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47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服饰的黄色探究
    【第一章】我国每个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第三章】中国古代黄色染料染色概况
    【4.1  4.2】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3】唐宋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4  4.5】元明清时期黄色的重要性及色名
    【5.1  5.2】先秦与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3】唐宋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4  5.5】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古代不同朝代黄色配色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5.4 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4.1 元代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元代是少数民族入住中原,实现南北大统一的时期,其文化风格必然是南北风格兼容并蓄,相互糅合。"元代的服饰纹样,题材内容和装饰风格,大致都承袭了宋代的写实装饰风格和柔丽之风,只有一些织金锦纹糅入粗犷的西域风格,反映出游牧民族的审美喜好[1]."例如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山东邹县李裕庵墓、内蒙古集宁路古城出土的服装纹样和装饰风格就是宋代的典雅柔丽之风,如图 37、图 38、图 39.这种图案风格的多样化,反映在色彩搭配上也是一样,既沿袭了宋代清新雅致的色彩风格,又保留了游牧民族那种豪放激烈的色彩对比,如图 40.

  《元史·舆服志》中有关于仪仗队旗帜上所画神人的着装记载,其中与黄色有关的有这样几种常见搭配:①朱衣+黄袍+黑襕;②黄衣+绿裳+皂襕;③黄衣+绿裳+朱蔽膝;④朱袍+黄裳+皂襕;⑤碧袍+黄裙+朱蔽膝;⑥黄袍+朱裳+青带;⑦黄袍+绿裳+朱带;⑧皂袍+黄裳+朱蔽膝。其中最多的颜色搭配依然是黄+红+黑(不考虑面积、明度、纯度),其次是黄+绿+红、黄+绿+黑,最后是黄+蓝+红。图 41、42 是元世祖和元世祖皇后画像,从他们的衣着颜色来看,使用的最多的还是红色。元世祖穿着朱红织金龙袍和白狐裘,皇后穿着黑缘边的黄袍和朱红外衣,从整体的色彩搭配来看为红+黄+黑的配色,刚好符合《元史·舆服志》中仪仗队旗帜上的神人衣着最常见的色彩组合。可见古代神仙服饰的原型来源于同时期的贵族装扮。

  5.4.2 明代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明史·舆服志》中记载明朝皇帝燕居之服为黄色深衣,青带。皇后常服大衫霞帔,衫黄,霞帔深青色。缘襈袄子,色黄,红领褾、襈、裾。从记录的宫廷服饰中与黄色相关的配色中看出:黄+青,黄+红是常用配色,如图 43、44.图 43 中明成祖着赭黄龙袍,领口和袖口分别镶朱、蓝缘,腰束朱红革带。整体形成了红、黄、蓝的三原色配色,这和图18 中唐太宗的服装配色相似,都是在大面积的黄色中用小面积的红和蓝进行装饰,构成整体的配色和谐。

  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是世俗人情,是近代市井的多姿多彩的社会风习,这时期出现了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这股时代之流也遍及到了各个方面,包括明代的服饰。图 45、46 为明代补子,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色彩的绚丽多彩、整个气氛的热闹活泼,正是与明代世俗文艺风潮相契合的。它不再是宋元时期典雅含蓄、秀丽柔和的色彩风貌,丰富饱满的高纯度色彩图案开始在织物上大面积的堆砌,特别如图 47、48 中,花纹色彩的大量堆积使织物的地色几乎快被掩盖。如果说唐朝时期规整的块状排列显得庄重华丽,宋元时期的点状分布显得清秀雅致,那么独具明朝风格的自由堆砌就更显自由浪漫、生动有趣、热烈奔放。图 45-48 在配色上基本上都包含了红、黄、黑、白、蓝、绿的深浅配色,用色都基本围绕着中华五色,只是把青中包含的蓝和绿又单独表现出来了。图 49 为黄地五彩柿蒂百花过肩龙常服龙袍料,从布料名可以看出织绣人有意的运用了中华五色系统,整个图案的色彩都离不开红、黄、蓝、白、黑五色。图 50 的设色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五色系统的运用是明朝的惯用配色。

  5.4.3 清代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根据《清史稿·舆服志》的记载,笔者整理出天子及皇后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天子:①明黄色朝服+石青色披领及袖;②明黄色龙袍+石青色领、袖;③明黄色雨冠、雨衣、雨裳+青色领及纽约。皇后:①石青色朝褂+明黄绦;②明黄色朝袍+石青色披领及袖;③石青色龙褂+明黄色龙袍+石青色领、袖。从以上天子、皇后服饰的配色中,我们可以看出清朝天子、皇后的祭礼服中主要以明黄+石青的色彩搭配为主。

