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3.1.1开放型景区
开放型景区,顾名思义,是指开放式的景区,具体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必须是景区,满足景区的概念;旅游风景区是旅游接待的主要场所,是旅游业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以及税收的主要来源,是旅游目的地之间进行竞争的主要载体。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相关论述很多,并没有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界定比较清晰的定义。笔者考虑到法律效力及适用普遍性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采取国家旅游局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2003修订)》中的定义:旅游区是指以旅游游览活动(包括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兼有其他功能性活动,但旅游活动是重要活动内容之一)的空间范围或地域范围[32]。
标准中旅游区(点)是指具有健身疗养、度假休闲、游览观光等功能,并设置有一定旅游服务设施,能够提供对应旅游服务的管理区域。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
第二,没有圈定景区范围的围墙类的建筑物;
第三,进入景区不收取门票,是面对大众免费开放的景区。
因此,北京什刹海风景区、杭州西湖、无锡蠡湖开放景区、无锡城中公园等景区,都属于开放型景区。而一些免费幵放的有围墙的城市公园、尚未开发成景区的自然风光带等都不在我研究的开放型景区的范围之内。
3.1.2旅游环境承载力
(1)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由于专业背景和研究视角的不同,旅游环境承载力又被称为旅游环境容量或游憩环境容量。最早在1936年提出游移环境容量概念,到1964年对游移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才真正开始,并出现了大量游移环境容量的定义和相关理解,见表3-1。
虽然以上学者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得出了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但几种概念都认为,旅游环境容量指旅游地在发生某种改变之前的游客水平,主要集中在最大游客数量的测算方面。
总结而-笔者认同崔凤军老师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即指某一旅游区域系统在特定时段内所承载的游客人数,前提是该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结构布局不会对游客和居民造成类似美感削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舒适度减低等的损害[45]。(以下简称旅游承载力)。
(2)旅游环境承载力所包含的四种分量承载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每种因素对旅游活动的限制量就成为相应的旅游承载力,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各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包含以下四种承载力,见图 3-1。
①资源空间承载力
指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在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文旅游资源,不同性质的景区其侧重亦有所不同。
②生态环境承载力
指一定时间内某一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不被破坏或退化的前提下,旅游地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③旅游经济承载力
指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由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包括基础设施承载力、投资用于旅游开发的能力、当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能满足旅游需要的程度及区域以外满足需求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比较效益、投入旅游业的人力资源供给能力等。
④旅游心理承载力
旅游者心理承载力是指旅游者在某地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者活动质量的前提下,地域可容纳的旅游活动最大量。
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形成对旅游承载力的统一定义,所以通常把四种承载力的最小值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的阈值。
(3)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①综合性与复杂性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其所形成的生态旅游环境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要素综合决定的复合系统。无论是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都要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时,更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交叉,综合研究。这正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复杂性所在。
②静态性与动态性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静态性主要是由游客进行游览活动所必须停留的时间所决定的。在这一活动中,环境容量不会发生变化,即具有一个瞬时环境容量;动态性由游客停留时间的有限性和景区开放时间的无限性所决定。游客的各种流动现象会表现为输入和输出,幵放时间与停留时间的比例就表明了这一特性,我们把该比例称为旅游环境的周转率。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达到的客观数量,其值一般大于瞬时值。同时,静态性会受当前所具备条件的制约,反映现状;动态性反映了运动变化。
③场变性与可控性
在一定时期内,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由于旅游业发展会与山区、湖泊、海岸、草原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城、古村落、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相联系,这些地区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地带,环境脆弱,极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承载力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人类外部施加的,如过度砍伐;也可能来自自然环境本身,如一定时期内降水增加导致湖泊面积扩大,进而水面环境承载力增大;还可能是人与自然的共同影响等。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环境承载力变化,人类只要掌握系统变化的特征,就能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对环境系统进行适度改造,使旅游环境承载力向期望的方向变化。
④时间分异性与空间分异性
时间分异性指随着短期内工作与休假的轮换,从晨起到R落的轮换,长期内一年淡旺季的轮换,承载力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说,承载力具有时间分异性;空间分异性指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特色的旅游区之间、同一旅游区内不同景点之间,承载力是不同的。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间分异特征。
