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养猪业访谈调查结果,我国目前影响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4.1.1 产业环境缺乏压力
我国养猪业所存在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养猪业是一种没有明显压力的行业。政府的相关政策多在维护养猪业者的获利,产销平衡下国内猪价稳定,养猪的获利虽偶有起伏,但整体而言堪称丰厚,在外销全盛时期,更是让养猪业者赚进大把钞票;贸易保护政策削减了国外肉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以至于对养猪业者无法构成威胁,甚至自我警惕的危机感都没有产生;前沿技术由农政单位提供并推广,养猪业者专业技术成熟,生产成本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易有太大的变动,因此在拥有足够获利的情况下,养猪业者并没有致力于降低成本的迫切必要性;我国民众虽偏好温体猪肉,但多是消极型的消费者,在我国市场很少听到来自消费者的诉求,且国内的消费市场结构造成消费者与养猪业者没有直接的接触,养猪业者听不到消费者要求改进的声音,自然也就感受不到压力。种种的事例都在说明整个养猪产业缺乏明显的压力,使得中小型养猪户欠缺改善及自我提升的动力,长期下来形成一种习惯维持现状而拒绝改变的倾向。
4.1.2 生产效率不高
养猪业在过去虽然有较高的产值表现及强势的竞争力,然而产业内部长期以来生产效率不佳,生产成本高居不下也是周知的事实,也突显出产业欠缺压力,他们习惯于维持现状且无心改善的潜在危机。养猪的生产效率可以从几项重要的数据资料观察出,如生产成本,饲料效率,繁殖效率等等。
影响养猪业者的获利多寡,除了猪价的变动的外,最重要的是生产成本的高低。生产成本的高低不论是对个别的养猪业者或是整个养猪业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个别养猪业者而言,生产成本的降低即代表获利空间增加的可能,而就产业而言,整体生产成本的降低更可视为是产业竞争力提升。
养猪生产成本在不同的国家,有其不同的条件背景,因此,单就生产成本的数字直接进行比较是不适宜的。举个例子,美国由于土地资源丰富,不论是农业或是养猪业都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因此养猪饲料非常廉价且具经济性,其他国家无法与之抗衡,欧洲国家劳工成本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国家,南美洲国家虽然劳力成本较低,固定成本的投资却必需负担较高的利息与折旧费用。由此可知,影响养猪成本的因素众多,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都有其不同的影响要素,单就养猪成本的表面数字进行比较并不能反映生产条件的差异,也无法说明生产效率的优劣,因此,合理的养猪成本应以本国的情况进行考量,以利润作为主要的基准。只要能在本国有足够的利润,即使养猪成本略高于其他国家,也不会影响产业的生存,反之,没办法赚钱的话,养猪成本再低也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我国饲料谷物生产不足依赖进口,饲料费用约占总生产成本的 70﹪左右,因此饲料效率的优劣是影响直接生产成本的最关键因素。近十余年养猪业总体的饲料效率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与总在养猪头数以及养猪户数的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也没有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有改善的趋势。饲料效率为养猪户在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不但反映出饲养水平、资源的使用效率,更可看出从业者在饲养过程中对猪场管理的用心程度。事实上,我国养猪业者普遍忽视猪场的管理,疏于尝试改善饲养过程来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大部分养猪户多采用传统的水泥平面猪舍,配合自动给料设备饲养猪只,然而猪只在进食时往往造成或多或少的饲料四处散落,散落的饲料随即在每天的猪舍清洗过程中被冲入污染防治设备,如此不但造成饲料的浪费,更增加污染防治设备的负荷。
近十余年养猪业总体的饲料效率的居高不下,足以说明养猪业者习于维持现状,欠缺改善及创新的事实。
我国养猪技术水平,虽为国际养猪界所公认,但产业内部的整体体质如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卫生防疫等相较于其他养猪国家,实有极大的改善空间,因此为达养猪业的可持续经营,健全产业体质,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为必然的首要工作,更是未来养猪业能否可持续经营的关键因素。
4.1.3 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养猪业多以中小型养猪户为主,并不具备技术研发或创新的资金与能力,因此多无法独立的去面对环保的要求,比如,要使废水处理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使放流水符合标准,需配合充分的操作条件及经验技术,一般的养猪户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及技术,处理效果不佳,即使正常开机也无法达到法规的要求。因此,养猪造成的环境污染必须依赖农政单位的技术提供及资金补助。
