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什刹海景区承载力优化调控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11 共5650字

  6什刹海景区承载力优化调控

  6.1承载力调控原则

  6.1.1逆向拉伸,实现空间扩展

  什刹海景区的优势资源在于西北-东南方向的环湖一带,我们称之为“热带”,游客大多集中在这一 “热带”地区,而对于东北-西南方向区域的开发和利用不足,称之为“冷带”。因此,根据木桶原理,什刹海景区的规划重点就应由西北-东南方向逆向拉伸,向东北-西南方向倾斜,以热带冷,集中打造数条精品文化体验街区(或项目),拉大景区架构和体验空间,打通体验线路,疏解游客活动,解决景区局部过载问题,丰富体验内容,促进观光型旅游业态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达到承载力空间扩展的目标。

  6.1.2圈层控制,优化空间结构

  实施分区保护和开发策略,在"一带三层四轴八街”的总体空间架构基础上,一方面维持原有文化生态系统的总体稳定,一方面将旅游休闲业态集中布局于核心体验活动区,将新引入的文化创意业态和大中型设施集中布局与几大轴线。分圈层实施差异化的业态布局、游客管理、文化保护和预笼措施以及交通限行与疏导措施。

  6.1.3空间疏解,扩大景区范围

  重点打造和宣传柳荫街等多条主题街区和胡同,打通什刹海-南谬鼓巷大景区。在地安门大街建牌楼式过街桥。开展社区旅游试点,推进社会资源整合利用。重点是探索旅游收益在社区居民中直接分配的模式。

  6.1.4不同区块优化组合,实现承载力最佳

  众所周知,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然而,在不同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可增加一定的储水量。根据这一原理,什刹海景区的“热带”区块要与“冷带”区块应协调发展,以“热”带“冷”,“冷” “热”搭配,挖掘景区"冷带”优质资源,优化景区“热带”资源结构、均衡景点布局,实现优化组合,进而推动旅游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对平衡,促进景区旅游的全面协调发展。

  6.2调整产业业态及空间分布,优化承载力

  6.2.1调整目标

  在延续和保护传统什刹海空间肌理的前提下,按照“科学布局、合理集聚、功能明确、互动发展”的原则,以水体为中心圈层、以交通为轴线、以文化景观点状和四合院为立体网络的四大空间结构,构筑什刹海“一带三层四轴八街二十九社区”的空间优化体系。

  一带:湿地景观带,包括前海、后海与西海水域及驳岸范围。作为什刹海功能区的核心景观,打造世界城市中央社区湿地景观带。

  三层:核心体验层——世界级湿地景观及水岸文化休闲空间,什刹海功能区核心;功能配套层——宜商、宜居、宜娱、宜游综合功能区;产业拓展层——综合协调社区生活和文化保护与体验功能。核心层外溢的功能和产业的主要承接地。

  四轴:德胜门内大街为南北交通主干线,布局新的旅游停车和换乘系统,沿线打造酒店和餐饮服务集群;鼓楼西大街为东西交通主干线,布局新的旅游停车和换乘系统,沿线打造旅游餐饮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地安门外大街-旧鼓楼大街为南北交通主干线,沿线集中布局特色休闲餐饮和购物业态;地安门西大街为东西交通主干线,沿线布局新的旅游停车和换乘系统,打造大中型酒店、餐饮和会所设施。

  八街:构建烟袋斜街、后海北沿-银徒桥-后海南沿、护国寺街-定阜街、新街口东街-羊房胡同、柳荫街-龙头井街、金丝雀街区、西缘胡同(北城根、北药王胡同并入)、大小石桥街区八大主题街区。

  二十九社区:重点打造西四北社区、地安门社区、西什库社区、爱民社区、西巷社区、大红罗厂社区、前铁社区、柳阴街社区、兴华社区、柳树街社区、前海西沿社区、白米社区、景山社区、鼓楼西大街社区、双寺社区、鼓楼社区、护国寺街社区、食粮库社区、后海社区、华坑社区、西海社区、后海北沿社区、四环社区,突出整体“里坊”社区意象,以此唤起人们对北京城市历史的记忆,形成复杂开放的公共空间网络。

  6.2.2业态调整重点

  (1)鼓励高端、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限制酒吧数量与规模,调整酒吧结构,通过引进国际知名的酒吧管理集团和酒吧旗舰店,创立文化型、创意型、名人型和艺人型酒吧,提升环湖酒吧业态的品质。在不影响居民生活和历史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围绕四合院发展住宿、珠宝、文物、首饰展示等业态,为高档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消费空间。

  (2)创新民族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打造特色商业街,结合文化与休闲娱乐,重点发展烟袋斜街和护国寺小吃街,打造什刹海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特色商业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休闲业,积极发展演艺业态、文化创意旅游礼品、四合院住宿、影视制作等业态,加快传统影视制作基地建设等;大力发展演艺事业,提升京剧和歌剧表演的档次和水准,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什刹海地区京剧、歌剧和演艺的市场知名度。