  《穿戴档》[1]是清代太监专门记录皇帝每日穿戴服饰的档案,详细的记录了皇帝服饰的穿戴名目、穿戴方式以及时间场合。这里以乾隆二十一年六月穿戴档和咸丰四年一月穿戴档为例,来论述清朝皇帝在夏、冬两季中与黄色服饰相关的配色。
乾隆二十一年六月穿戴档:①驼绒色芝麻地纱衫+汉玉钩环黄线绦;②驼绒色芝麻地单纱袍+红青芝麻地单纱褂+青缎鞋袜;③驼绒色直地单纱袍+红青直径地单纱褂+青缎鞋袜咸丰四年一月穿戴档:①黑狐皮朝冠+黄缂丝面白狐膁接青白膁朝袍+黄面黑狐端罩+蓝皂靴;②黄缂丝面黑狐膁金龙袍+黄面黑狐芝麻花褂+青缎皂靴;③黄缂丝面黑狐膁金龙袍+石青缂丝面黑狐膁金龙褂;④黄缎绣二色金面天马皮金龙袍+貂皮黄面褂+蓝宝石朝珠+青缎毡里皂靴;⑤香色江绸面天马皮袍+貂皮黄面褂+青缎毡里皂靴;⑥驼色江绸面青颏袍+貂皮黄面褂+青缎毡里皂靴;⑦酱色江绸面青颏袍+貂皮黄面褂+青缎毡里皂靴;⑧蓝江绸面青颏袍+貂皮黄面褂+红宝石朝珠+青缎毡里皂靴;⑨油绿江绸面貂皮袍+蓝缎夹袍貂皮黄面褂+青缎毡里皂靴;⑩香色江绸面天马皮袍+青江绸面乌云貂褂+青缎毡里皂靴。

  从以上穿戴档记录来看,夏天的服饰中黄色使用的甚少,且是驼色这种纯度低的柔和的黄棕色。这有可能与衣料材质有关,夏天的服饰中以纱这种轻薄织物居多,必然不能像绸、缎这种厚质地的织物有光泽感。所以造成不仅是单个色彩而是整个色彩搭配都稍显柔和。但是冬天的服饰色彩较夏天而言,显得艳丽丰富的多,不仅服装材料上极尽奢华,使用缂丝、绸、缎、黑狐皮、貂皮等,颜色搭配上也尽显雍容华贵,主要配色有:黄+黄、黄+石青、香色+黄、驼色+黄、深紫+黄、蓝+黄、绿+黄、香色+青色。结合《清史稿·舆服志》中关于帝王服饰的描写来看,这里的黄应该就是指明黄色。归纳来看,帝王服饰色彩搭配主要有 3 种:①明黄色同色搭配;②不同深浅的黄色搭配(明黄、香色、驼色);③明黄与其他颜色搭配,主要为石青(石青、蓝、绿)图 55、56 都是明黄色袍服,从色相上来说,明黄色近似于现代的橙黄色,纯度很高,显得饱满浓郁。图 57-60 都是香色袍服,为嫔吉服,根据《舆服志·清史稿》记载,嫔龙袍为香色。什么颜色是香色,在文献中没有具体的记载解释。从图 57-68 来看,香色包含的范围很广,图 57、58 更接近于土黄色,而图 59、60 更接近于棕色,李雨来在《明清绣品》中认为香色是黄和蓝的中间色,近似咖啡色[2].从这组图片的配色来看,总体的配色为黄色系之间的配色以及黄与蓝的配色。

  图 65 为秋香色朝袍,秋香色不同于香色,这在第四章清代部分已经说过,秋香色为黄绿色。图 66 为沉香色斗篷,沉香色即沉香木的颜色,属于棕色系。

  从以上图片中的袍服配色来看,明黄色常与石青搭配。明黄接近橙黄,在色相环上与石青是一对补色。补色对比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但是对于面积的组织有一定的要求,不然会形成不协调的搭配,所以配色上,在大面积的明黄中弱化了石青的面积,只在袖口和领缘部分使用了石青,由此形成了协调的搭配。"在以色相为主的同时对比中,两种补色并置彼此不会发生色相的变化,反而能强化各自色彩的鲜艳度[1]".这种强烈的鲜艳感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冷暖差距,加重了蓝色部分的冷色调,而冷色调的颜色在视觉上显得很远,因此在艳丽精致之中又透出一种威严的高高在上的距离感。香色、金黄色、杏黄色在领缘和袖端处常与深棕色搭配,构成了暖色调的视觉效果,比明黄与石青的搭配显得更平易近人。在等级森严的清朝,帝王、皇后的高贵地位除了体现在服饰形式上的繁复外,在色彩上也讲究气氛的营造。从这点来讲,虽然古人没有明确提出冷暖色调的概念,但是在设色上已经有了冷暖色调的意识,并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范。

