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

温州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1-09 共3544字

  第 4 章 温州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4.1 温州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历程与发展现状

  截至 2013 年,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57 所,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学院 5 所,在校学生达 10 万多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 4 万人,基本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4.1.1 温州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历程

  温州地处沿海,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其经济迅速发展,在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纵观温州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表 4-1 所示。

  

  4.1.2 温州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农村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促进温州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尽管离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发展形势越来越好。

  (1)职业教育近年发展较快,但招生依然困难。如图 4-1 和图 4-2 所示,在"十五"期间,温州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均较缓慢,年均毕业生仅在 900 人,年招生仅在 1000 人左右,专任教师只有 190 人,农村的职业学校只有 6 所,学生数量显然不能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但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却年招生量达4000 多人,是职业教育的近 4 倍。

  虽然招生困难,但相比之前,整个温州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温州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极大发展初步体现在招生和在校生的增加。数据显示表明,招生数量首次突破 1500 人,于 2006 年。到 2013 年温州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量达到了 3000 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 5500 多人。
  
  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其次,各职业学校加强了校企合作,采用了订单培养等模式。在"十一五"期间,温州职业学校与温州市内外近 100 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温州市教育局牵头,先后由各职业学校与多家企业签订订单培训协议,开办各种企业冠名班级,同时也让多家企业充分利用设施设备,咨询和技术服务、学校技术、人力资源开展生产,增强了服务温州区域经济的建设能力。

  在职业教育获得突破性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正视。温州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生源数量总体是在不断增加,但招生依然困难,人们重普轻职的观念依然严重,重点高中、普通高中、中职分数从高到底的划分,直接造成生源质量难以保证。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也仅是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一半,并且生源质量较差。各职业学校为了招生,在宣传招生费用上的支出比例大。间接影响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受削弱了职业学校用于学校管理方面和专业建设的资金的干预。职业学校在招生方面不设置任何门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使得大量行为差、基础差等学生进入职业学校,甚至就是为了混几年等大点才好就业,大大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学生流失率大,据初步统计大概在 15%一 20%左右,这充分说明整个温州农村地区重普教轻职教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仍然不强。

  (2)职业教育投入逐年加大,职业学校及专业结构逐步优化社会的进步意味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突出是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进一步要求。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由于政府不断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和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造就了大力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

  首先,政府对学校和专业布局进行统筹调整,进行资源整合,在现有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好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温州市整合了多所职业教育学校,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在充分结合温州市的发展实际,开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和企业布局,进行人才定向培养,根据人才实践能力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同时根据需要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培养人才。

  其次,温州市在教育投入上侧重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政府投入,目前温州市农村职业教育院校的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为主,各县都大力打造职教基地。随着温州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温州市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教育提供坚实的后盾。二是社会投入,随着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各方也逐渐改变对职业教育的固有观念,同时政府也在职业教育与社会力量之间充当牵线搭桥的作用,鼓励各行业企业以资金投入或者设备投入的方式支持农村职业教育院校办学。

  (3)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不断扩大校企合作覆盖面和持之以恒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使得温州农村职业教育院校与温州各行业协会和民营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表现为:第一,多层次合作从温州地区合作行业协会之间(如表 4-2)。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主干的行业协会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产业格局的代表。温州的中小民营企业基本都成立了相关行业协会。温州服装学院、中国鞋都学校、温州经工学院等二级学院经省、市政府批准下得以成立。共建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浙江省示范性制鞋工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浙江省中小企业校企合作研发基地、温州市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温州市服装创新服务平台等研发平台。

  第二,将民营企业引进校园,建立校内的企业基地,面向学生开放,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共同研究培养人才、建设专业、开发课程、共建共享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

  4.2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足的影响

  4.2.1 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温州市各县域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的是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据全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温州市农业人口数量 310 万人,占全市人口 33.98%,全市从业人口中第一产业为 76 万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和新产业、实现农村民主管理等都需要大量现代农民、高技能农民和知识人才。

  而目前温州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一方面,使新农村建设所需各方面人才非常缺乏;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毕业的专业技能人才又不愿意到农村去,造成农村高质量人员数量急剧减少,缺口大。当农村成为了空巢村,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于"重普教、轻职教"观念的存在,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盲目迎合这种社会观念,将农村职业学校向普通教育靠拢,变相为综合职业高中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不断模仿普通教育,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错误把入学门槛上把职业学校分数划入最低一档,把升学比例在学习办学水平评价中的一个权重,这种行为无疑使农村职业教育的就业服务方向初衷不协调,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2.2 延缓农村区域经济工业化发展进程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二:其一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优质劳动力,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的主要劳动力。农村职业教育的进步进度决定了农村区域经济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阻碍了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这些都与农村地区生活方式、生产力结构、人口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相关联。

  目前看来,温州区域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城市化、区域现代化的需要。可以从二个方面分析:第一,农村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非常多的问题,积重难返,难以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由于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上与社会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够做到人才培养及时上岗,需要"二次培训".尽快的和全面的向城市第二、三产业转移对农村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难度4.2.3 限制温州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温州市各个县域经济社会处于工业化和生态化的高速发展阶段,温州又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带,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在这一区域上的战略、政策支持给温州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能否持续发展的保证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必须面对市场及时调整思路进行办学。

  但是,就现在看来,温州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无法真正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大部分人学非所用,从事原专业率不到 20%,其提供的智力支持无法满足培养对象的需要。虽然有与温州地区农村传统重商轻农轻工的影响,但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不高,或者再就业率质量不高,长期看无法取得区域经济跨越式进步。

  温州的农村职业教育现状相对于温州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来说还比较滞后,根据温州市经济发展的客观真实需要从在办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探索和实践,以便培养出符合温州市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