  (3)提升文化博物馆产业的发展

  整合什刹海文博业态资源,围绕皇家王府、名人故居、宗教寺庙等旅游场所的历史文化典故,逐步幵放广化寺,依托文博资源和历史文化名人等开展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资源整合与品质提升,将观景与体验、智慧与创意结合,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使文博产品丰富化和深度化。

  (4)培育新型科技产业的发展

  将无线网络创意街与旅游休闲结合,设计“什刹海无线网络休闲区”,同时与“无线什刹海?智能城区”相融合,形成什刹海科技创新空间。开放性空间的深化。无线网络的建立将大大改善网络覆盖情况,形成开放式的网络景区,形成什刹海的开放空间,进一步塑造什刹海的“幵放性”品牌,以展示科技北京的魅力。

  6.3完善接待服务,提高接待能力承载力

  接待服务能力尚未成为制约承载力的因素,但什刹海地区服务品质不够突出,主题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应结合民俗活动,改善环湖游乐项目不足的现状,丰富文化创意产业业态种类,提升趣味性和参与性。开展有创意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

  6.3.1丰富旅游购物场所

  功能区内现有购物场所主要集中于烟袋斜街、南谬鼓巷和护国寺街,以传统北京小吃和特色文创产品为主,专门针对游客的特色旅游购物场所仍有所欠缺。依托地安门百货、烟袋斜街和南谬鼓巷,逐步恢复、引进、新建一批商业老号,盘活传统街区老字号商业经济,打造区别于民生购物业态的特色精品旅游购物场所。

  6.3.2提升餐饮服务品质

  功能区内的餐饮业较为发达,有数百家大小餐馆星罗棋布,口味蔡萃了南北菜肴,如烤肉季、四川饭店、同和居、山签餐厅、西海鱼生、孔乙己、护国寺小吃、文宇奶酪等。应在现有餐饮业基础上,提升小型餐饮业的品质,同时依托东北西南片区的区位优势,采取措施吸引更多的老字号、知名餐饮入驻,丰富现有的餐饮业态,以便更好满足游客需求。

  6.3.3完善住宿服务体系

  优化住宿产业结构,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特色鲜明、梯级分明的住宿业服务体系。在现有星级宾馆和主题酒店的基础上,鼓励引导什刹海大小金丝套地区、南谬鼓巷周边胡同以及东北西南片区打造富有老北京历史文化内涵的特色住宿业态,开发家庭民俗博物馆。同时,提升四合院住宿品质,并加大对社会旅馆的管理力度,严格依法准入、退出。

  6.3.4加强配套娱乐服务

  结合民俗活动,改善环湖游乐项目不足的现状;丰富文化创意产业业态种类,提升南谬鼓巷和烟袋斜街地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创新演出剧目,以文化引领酒吧业态的高品质发展;依托东北西南片区开展有创意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等。

  6.4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景区服务能力承载力

  景区服务能力是什刹海旅游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专家研究认为,什刹海地区的景区服务能力存在弱度超载,笔者提出以下措施来优化景区发展的要素结构与空间布局,引导游客顺利完成旅游活动,达到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水平,优化景区环境,维护景区秩序,展示景区形象的目的。

  6.4.1优化公共标识导览系统

  构建包括旅游标识系统、内外部交通引导标识、公共信息标识和安全警示标识的公共标识导览系统。旅游标识系统包括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景观说明牌。

  提高标识的美观度、环保度和实用度,充分发挥旅游标识的线路指引、指示、景物介绍、警戒忠告、温塞提示等作用,传承历史文化风貌、展现功能区时尚魅力,创造和谐的游览与休闲环境,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

  6.4.2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旅游咨询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在旅游核心区建设集旅游咨询、文化展示、旅游创意商品展卖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咨询、导游导购、餐饮娱乐、车辆服务、投诉处理、游客救助、人才交流、旅行社组织等功能。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设面对旅游市场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和健全目的地管理系统,实施整体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6.4.3维护景区经营秩序与区域品牌

  传承历史文化风貌、展现什刹海时尚魅力,创造和谐的景区游览与休闲环境,为游客提供人性化服务。以品牌化为导向,打造合作平台,鼓励专业化旅游管理公司推进品牌连锁,促进旅游服务创新。以标准化为手段,不断推进核心景区、住宿单位、旅行社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接待单位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健全诚信评价、失信惩戒机制,整治经营秩序,改善区域旅游环境。

  6.4.4推进“智慧景区”建设

  一是通过安装平板电脑、电子显示屏等技术手段,全方位展示什刹海景区人、事、物、组织等,使市民及旅游享受自主便携旅游服务,打造高端旅游品牌。二是更新景区导览标识。对景区近90处标识导览牌进行更换刷新,展现什刹海特色。

