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1 共30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第2部分】旅游业与文化业的融合发展引言
【第3部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关概念与融合理论
【第4部分】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解读
【第5部分】中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度测评
【第6部分】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对策研究
【第7部分】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论

  一、主要研究成果

  笔者从产业经济学中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寻求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措施。首先较为深入的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内涵和范围作出了较为客观的界定。其次系统阐述了我国两产业融合的现状,包括两产业融合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再次笔者利用投入产出表法对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程度进行了测评和分析,并深入分析了影响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性因素。然后基于我国两产业发展的现状,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那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具体对策。最后,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说明了文章研究的不足,为更好地研究指明了方向。经过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观点有:

  (一)对我国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现状进行了探讨,其中着重对两者融合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其中产业渗透型根据渗透方向分为两个方式。产业延伸型包括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和旅游产业向文化产业延伸两类。重组型融合模式则主要是新的产业的出现。

  (二)根据投入产出表法,计算出消耗系数及产业融合度。其中产业融合程度等于0.325,这说明两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基于此客观数据,分析出阻碍我国两产业融合的三大障碍性因素。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理论。

  (三)基于两大产业融合度的研究,提出促进两产业融合的基本路径。笔者认为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从政府、旅游者、和企业三个角度来进行构建。政府应构建良好的宏观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一、落实体制改革,稳定融合环境,二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融合平台,三实行主体机制,开拓融合空间,四统筹政府资金,夯实融合基础,五培育专业人才,强化融合条件。引导消费构建合理的中观需求市场,主要包括一大力宣传,提高认知能,二深度开发,挖掘潜在需求,三激发创意,使游客乐在其中。企业构建深层次的微观合作关系,主要包括一强化融合理念,二深化企业合作培育旗舰企业,打造精品产品。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基于产业融合理论,通过探索性的研究把这个理论运用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中。在导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已经较为系统的构架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分析内容。但由于个人能力及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不足之处。通过多次的修改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在测算产业融合度时,由于投入产出表内国民经济的分类与国际统计局上的分类有出入,所以笔者自己进行了分类,难免会有出入。

  (二)文章对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理论性研究仍然需要加强。由于目前为止对我国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研究较少,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科学性稍微有些不足。


    参考文献

  [1]So-min Cheong. Privatizing tendencies:fishing communities and tourism in Korea [J].MarinePolicy,2003,(27):23-29.

  [2]Nagothu,Udaya Sekhar.Decentralize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From State toCo-management in india[J].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0,43(1):123-138.

  [3]Ehrenfeld,D.W.Conserving Life on earth[J].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2.

  [4]William,Culver.Reviewed Work(s):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State:The Political Economyof Resources Management by Oran R.Young[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Review,1983,77(1):224.

  [5]Gill,Gerard J.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J].Journal of AsianEconomics,1996,7(2):317-332.

  [6]Meynen,Wicky and Doombos,Martin.Decentralising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A Recipe forSustainability and Equity[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 2004 ,16(1):235-254.

  [7]Ballet,Jerome;Sirven,Nicoles and Melanie.Requiers-Desjardins:Social Capital and NaturalResource Management:A Critical Perspective[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Developement,2007,(16):355-374.

  [8]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02 -103.[10]郑明高.产业融合: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29-30.

  [11]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12]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13]杨阿莉.从产业融合的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26( 4) : 9 -11.

  [14]张昀晨.统筹城乡背景下产业融合与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2(20) :154 -157.

  [15]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咒导刊,2009(32)

  [16]胡月明.我国会展旅游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商业环境,2009(08).

  [17]江贤卿.我国旅游房地产的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8]李久昌、薛志刚.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08).

  [19]卢希悦,王传荣.论山东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战略整合[J].观察与思考,2009, 7:12-16.

  [20]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1]荐洪梅,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青岛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1

  [2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3]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4]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5]郑少林.我国旅游产业经济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6,(5).

  [26]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7]亚当,斯密着,郭大力,王亚南译.国富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8]季玉群.旅游业经济-文化协同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9]袁俊,张萌.深圳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构造[D].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28 No2: 18-19.

  [30]胡汉辉、刑华.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02).

  [31]李美云.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1.旅游学刊,2008(01).

  [32]陈倩倩,王辑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一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10):5一8.

  [3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34]吴圣刚.文化资源及其特征[M].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5」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N].中华读书报,2001-7-4.

  [36]米子川.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评价[J].开发研究,2004,(5)

  [37]简新华, 李雪:新编产业经济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隋鑫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资料收集、分析以及研究工作的展开到论文初稿的形成直至最终定稿,前后历时近一年。论文撰写期间,隋老师总是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予细心的批阅和指导,对每一次的改动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专业意见和建议,使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得到诸多启发和提高。隋老师对学术严谨和认真的态度使得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获取了做人、做事的法宝。在此向隋鑫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此外还要感谢王伟伟、王慧、夏学英、刘丽华、许东等各位老师,是他们教给我丰富的专业知识,使我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还要感谢同学肖宁、刘喜梅、杜源源、谢亚娟、隋明秋、张文凤等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的帮助。

  研究生两年半的生活已匆匆走过,但却在我的求学生涯中留下了珍贵的回忆,在此,对于所有曾经陪伴在我身边的人都由衷感谢。最后,向百忙中评阅拙文的各位专家、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