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古代不同朝代黄色配色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47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服饰的黄色探究
    【第一章】我国每个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第三章】中国古代黄色染料染色概况
    【4.1  4.2】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3】唐宋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4  4.5】元明清时期黄色的重要性及色名
    【5.1  5.2】先秦与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3】唐宋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4  5.5】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古代不同朝代黄色配色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在提倡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产品设计都在向中国传统文化抛出灵感的枝条,以追求融入中国精神的现代化设计。中国传统色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黄色又在其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颜色。笔者从中国传统服饰中的黄色出发,从其文化根源、染料染技、色名发展,到其配色案例的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当今学术界关于"黄"字的本义探讨主要有 4 个方向:土黄、玉璜、孕妇及黄疸,无论是哪种论点,都有其合理的论据支持。"黄"字的引申义有很多,除了黄马、老人、幼儿、失败外,最令人费解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色情意义。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是西方思想的舶来品,但笔者认为并非完全如此。在一些古籍文献中就已把"黄"与生殖和性隐晦的联系起来,所以笔者认为"黄"引申为色情淫秽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第二、考古学家证实早在西周织物上就已出现黄色染色的痕迹,染料为石黄。在后期的染色发展中,植物染代替石染成为主流。中国古代黄色植物染料主要有:栀子、槐花、姜黄、黄芩、郁金、黄檗、黄栌、荩草。在《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本草衍义》等古籍中都出现了特征、染法的相关记载,这些黄色染料在中国古代不同的文化区域分布中也存在差异。

  第三、在注重礼仪、等级、尊卑的中国古代,色彩也被分为了三六九等。黄色是五正色的一员,自古因其位居中央而地位尊贵。在古汉语的很多方言中"黄"与"皇"、"华"、"王"同音,特定的语境中意思也相同。黄色被认为是皇权的象征,但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在唐之前,特别是先秦、秦汉时期,赤、黑、白的地位是远远高于黄色的,自唐开始才规定赭黄为天子袍色,庶民禁止使用。赭黄的地位一直延续到宋、元、明,至清才又更定明黄为天子袍色,并确立了金黄、杏黄、香色的尊贵地位。

  第四、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黄类颜色词只有黄和皇 2 个,到了汉朝发展到缃、缇、蒸栗、郁金等 9 个,之后,单音节的黄类颜色词已经不能满足其飞速的发展,所以到了唐宋时期,黄类颜色词开始向复合型颜色词转变,赭黄、赤黄、浅黄这类颜色词开始频频出现。之后,黄类颜色词越来越多,划分越来越细致。据笔者统计,元朝出现 14 个,明朝 17 个,到清朝时期已经多达 29 个。这样一个由少增多的过程,不仅是黄色越来越被重视的过程,也是整个汉语颜色词发展的普遍规律。

  第五、每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惯用的、流行的色彩搭配,而这些配色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审美趣味相一致。先秦、秦汉时期多为黑+赤+深黄这样朴素浓郁的搭配。朱红+赭黄的配色在唐、宋、元、明时期都非常常见,除此之外唐朝织物中还流行黄+白+蓝+绿的组合。在宋朝,黄+蓝的配色很尊贵。明、清龙袍中五色配色(青+红+黄+黑+白)的绣纹也很常见。到了清朝,明黄+石青的配色成为其主要配色,取代了唐宋以来朱红+赭黄的地位。这些当时流行的黄色配色有其合理的科学性,并非只适用于过去的审美观,现当代的美术和设计作品中也同样有与其相似的配色风格。可以说这些存在于中国历史中的经典配色具有跨时代的审美价值。

  由于现阶段国内还没有专门类传统色彩的研究,本论文对于中国古代服饰中的黄色研究属于探索式研究,故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由于色彩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和记载,而现今出土服饰、织物又经氧化而看不出原本的色貌,且每种出版社出版图片都有其色差,所以很难建立一个古代服饰的黄色色谱。由于本人能力、条件及精力有限,在已研究的内容中仍存在很多缺漏,例如没有运用到中国传统色卡进行比较对照;第五章的色彩案例分析中没有结合相应的文化部分论述,略显单薄;传统色彩观中,论述了道、儒色彩观,而没有涉及到佛教的色彩观;"黄"的色情历史渊源论据不足,还有待发掘更多有价值的论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黄色部分,本论文研究的较少;唐朝时期的黄色服饰暂时也只参考了新唐书和旧唐书的舆服志部分,更多的唐代颜色资料还有待发掘。本文的这些不足希望在以后的继续研究中得到解决,笔者也诚心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到中国色彩研究,将来能有更多的中国色彩研究成果,来一一揭开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神秘面纱。


  参考文献:
  