  5.5 本章小结

  先秦至秦汉时期出土的织物,除了新疆地区,中原地区的色彩总的来说显得暗淡沉着,特别是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的服饰。两者在色彩的组织上风格相近,织物上的黄多表现为低纯度,低明度的土黄、棕黄,而非新疆地区织物上的鲜艳明黄,大部分配色都是红褐+黄褐+黑及红+黄+深褐这样的邻近色、类似色配色,没有强烈的视觉冲突,整个色彩风格为朴实的暖色调,透露出如远古时期浪漫神话般的神秘感,形成了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独特的楚文化风韵。

  赭黄在唐太宗画像上我们已经见到,是暖色调的黄,近似橙黄。这时期的配色开始丰富起来,出现多元化的局面,这和唐朝兼容并包的开放国情有关,积极吸收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致使南北文化乃至中西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唐朝的配色活泼大胆,在对称规整的图案中采用两色或多色对比,形成庄重华丽的配色风格。从出土织物及文献记载来看常见的两色搭配有黄+浅黄、黄+红、黄+蓝、黄+绿、黄+黑;三色搭配有红+黄+蓝、红+黄+绿;多色搭配有黄+白+蓝+绿。这其中有同色的不同明度搭配,邻近色搭配,对比色搭配。特别是红+黄+蓝及黄+白+蓝+绿的搭配在多种织物服饰上出现,可见是当时深受喜爱的惯用组合。

  宋朝尚赤,所以在宫廷服饰中多出现红+黄的搭配,而黄色多为装饰色。研究发现大量的黄色会令人不愉快,人们往往更喜欢小规模的黄色样本[1].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巧合的顺应了大众的生理心理学。宋朝织物的色彩风格和唐朝比有很大的变化,改变了唐朝纯正浓郁色彩的对称式排列,往更自由,更柔和的方向发展。浅棕、淡黄、蓝绿,粉红这类复色开始大量使用,低纯度、高明度的清新色调使整个宋代织物显得清淡柔和,秀丽典雅。

  除了常用的红+黄及黄色系之间的深浅搭配,黄+蓝也是宋朝的尊贵配色。元朝基本上承袭了宋朝的风格,也有部分织锦保留了自己的风格,在服饰色彩上依然以红色为主,常用的服饰配色为红+黄+黑。明朝天子袍服依然为赭黄色,朱棣画像和唐太宗画像中所穿的袍服是同色,都为橙黄。

  明朝出现了以世俗文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想,反映在色彩上就是改变了宋代秀丽柔和的配色风格,大量绚丽饱满的色彩开始在织物上堆积,营造出生动活泼,热烈奔放的气氛。红+黄依然是明朝宫廷服饰中最常见的搭配,除此之外,五色系统青、赤、黄、白、黑的组合运用在织物中也非常常见。黄色在清朝宫廷服饰中开始大量使用,几乎取代了一直以来屈居榜首的红色,其中主要的为明黄、金黄、香色、杏黄。明黄从图片上来看并非我们现代意识中的亮黄色,而是和唐朝、明朝皇帝所穿的赭黄龙袍颜色相近,都是橙黄色。而香色的色彩范围很广,从土黄到棕色都可能被叫做香色,比明黄偏红。金黄色是比明黄纯度低的黄色。而杏黄色是其中最偏红,最暖的颜色,类似橘红。清朝宫廷中最常见也最尊贵的配色就是明黄+石青。

  至此宋到明朝时期惯用的红+黄组合已完全被明黄+石青取代,成为清朝最有代表性的黄色配色。

  在这些当时常用的、流行的黄色搭配中,无论是红+黄,黄+蓝,还是红+黄+蓝,乃至五色搭配,如今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现代绘画艺术及产品设计中也能找到其相似之处,例如图 67 为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着名的《红、蓝、黄构图》,图 68 为俄国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的《山》,两者都运用了基本的三原色加黑、白构成抽象画面,这就如同唐朝、明朝时期织物上常见的红+黄+蓝、青+赤+黄+白+黑的色彩组合。图 69、70分别是法国欧舒丹品牌、及中国百雀羚品牌的护肤品,其包装设计和清朝明黄+石青的配色如出一辙。

  从整个中国古代黄色配色的发展历程来看,如表 26,基本是由低明度深色搭配向高明度的亮丽色彩搭配发展。这和 2011 年苏州大学进行的一项"居民服装色彩的民族偏好[1]"调查结果一致,调查结果显示:各民族在保持着本民族传统色彩的基调上,色彩明度普遍向高明度趋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