不同类型的旅游区,不仅旅游环境的结构是不同的,它们的社会环境及游客对旅游环境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有很强的地域性。
⑤旅游承载力是一个值域范围
首先,承载力可以取适宜承载力与极限承载力之间的所有值;其次,适宜承载力本身也是一个值域范围。一方面,随着旅游活动的进行,游客从心理上幵始慢慢接受旅游区,从幵始的厌恶发展到最后的依恋;另一方面,不同旅游区,其接待能力是不同的,这与旅游区的特色性、好客程度以及游客性格等都有很大关系。因此,旅游承载力是一个值域范围。
(4)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的两个概念
旅游环境承载量(Tburism Environment Bearing Quantity,TEBQ),指环境在限定时空范围内所能进行的旅游活动数,与旅游承载力相比较,会出现超载、适载和弱载三种情况。
旅游环境承载指数(Tourism Environment Bearing Index,TEBI),又称为旅游环境承载率,用公式表达为旅游承载量/旅游承载力,是描述承载力的利用状态和承载力与承载量是否平衡的值。
TEBI>A为超载,环境破坏、服务下降;TEBKB为弱载,资源利用不充分,有待开发;B<TEBI<A为适载,资源充分利用,环境承受适中。
其中A和B为常数,非固定值,由旅游地自然人文环境来决定。
3.1.3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
开放型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限定了景区类型,是针对幵放型景区来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它建立在已有的承载力理论与测算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同时要考虑开放型景区自身的特点,如景区社区共融、景区范围无明确限制等等。
在什刹海景区实地调研中,笔者以居民分布、景观类型及分布、主要活动类型等为依据,将什刹海景区划分成几个片区来分别进行承载力测算,得出什刹海各分量承载力,依据木桶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调控建议。
3.2相关理论研究
3.2.1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国际社会公认概念,其系统性很强,囊括了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包含地文、水文、能源、气象、生物、社会、文化、经济、法律、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基础夯实、影响范围广。
目前被国际普遍认可的定义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46]书中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所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首先,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的最高境界。其次,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实现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持续性
指人类发展的横向平衡性和纵向延续性。横向平衡性指'当代人类共同的家园是地球,而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以全球协调发展是首要目的。纵向延续性指人类都要为千秋万代考虑,不能借明日的资源来满足现有的需要。
(2)发展性
发展是是它的中流碰柱,是起推动作用的核心。发展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是任何国家、任何区域都应拥有的权利,发展是第一位的,要依靠发展来解决温饱问题、解决人口过多问题、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提供科学技术和资金支持,逐步实现目标。
(3)公平性
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公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同代人都享有使用资源环境,寻求自我发展的权利,前提是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另一反面,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下一代人发展所需的资源。为实现公平,要重视解决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损害的问题。
(4)整体性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不仅把环境建设作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的客观标准之一。现代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资源与环境的支撑,而资源与环境为发展提供的支持力量却越来越有限。因此,保护环境就成了区分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重要依据。
(5)评价目标多元化
在可持续发展中,衡量区域发展好坏不再是仅仅考虑经济的增长,而是一个综合评判[47]。包括区域的生态协调性、环境稳定性、资源利用永续性、人口发展持续性、地区发展平衡度、社会福利提高度以及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等,这样的衡量标准要求区域的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增长,更要注意培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协调性、稳定性和均衡性。
3.2.2木桶理论
木桶原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48]提出的。木桶原理指的是一只木桶要想装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装满水。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有时也被称为短板理论。简单而言,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闻,它装水的闻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木桶原理对于研究幵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承载力的四种基本容量可视为木桶的四块木板,木桶装水量多少视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最小容量决定了最终旅游环境承载力。然而,通过对木桶原理加以改造,能够得出最佳承载力,实现利用最优化、破坏最小化的目的。
(1)木板之间相互配合,实现装水量最大化
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然而,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增加一定旳储水量。如有意识地把木桶向长板方向倾斜,储水量就比木桶正立时多;为了暂时的提升储水量,可以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而言,取四个基本容量的最小值作为承载力的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自然环境的最大保护,但实际上缩小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按以上改造原理,通过各容量之间的相互配合,引导游客向高容量木板倾斜,旅游环境承载力则会有大幅提升。
(2)木桶底面面积大,实现装水量最大化