农政单位在推广之初多着重于污染防治设备的设置与否,对于后续的技术提供、设备维护、操作情况的追踪等、欠缺完整的规划,因此实际上养猪户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造成处理效率不佳,放流水无法符合标准。就养猪户的角度,认为已经确实的进行污染防治工作,投资设备、投入人力操作等,因此对于仍然造成的污染多半无可奈何也欠缺进一步改善的动力,部分养猪户并无确实进行污染防治工作的意愿,对于设备的维护工作并不关心,更甚者视污染防治为应付环保单位的工作,空有设备而不运转。
政府单位对于业者的辅导也有努力,但普遍缺乏人力全面落实稽查工作,而且基于鼓励的因素,对于确实进行污染防治工作的养猪户,不论是否符合标准,多采取柔性劝导从宽稽查。由此可知,政府长期着重管末处理,推行三段式废水处理,不但环境遭受污染无法改善,农政单位及养猪户的努力无法发挥效果,更牵制环保单位无法发挥其监督稽查的作用。
另外,我国的政府组织对于产业采取辅导与稽查分立的编制,主管机关负责促进产业的发展、管理以及辅导工作,环保单位负责稽查,对于不符合法规标准的厂商具有依法告发处罚的职责。产业主管单位与环境稽查单位长期分立的结果,造成了诸多影响深远的结构性问题,环保单位稽查而不辅导,容易产生与养猪业者对立的关系,因此当环保单位欲推行新政策如水污费,往往会被业者认为是政府干预或是预期加重负担而不易得到认同,实际执行时更容易受到反弹;另外受限于人力不足及法令问题,环保单位多针对合法养猪场稽查,造成合法养猪业者的不满,认为政府鼓励非法、惩罚合法。农政单位虽扮演辅导的角色,但却不直接背负环境相关的责任,相较于产业本身的业务,污染防治工作只是次要工作;因此污染防治相关的辅导多专注于简单快速的管末处理以求满足法规要求,因此养猪户普遍认为环保问题就只是废水处理,使得养猪业丧失朝向污染源头减量,清洁生产的可能性。
4.2 养猪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尽管制约我国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因有多个,如大部分养猪业者缺乏自我提升改善的动力,习惯于维持现状且不易接受新观念,经营效率低下等,但实际上造成养猪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成因是对于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深,对于当前养猪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解决途径有限,对于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的养猪场选择问题研究的不够透彻。
4.2.1 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理解不够深入
首先是养猪业者对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直接制约了养猪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传统的养猪业者缺乏改善与自我提升的动力,对养猪业的可持续经营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不论是对生产过程效率的改善,对环境冲击的改善,甚至是对技术、管理方式的改善都缺乏足够重视,也缺乏相应的方法,导致只能维持现状,最后必定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拒绝改变终将被趋势所淘汰。
其次,对于养猪的研究,相关学术界及社会人士还不够深入,对其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例如,过去的养猪研究着重在动物科学以及生产过程,如品种改良,饲料营养,繁殖效率等。一直到 20 世纪初期,养猪生产因受到消费需求增加的刺激,并因相关学科的研究及科技的持续进步,如低温冷藏、温度控制、猪舍设计及饲养技术的改良等,大幅的提升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尤其是广泛使用自动化机械设备之后,才使得养猪业发展为现代化的主要肉品工业。
相关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生产过程,同时也改变了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自动化养猪设备的引入有效的降低养猪的劳力需求,使得养猪场具备了采用高度集约式饲养的条件,养猪场逐渐朝向大型化发展,也由于饲养密度增加,而衍生出猪粪尿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环境意识的提升及持续概念的发展,养猪相关的研究逐渐扩大到包含生态、经济、社会等等面向。现在已经普遍的了解到,养猪业不只是一个生产过程而已,更是一项人类活动,其持续性也特别受到重视。在此趋势下,养猪研究的范围及研究方法都有所改变,也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对于养猪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在探索之中。