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富宁汉服对清末民初汉族女性服饰的传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391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美学内涵解读 
【第一章】云南汉族传统女性服饰特色探究绪论 
【第二章】云南省富宁县汉族服饰概况  
【第三章】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现状探析 
【4.1  4.2】富宁汉服对清末民初汉族女性服饰的传承 
【4.3】富宁汉族服饰与周边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比较 
【第五章】富宁女性汉族传统服饰的美学透视 
【第六章】富宁传统汉服的保护与传承  
【结论/参考文献】富宁县汉族女性服饰的文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富宁县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

  富宁汉族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大批官兵屯守富州,与土着民族壮族相居通婚,并被壮族同化,汉族真正大举迁入是在明清时期。除了土着民族壮族之外,其他民族也以各种原因不断迁入,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具有一定的少数民族特色。汉族在不断发展自己服饰文化的同时,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会有怎样的融合?通过对田蓬镇汉族女性服饰现状探析可见,其款式结构、图案装饰、工艺结构与清代传统服饰有着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本章通过纵向梳理富宁汉族女性服饰的发展历程,并横向与周边壮族、彝族女性传统服饰进行比较,总结出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传承及融合规律。

  4.1 明朝汉族女性服饰概况

  富宁汉族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实施的卫所军屯制大举迁入。卫所军屯制一直持续到清永乐年间,中原地区大批军队被征调到云南,大兴屯田,劝课农桑,明后期军屯渐变,军户大多就地定居。因此富宁汉族服饰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明朝废元服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对服饰作了一系列调整。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明代文武官员的冠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和常服等,对于各种服饰的样式与尺寸、衣料、帽顶、绣样、色彩乃至鞋履,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明代妇女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裙子等。女子日常头饰以包头、珠箍、卧兔儿为特色。

  4.2 对清末民初时期汉族女性服饰的传承

  4.2.1 清末民初汉族女性服饰的概貌

  清代女性服饰经历了从满汉各异到满汉交融的变化过程。清代汉族女性服饰基本上承袭了明代女性服饰的形制,但在与满族旗装的相互影响中又发生了某些局部的变化。清代冠服制度,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在服饰款式上恪守满族遗风;对明朝的服制进行变革,制度浩繁,在纹饰方面运用了汉族传统纹样。妇女一般服饰是指官定制式之外,也包括命妇日常所着便服,可分为汉族和满族的服饰二类。满族妇女着不分衣裳的袍服,汉族女子服饰仍以上衣下裳为主,至中期后有互为效仿者。清后期受到社会动荡以及西方服饰文化的传播,清末民初的女性服饰不仅满汉交融,而且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本文仅梳理清末民初汉族女子一般服饰,择其要者。

  4.2.1.1 头饰

  清初汉族女子的发式尚明式,发髻以苏州地区的式样为尚,所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等式样都十分高大。清中期又兴元宝头,鬓发如鸟翼张开而髻发高盘,翘其前后两股,中间插簪;到嘉庆、咸丰年间,高髻渐趋长髻,将发髻拖于脑后的“苏州髻”为各地竞相模仿。后又有“连环髻”、“巴巴头”、“双盘髻”等不同式样。

  清初时,年老女子往往用锦帕包头,后则在髻上加罩一个硬纸和绸缎做的黑色冠子,上绣以“团寿”字,或 用马鬃做纂加于发髻之上。另外,除明代流传下的簪钗之外,女子发髻上喜插鲜花,又有以通草或绒绢制成的仿生花,翠鸟羽毛做成的翠花。江南一带则戴勒字,又称兜、脑箍,亦为明代所传。

  4.2.1.2 衫

  清初汉族女性的服饰基本与明末相同,承袭了上衣下裳的一贯形制,上身着衫、袄,下身束裙。较前朝汉族女性服饰,清朝汉族传统服饰较为显着的特征是衣袖的宽窄变化以及装饰的繁复变化,顺治以后上衣袖管一般在一尺左右,略显窄小,衣服的镶绣仅运用于襟及袖端。嘉庆年间,袖口放大,衣饰镶滚渐多,至咸丰、同治年间,妇女服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号称“十八镶”5.中日战争的爆发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导致了清王朝的统治开始走向衰亡,近代社会动荡不安,反映在服饰上的变化是服饰趋向窄小。

  4.2.1.3 裙、裤

  汉族女性传统服饰的典型特征之一为上衣下裳。晚晴时期,满汉服饰相互交融,汉满妇女都穿着裙子,清代女裙样式层出不穷、名目繁多,如百褶裙、马面裙、襕干群、凤尾裙、月华裙等等,以多幅多褶为主要时尚。清同光时期,汉族女装中开始出现上袄下裤的样式,光宣年间上衣下裤成为流行装束,裤管肥大,末端镶滚花边(图 23)。

  4.2.1.4 鞋履

  汉族女子缠足的陋习历史悠久,广泛流行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区域。

  清统治者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缠足,一再下令禁止,但此时缠足的审美观已根深蒂固,脚的形状、大小成为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甚至直接影响到终身大事,所以到康熙七年(1668 年)只好罢禁(图 24)。清朝社会各阶层的女性,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随着而生的弓鞋至此也发展到了极致,种类甚多,且鞋面上的纹样千姿百态,图案色彩缤纷夺目,工艺精湛。清末民初,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汉族女性传统服饰配套的缠足弓履迅速走向衰亡,清末天足运动的兴起促使妇女中天足者渐多(图 25)。

  4.2.2 富宁汉族女性服饰与清末民初妇女服饰的比较

  纵观中国服饰史,服饰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过程。富宁地区汉族自明清时期迁入至今,历经了 600 多年的变迁,不难看出其服饰沿袭了清代汉族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又有其自身的发展。

  《富宁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成人头包黑帕,长五六尺。女穿圆领右开襟大衣,下穿宽裆大筒裤,田蓬、木央、睦伦、里达一带妇女多缠足,穿船形鞋,广南及粤、桂籍穿姊妹装。建国后,女子解缠足,条件较好的地区渐改穿流行时装,贫困地区仍保持民国时期穿戴6.

