印度学者饶(V·P·Rao)认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除了人口集中,还应存在农村特性向城市特性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为三个转移,即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职业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土地从农业使用向非农业使用的转移。

  1.3.2 国内关于城镇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我国的城镇化研究发展较晚,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镇化(1949年-1957年);第二阶段:人民公社时期的城镇化(1958年-1977年);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城镇化(1978年-至今)。主要的研究成果大多出现在第三阶段,这30多年来中国学者对城镇化的理论研究日益深入,城镇化理论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缓慢,国内对城镇化的研究相当匮乏。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家放开对城市发展的限制,开始大力发展经济。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持续加速,国内学者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城镇化及其道路的探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理论创新,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成果斐然。

  在我国,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密不可分,多数学者以此为突破点,探讨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助力于信息化,发展于现代化。辜胜阻认为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看,城镇化起源于工业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内在动力,离开工业化城镇化寸步难行.成德宁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密切相关。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源泉.陈颐认为城镇化是农村的现代化,认为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但也有学者不赞成这种观点,他们从城乡分离入手,研究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沈建法认为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城镇化促进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流动相互协调,到达经济、文化、技术平衡发展.

  2002年,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此后,国内学者纷纷投入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研究中,出现了大量有关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研究资料,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是新型城镇化。牛文元认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注重城乡一体化、和谐化发展,主要以提升农民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手段,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仇保兴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比较,区别为六个转变:从城镇优先发展转变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从提高城镇数量转变为提高城镇质量;从高能耗发展转变为低能耗发展;从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发展;从高环境冲击型转变为低环境冲击型;从少数人富裕转变为社会和谐的城镇.

  魏后凯认为,新型城镇化要高度关注农民市民化,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困境.

  学术界对城镇化研究相当多,对城镇化的内涵外延、历史发展、种类模式、意义作用、发展条件、前进道路、存在问题、和创新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向: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研究,城镇化与新农村问题的研究,城镇化与民生问题的研究,四化协调发展的研究,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瑞安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查找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然后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及启示,最后结合浙江瑞安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浙江瑞安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及对策措施。
  
  1.4.2 研究方法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收集法。通过阅读图书、报刊、杂志,查找数据库等方式收集并掌握大量的材料,为论文研究做好准备;2、定性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的材料梳理、进行归纳,做出总结;3、综合分析法。通过对针对浙江瑞安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采用了大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浙江瑞安城镇化新时期下的发展问题,力求做到全面、深入、实用。

  论文的总体研究思路如下:

  

  1.5 可能的创新和存在的困难

  1.5.1 可能的创新

  城镇化的研究在国内属于热点问题,但是具体针对县级城市的城镇化研究尚不多见。本论文通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瑞安情和城市发展需要,提倡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体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浙江瑞安近几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为我国和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更多的参考作用。

  1.5.2 存在的不足

  农村城镇化所涉领域较多,它的相关统计数据还比较缺乏。而对瑞安城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结合瑞安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本人现有的专业理论知识有限,有些数据把握还不够充分,本论题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刻,还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