虽然近年来养猪业逐渐被视为是一种传统产业而不受重视,但由于养猪一直是农业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养猪生产必须耗用大量自然资源,可说是影响全球环境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的挑战是如何在技术上满足持续增加的消费需求,同时维护自然资源。但因为可持续发展在各行各业都是一个较为新的课题,对其的探索也在摸索中前进。到目前为止,欧洲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对于养猪的持续性,基本在三个面向上进行探讨,可以为我国的养猪业所借鉴:
(1)在环境方面,大部分西欧的工业化国家着重在减少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尤其是注重猪场的选址。
(2)由于已开发国家消费者对于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提高,而发展出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养猪生产过程,也就是有机养猪。
(3)养猪地持续利用的观念来自于保护动物栖地及自然资源,期望养猪生产在使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达到技术跟经济上的平衡。
4.2.2 对当前养猪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解决途径有限
许多环境问题都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外部成本无法内部化,造成产业表面上获得经济利益,实际上整体却付出更大的环境及社会成本的不经济现象。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陈明健教授,以我国最重要的养猪大县重庆荣昌县为例,分析毛猪生产的经济利益与水污染的社会成本,以探讨养猪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结果发现荣昌县 22 个乡镇每年的毛猪生产值约为 88.5 亿元,但是每年因养猪所耗费的总社会成本却约为 98.1 亿元,每年约相差 10 亿元左右。可知养猪业在的前辉煌的经济成果,实际上一部份是牺牲环境及社会成本而来;或许这也是当时养猪业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一背景因素,然而这显然不是一项可以依存的竞争优势,而是会严重侵蚀自然环境的重大隐忧。
鉴于养猪业废水问题严重,影响环境甚巨,政府在水污染防治法第一次修正中将养猪业列为指定的事业纳入管制,随后公布放流水标准明订管制的水质项目及限值。为配合环保法规,主管养猪业的机关单位极力推动养猪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以期降低我国的养猪污染。虽然政府的环保、农政单位以及大部分的养猪户都一致希望能降低养猪废水污染,养猪户也普遍设有污染防治设备,但由于养猪业者本身缺乏足够的操作能力,设备缺乏维护管理,废水处理效果不尽理想而无法达到标准,因此产业界转而朝向修法放宽标准的方向努力。
4.2.3 猪场选址不当
造成我国养猪污染的原因,主要因素在于猪场的选址及猪舍设计不良。合理规划、科学选址是保证猪场安全生产和控制污染的重要条件。在规划上,猪场应当建到远离城市、工业区和人口密集区的远郊农业生产腹地。在选址上,猪场要远离居民集中区,并与主要交通干道保持一定距离;避开生活水源及主要河流;场区要保持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距离农田、果园、菜地、林地或鱼池较近,便于粪污及时利用。
另外,废水处理效率与猪舍设计有关,若能在规划设计的初即考量源头减量或是后续的废水处理,对于污染防治有事半功倍的功效。早期环境问题还不受重视,养猪场多采开放型水泥硬地的猪舍设计,完全没有将废水处理的问题纳入考量,因此每天冲洗猪舍所产生的大量而稀薄的有机废水,即使是之后设置了废水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往往也不尽理想。
直到目前仍有部分养猪业者采用传统的开放型水泥硬地猪舍,且多半是饲养年数至少十年以上的中小型养猪场,一般在污染防治上最容易产生问题的也是这类养猪场。相反的,新设立的养猪场或是部分养猪场在重新改建时采用的新式猪舍设计,如水濂式猪舍,在设计上都有将后续的废水处理纳入考量,对于污染源头减量及处理效率有明显的改善。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尽管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有多个,但在实践当中,不可能将其短时间内全部解决,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或者说,要寻找能解决当前养猪业最突出问题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对猪场的科学选址就是这一突破口,它不仅能够在养猪的一开始就防范养猪污染问题,而且对于养猪饲料来源、销售市场等都有直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