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社会排斥现象--李坑村案例的质化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7-05 共8448字
二、研究案例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其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素有“书乡”、“茶乡”之称。由于一直处于“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的闭塞山区,加之长期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婺源境内的广大乡村大多保留着传统的徽派建筑,形成了“家家是风景,风景在家家”之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特有古村落旅游景观,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李坑村是婺源旅游业发展得最早也较为成熟的一个村落,村内的260多户人家大多居住在溪的两岸,村内有明清古民居、古桥、古亭、古树等景观,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交通不畅,商品经济欠发达,全村仍以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格局为主导。在生产结构中,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以生猪为主,农副产品则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落后的经济格局与山多田少的自然条件使得李坑村的经济发展与农民收人水平远远落后于江西省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1993年,香港摄影家陈复礼举办了以“中国最美的农村--婆源”为主题的影展,由此揭开了婺源的面纱,许多摄影绘画爱好者、古建筑研究设计者和记者等专业人士纷纷以采风、摄影、考察为目的,采取徒步或自驾车等方式进人李坑村,此后游客量急剧增加,各级政府、外来投资者、社区居民、旅游者等纷纷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2000年,婺源县政府为重点解决旅游开发项目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吸引民资和外企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将李坑村旅游景点的30年经营权转让给江西金叶集团有限公司,并确定门票收益的分配方式为:金叶公司66.5%,镇政府8%,李坑村委会4%,李坑全体村民19%,民居古建景点参观户2.5%,由此打破了李坑村居民以往的生存与收入方式。目前,全村居民以务农和旅游业经营为主,有一半家庭经营与旅游相关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家庭旅馆、旅游租车、餐饮、旅游工艺品、茶馆)。村民家庭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务农收入、旅游业务、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由于政府、外来投资者、社区居民、旅游者的目标、活动方式和核心利益点各有差异,他们在乡村社区这一特定的空间内经历着反复的利益和权力博弈,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也由于社区居民往往在政治权力、心理上和文化上处于弱势地位,形成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中的社会排斥现象。
三、研究方法
自2006年以来,笔者一直将江西省婺源县的多个乡村旅游社区作为乡村旅游研究的持续跟踪研究样地,在此过程中已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等的接触收集了大量二手资料,包括政府文件、研究调研报告、旅游规划文本、统计数据及网络资料等。此次基于“社会排斥”主题的调研时间为2010年8月10~14日,其间,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框架,与李坑村村民进行深度访谈,开展质化研究。质化研究是一种整体观和情境观的研究模式,重视研究对象在社会情境中的整体性,重视研究现象中人、事、物、情境之间的互动,重视语言的功能以及现象产生的意义。而扎根理论作为质化研究方法中的一个类型,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已暂时被验证的理论。
在文献研究和预调研的基础上,本研究最终确定访谈的三个主问题:①请大致描述李坑村旅游开发后您的生活状况。②您认为您是否因李坑村的旅游发展而获益,是否享受到了应有的待遇?请说说您的具体经历。③您是否支持李坑村旅游业的发展?然后运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S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考虑到社会排斥话题与访谈对象失败的、不愉快的经历有关,本研究依托弱连带的人际网络,通过朋友引荐的间接方式寻找到13个李坑村村民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要求其不存戒心地分享其真实经历和感受。同时,为了较全面地了解被排斥村民的感受,本研究有意识地对访谈样本进行了控制,尽可能挑选在李坑村中掌握行政权力资源程度不同、参与旅游业方式不同的村民作为样本。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