  三是深度挖掘什刹海历史文化,完善旅游解说系统,打造核心旅游线路,向游客呈现完整深刻、饱含文化内涵的什刹海魅力图景。四是建设什刹海人力客运三轮车运营管理系统、自助导览系统、触摸屏设置和什刹海网站建设等,实现什刹海景区智慧化旅游。

  6.5提升景区交通运输能力承载力

  什刹海景区的交通运输能力是制约其旅游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内部交通不畅,停车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5.1动态交通

  结合区域特点,充分考虑文物保护、景观展现、游览方便、居民便捷的需要,倡导步行为主,三轮车为辅,规范自行车,取消电瓶车;改善景区的道路交通环境,优化区域交通组织管理,合理设置机动车、自行车和三轮车的行进路线;注重交通疏导和整治以及内部道路微循环的建设,推进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步行系统建设,结合什刹海传统游览观光区与主要出入口位置及停车场位置,设置自行车租赁系统,注意建设合理的步行街、卑行道、双向双行道交通体系;完善交通引导指示系统,加强道路摄像探头监控及协管员协管力度,使景区交通组织系统更加规范化和人性化;建立分区控制系统,在保护区旅游、餐饮、娱乐发达地区严格控制外来车辆的进入。

  6.5.2静态交通

  什刹海有明显标识的停车场3个,两个地面,一个地下。充分结合地铁6号线、8号线施工,区域拆迁,区域环境治理等项目,在合理选址的前提下,建设符合区域保护条件的大型停车场,解决游客车辆停车和居民FI常停车问题;在绿化达标的前提下,在地下建设车位数量合理的地下停车场,重视停车场建设,并保证能够与城市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缓解保护区内乱停车情况;试建地下停车场,探索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空间开发地下二层建停车场,立体院落,交往空间垂直化发展,形成多层停车格局,增加停车容量。实现节约土地资源,缓解交通与环境等矛盾,建构车位电子监控系统,将主要停车场用电子车位监控系统联网,进行综合调配使用。

  6.6维护生活环境,建设绿色社区,提升生活环境承载力

  景区的生活环境保护与绿色社区建设是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区旅游承载力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保护和改善水体环境、保护和增加绿化空间,开展低碳社区建设以及推广绿色节能技术是实现景区人文生态保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推广和应用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引导居民低碳消费,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公众绿色生活意识都是景区亟待加强的几个方面。

  6.6.1加强综合环境整治,强化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

  综合环境整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环湖重点地区的景观环境整治;(2)加强文物建筑周边地区的综合环境整治;(3)加强文化旅游路线周边地区的综合环境整治;(4)加强危旧居住环境地区的综合环境整治。把风貌保护和景观环境综合整治与开放空间建设、文物古迹保护、旅游设施改善以及居住环境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6.6.2水环境的保护

  水环境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人文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保护什刹海水体,采用综合手段改善什刹海水质,力争进一步提升什刹海水域的水质标准,地表水水质达到3类标准。

  严格控制岸线周边地区的居住、餐饮、商业等活动对什刹海水体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积极做好对周边居民、商户、游人的宣传发动,禁止向水面投掷垃圾和杂物,保持湖水表面清洁。加大居民生活用水管理,杜绝向湖水倾倒生活污水。定期检查已堵截的环湖排污网口。

  6.6.3大气环境的保持

  二氧化硫、二氧化气、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在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标准的基础上持续下降。加强对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力量,增加环境监测频次,在景区内建设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子站,确保监测数据适时传输。扩大公共绿地的总量标准,把园林休闲绿地的建设和生态型绿化环境的建设作为景区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幵展清洁能源改造工作,推广绿色能源,积极落实控制大气污染措施,保证景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6.6.4卫生环境的治理

  推进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周边垃圾楼整改工程,探索新的垃圾收运方式,制定适合景区发展的使用方案。医疗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放射与辖射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6.6.5环境噪声的控制

  对不同的区域实行重点监督管理,引导企业,商户认真执行环境噪声标准,严禁任何单位、酒吧将音响放置在街道上。严禁汽车在居民生活区域鸣笛,建立噪声监侧系统,商业街区域、酒吧区域、餐饮区域环境噪声不得超过一类地区标准。

  6.7倡导居民参与,推进优质景区、文明社区共同发展

  居民心理承载力是开放型景区心理承载力的重要组成,游客过度密集导致当地居民产生排斥心理。充分挖掘老北京什刹海民俗风情的深层历史内涵,打造有什刹海特色的社区文化,不断提高居民参与程度和地区文明程度。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体系,营造和谐的社E环境。

  加快功能社区建设,拓展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有序开展人口疏解工作,适度降低居住人口密度,逐步改善居住环境、增强社区活力,加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采用综合手段改善什刹海水质,完善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文物腾退保护,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功能置换维护历史传统风貌,对文物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切实解决个别区域,如后海酒吧街的无序开发引起的环境脏乱差现象,加快改造街区环境风貌,保持胡同四合院居住建筑的风貌特色,幵展接待院落的环境整治及功能区内危旧简易楼的综合整治,改善胡同绿化空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