  [1]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
  [2]林家骊译注。楚辞[M],北京:中华书局,2010-6
  [3]郭璞注释。尔雅[M],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
  [4](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急就篇[M],长沙:商务印发馆,1936
  [5](汉)刘熙撰。释名[M],长沙:商务印发馆,1936
  [6](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王宏源新勘。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
  [7]郭荣光主编。历代名诗大观[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2
  [8](韩)金成熺。染作江南春水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1
  [9]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10]袁珂。山海经校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
  [12](汉)郑玄注。周礼郑氏注[M],上海:上海商务印发馆,1937
  [13](宋)李如圭撰。仪礼集释[M],长沙:商务印发馆,1939
  [14]赵丰,金琳着。纺织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
  [15]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7
  [16]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2
  [17]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
  [18](汉)司马迁。史记(上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3
  [19](汉)司马迁。史记(下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3
  [20](汉)蔡邕着。独断[M],长沙:商务印发馆,1939
  [21](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2](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中华书局,1962
  [23]吴淑生、田自秉着。中国染织史[M],台北:南天书局,民国 76-5
  [24](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急就篇[M],长沙:商务印发馆,1936
  [25](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2
  [26](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
  [27]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饰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28](清)沈寿口述,(清)张骞整理,王逸君译注。雪宦绣谱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6
  [29] (清)李斗着 王军评注。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0](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
  [31](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4
  [3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2
  [33]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7
  [34](清)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4
  [35](明)佚名。天水冰山录[M],上海:商务印发馆,1937
  [36]王越平等着。回归自然:植物染料染色设计与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4
  [37](元)佚名。碎金[M],北平: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1935
  [38](清)昭梿。啸亭续录[M],电子文档版
  [39]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
  [4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1
  [4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10
  [4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43](汉)王充。论衡[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社,2001-7
  [44]孙逊。金瓶梅鉴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5
  [45](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46](宋)寇宗奭。本草衍义[M],上海:商务印发馆,1937
  [47](汉)戴圣。礼记[M],2004 年影印版
  [48]彭德。中华五色[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8
  [49]过常宝,张明玲。色彩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
  [50](汉)董仲舒。春秋繁露[M],2007 年电子影印版
  [51]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流行色协会。色彩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
  [53]黄能福,陈娟娟,黄钢。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7
  [54]王学理。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9
  [55]香港市政局与香港东方陶瓷学会合办。锦绣罗衣巧天工[M],香港:香港市政局,1995
  [56]李雨来。明清绣品[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6
  [57]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编。大漠遗珍 丝路传奇:新疆出土文物精粹[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0-9
  [58]成都华通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楚风汉韵:荆州出土楚汉文物集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8
  [59](汉)应劭等。汉官仪[M],长沙:商务印发馆,1939
  [60]故宫博物院。清宫服饰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10
  [61]陈正雄。清代宫廷服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1
  [62]常沙娜主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2
  [63]黄能馥,陈娟娟。中国龙袍[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6-9
  [64](美)肯尼思·R.法尔曼 ,(美)切丽·法尔曼着,谢康等译。色彩物语:影响力的秘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
  [65]刑庆华。色彩[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7
  [66]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丝绸工业工业公司文物研究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年
  [67](德)爱娃·海勒着,吴彤译。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
  [68](俄)康定斯基着,李政文等译。艺术中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
  [69]杨明,周旸,周迪人。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纺织品残片种类与工艺[J],南方文物,1998, 4
  [70]张常清。汉语的颜色词(大纲)[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7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90,9
  [72]苏佳。浅析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丝织品[J],福建文博,2009,4
  [73]赵丰。〈多能鄙事〉染色法初探[J],东南文化,1991, 1
  [74]孙云嵩。黄色植物染料及染色[J],丝绸,2003,1
  [75]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J],文化一角,1995,2
  [76]李也贞。有关西周丝织和刺绣的重要发现[J],文物,1976,4
  [77]赵承泽,赵翰生。石黄与雄黄--兼论陕西茹家庄出土织物和印痕上的颜料
  [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3
  [78]龚建培。中国传统矿物颜料、染色方法及应用前景初探[J],美术与设计,2003,4
  [79]高汉玉、张松林。河南青台遗址出土的丝麻品与古代氏族社会纺织业的发展[J],古今丝绸 ,1995,1
  [80]唐玄之。甲骨文所揭示的殷人的光学知识[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81]刘晓平。中国传统色彩的再认识[J],艺术理论,2010,6
  [82]潘峰。释"黄" [J],汉字文化,2005,3
  [83]潘峰。释"青" [J],汉字文化,2006,1
  [84]包铭新,李甍。闪缎[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85]赵丰。中国古代染色文化区域体系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书,1989,1
  [86]赵丰。草木染的起源[J],丝绸,1984,3
  [87]李斌。清抄本〈布经〉中的植物染料及其染色工艺[J],丝绸史研究,1991,1
  [88]兰德省。彩绘秦俑清理方法实践[J],文物科技研究,2004,12
  [89]王文娟。五行与五色[J],美术观察,2006,3
  [90]李杰群。"黄色"辨[J],语文知识,1999,7
  [91]唐金萍。〈说文解字〉中的颜色词分析--以黑与赤为例[J],艺术设计研究,2014 年增刊
  [92]考古编辑部。关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座谈纪要[J],考古,1972,5
  [93]周金玲,于建军等。新疆哈密市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发掘[J],考古,2002,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