  4.2.2.1 服饰形制异同

  清朝是中国纺织技术成熟繁荣时期,其服饰等级制度森严,种类繁多,如清代男子官服品类有七八种,服饰呈现满汉交融、互相借鉴的特征(图 26)。富宁县汉族女性服饰保留了上衣下裤的形制,上身着立领或圆领右衽衫,袖口平直,服饰种类单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a.富宁汉族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无严冬无酷暑的气候使得汉族人们不需要加厚的袍服。b.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影响,富宁汉族开荒拓土,靠天吃饭,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当富宁人们还在为生存劳作时,自然没有更多的消费花在服装上面。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体现在服饰上的变化是上衣长度变短及臀,幅宽减小,袖口长且窄,袖子的装饰有所减少(图 27)。下裤基本样式一样,在传统的大裆裤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裤口逐渐窄小、腰头使用皮筋穿着简便实用,采用现代面料既保暖又耐穿,晚晴妇女穿裤时绑腿的习俗已废弃。与清末明初服饰相比,整体装束合体简洁,朴素大方,在保留传统服饰形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出现了修身的及臀短衫,衣身及袖子合体,下着长裤也趋向合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主流服饰审美观念,服饰不但符合人体功能性,而且追求个性,凸显美化身材。

  清朝妇女崇尚的缠足陋习推动了弓鞋的进一步发展,其工艺和装饰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建国后,各地区解禁缠足,目前,富宁地区只有极少数老年人还可见三寸金莲的小脚,绝大部分妇女早已以天足示人,绣花鞋为平底宽口样式,保留了清以来鞋面上的装饰图案以及复杂的工艺,绣有荷花、蝴蝶、花草植物等纹样,最常见的有“童子踩莲”,蕴意吉祥如意,寄托制作者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4.2.2.2 装饰图案色彩的异同

  在图案和色彩方面,清朝女性服装的装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最显着特点是镶滚花边的运用,在衣领、衣襟、袖口、下摆和裤脚都有宽窄不一、形式各异的花边,从二镶二滚到五镶五滚,滚条道数不断增加,及至清后期素有“十八镶十八滚”之称。富宁汉族妇女服饰承传了清朝镶滚的装饰特色,但大不如前朝繁复,明显显得朴实庄重、色彩单一。衣服除了领底和袖子有二三道滚边,襟边、下摆没有装饰,两侧仅有一道贴边为了使衣服更结实,颜色多采用蓝色和黑色。

  尽管如此,人们对美的追求并没有停止,在衣衫外系的围腰,“凸”字型图案鲜艳夺目,图案题材多来自于自然界,色彩上喜用饱和色,每一图案用色多达六七种,沉着浓烈,延续了清朝时候纹样用色对比强烈,但不追求奢华、不带崇洋的思想。清代,吉祥图案运用相当广泛,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境界,取材内容丰富,名目繁多,以吉祥、喜庆的纹样为主,如常见的牡丹花图案象征富贵繁荣;石榴多籽寓意多子多孙等,以物体名称的谐音与其他纹样组合的方式表达美好祝福。富宁汉族服饰图案延续了清朝吉祥寓意并借鉴周边少数民族的审美因素,图案造型更多元化。

  4.2.2.3 服饰工艺的异同

  清朝纺织业的发达使得服饰材料丰富多彩,为了追求服饰的新颖多变,刺绣、印花等工艺手法也达到顶峰(图 28)。清末民初受西方服饰影响,女性服饰逐渐简约,减去繁琐的镶滚工艺,整体服饰变得实用。富宁地区汉族女性传统服饰多采用滚边和镶边的工艺,围腰、鞋履上的图案采用刺绣、十字挑花的手法,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工艺逐渐消亡,当地妇女很少手工制作衣服,大部分都是从市场上购买的成衣,机绣基本代替了手工刺绣,机绣围腰和绣花鞋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中国传统服饰在制作上,属于平面性的服饰,采用平面制版。从服装结构来看,呈现出平面化的特征。平面结构裁制而成的服装,左右结构基本相同,结构线条多呈现直线或斜线,服装缝制成型后展开时呈现平面状态,下摆线成弧线,穿在身上成直线,富宁汉族传统服饰的装饰工艺主要有:镶滚、嵌、贴边、包边、刺绣等。长衫领围和袖子大量使用滚边和贴边,袖子为短袖,袖口的镶嵌很有讲究,刺绣主要用于围腰图案,主要采用平针绣法,色彩分布和谐。富宁目前服装所选用的面料以丝绒为主,其价格低廉、结实耐磨,色彩丰富不易褪色、吸湿性悬垂性好,这种面料逐渐取代了之前使用的棉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