木桶装水多少还取决于木桶底面的面积。木板需要足够大的桶底来发挥作用,获得发展的机会。如果一个木桶的底面面积不够大,就等于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就会限制装水量及其各要素,使它们失去施展手脚的机会,当底面足够大时,即使再短的木板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所以一个木桶必须能够提供一个大的桶底,一个大的平台。对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来说,它受国家、地方和景区政策的制约,受管理部门管理能力的影响。在政策环境良好、管理措施得当的情况下,景区才可能确定合理承载力并严格按照承载力来执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类似于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故宫严重超载的局面再次出现。
(3)重视主导木板的作用,辅助其他木板发挥作用
一个木桶,至少要有两块木板比其他木板更长更牢固,才可以在上面装上木桶的提手,两块长板必须能负荷起整个木桶的重量,在装提手位置的木块要特别经得起提拉,这样才能保证木桶能够多装水,如果木桶的板都一样长,且任何两个板的牢固程度都无法负荷装满水的木桶,那么木桶的装水量就会受到限制。可以说,这两块长板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幵放型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几个分量而言,应该重视其主导分量,发挥它对其他分量的辅助作用,与此同时,以主导分量为“提手",推动整个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高。
3.3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研究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关系到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旅游经济发展规模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重要问题。目前常用的研究方法大致有四类:单要素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
3.3.1单要素分析法
单要素分析法主要是针对单项承载力的研究,它着重于评价指标在景区的分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各景区的单项承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
该方法所用的理论主要是"木桶理论”。对任何一个系统而言,其承载力由系统各要素中承载力最小的一个要素决定。
旅游承载力四方面均包含供给与需求[49]。除了单要素分析方法外,常用计量模型还有以下四种:
3.3.2综合指标法
指对某一旅游区,分别对分量承载力进行研究,将多方面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得出该旅游区系统的旅游承载力。该方法是通过统计方法,统计多项评价因子来到处旅游承载力的界限范围的方法[50]。该方法涉及到旅游区的综合接待能力,如旅游区的空间承纳能力、事物供应能力、住宿接待能力、交通运输能力(包括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等)、旅游物资的供应能力(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供水系统、通讯设施、清洁卫生等)等。只有旅游承载力中的各个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能形成综合承载力[51]。
单要素分析法和综合指标法都是静态分析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主要以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为基础进行定量分析,方法比较简单,但分析结果不能指导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
3.4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方法研究
3.4.1资源空间承载力(REBC)
由于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具有空间、时间占有的要求而形成的某一时间段内(如一天)的游客承载数量,称为资源空间承载力。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基本空间标准因地而异,不同风情、不同游览项目的值不同,它的求得是比较和社会调查的结果。从以上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的计算模型,可以看出单位游客占用合理资源空间指标。
单位游客占用合理资源空间指标的确定是合理计算旅游资源空间承载力的关键环节。我国在使用基本空间标准时,常借鉴西方指标,但由于国情的差异,在实际测算中准确度不高且缺乏实用性。为此,我国学者也研究得出了一些参考数据,见表3-2。
(3)卡口法:测量地点单位时间内通过的适宜游客数量。单位以“人/次/单位时间”表示。
在后面的研究中,景区人均合理环境容量指标、景区游览线路上游人的合理间距等指标将参照以上所列指标标准进行确定,尽量保证结果的科学准确性。
3.4.2生态环境承载力(EEBC)
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纳污能力,如大气、土壤、水都有自净作用,这种自净强度决定其承纳污染的能力。自然环承纳旅游活动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一个是环境污染,如旅游者直接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宾馆、饭店等产生的污水、废气,旅游娱乐设施运行所产生的噪声等;另一个是生态破坏,如游人对草地等的直接践踏、妨碍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而导致的种群迁移、游客对珍稀植物旳采集造成的品质退化甚至灭绝等。公式为: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测定,关键在于确定每位游客一天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数量和自然环境净化与吸收各种污染物的数量的参数。这两个参数因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区自然环境而有很大差别。因此,在实际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测算中,很多指标值要参考国家有关的统一标准规定值。见表3-4
然而,景区生态系统的纳污、自净能力有限且时间漫长,绝大多数景区产生的污染物数量远远超出生态系统的纳污、自净能力。所以,景区一般会对污染物进行人工处理(无害化处理、焚烧等),这样,景区接待能力会明显扩大,这种扩大后的接待能力与原有生态环境限制下的旅游接待能力已完全不同,学术界把它称之为扩展性生态环境承载力。测算公式是:
3.4.4旅游心理承载力(PEBC)
幵放型景区的旅游心理承载力应包括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心理承载力,即他们从心理感知上所能接受的旅游者数量(人/天)和旅游者心理承载力——游客所能忍受的拥挤程度。实际上,后者与资源空间承载力(REBC)具有数量上的一致性,因为空间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是游客对于密度空间的承受标准,因此,幵放型景区的旅游心理承载力是主要针对当地居民而言。
游客过度密集导致当地居民产生排斥心理。主要来源于lit此引起的交通拥挤、物价上涨过快、商品供给不足、社会治安不稳、环境污染(主要是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冲击过强、资源占用过多(如水资源、电力资源、生存空间等)等[56]。对于远离居民点的旅游地可以视为无穷大,但开放型景区.常常是景区社区共融,因此调查确认当地居民的旅游心理承载力十分重要。有学者曾研究过不同类型旅游者对环境有不同的基本要求,见表3-5。
3.4.5综合承载力计算方法
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遵循前面提到的木桶理论及其改造理论,最佳控制因子决定最终的综合承载力值,即所得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等于上述四个分项的优化组合的最佳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