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清代汉族服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428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陇川县户撒乡汉族服饰文化探析
  【第一章】户撒阿昌族自治乡汉族服饰发展探究绪论
  【第二章】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文化背景
  【3.1  3.2】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男子服饰
  【3.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女子服饰
  【3.4 - 3.6】户撒乡汉族服饰特征、包头及鞋分析
  【3.7】特殊汉族服饰的装饰方法
  【4.1  4.2】陇川县特殊汉族服饰结构特征与审美分析
  【4.3】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服饰材料
  【5.1】清代汉族服饰
  【5.2  5.3】户撒大包头汉族服饰与清朝汉族服饰异同
  【6.1】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概述
  【6.2  6.3】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周边阿昌族服饰异同
  【第七章】现代文化背景下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户撒乡“特殊汉族人群”服饰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特殊汉族服饰与清代汉族服饰比较

  汉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服饰特点具有传承性与统一性。其源流可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在朝代的不断更迭与地域的变化中,汉族服饰在保持其特点的同时又融汇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元素,其服饰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陇川县户撒乡的大包头汉族多是由明朝及清朝时期由于战争、逃难及经商等原因迁徙至此。通过以上对大包头汉族服饰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包头汉族服饰虽然呈现出一定的少数民族服饰特征,但其款式、工艺结构、图案寓意等方面,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清代汉族传统服饰的影子。

  5.1 清代汉族服饰

  清代是满族人执掌中央政权的一个时期。由于博大精深的汉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有强大的同化力量,因此,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传承。在服饰形制方面设立了严格的规定。通过一系列禁令措施,促使入关后的满族服饰保持自己独立的民族性;同时,也要求汉民族全部着旗装。由于强迫汉民族“改装易服”的一系列强制措施,使得两个民族矛盾激化,清政府不得不颁布“十从十不从”的规定来缓解民族矛盾。“十从十不从”包括: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儒从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文字语言不从。其中“男从女不从”这一规定使得清初女子服饰呈现满汉各异的局面,同时,汉族女子服饰得以很好的保留。

  清朝初期,满族、汉族女子服装有明显的差别。满族女子穿长袍,汉族女子则沿袭了明朝服制,上身着衫、袄,下身穿裙。明末清初在衫外加穿背心是当时女装的流行搭配。后在与满族旗装的影响下,服装款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衫:一种单衣,初见于汉代,一般较薄。清朝初期,女衫以宽博为尚,宽衣博袖,衣长过臀;交领;大襟;右衽;领口、袖口、衣襟等处镶有花边(图 58)。

  至清后期,镶的滚边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称为“十八镶”.有词形容:“女袄无分皮与棉,宝蓝洋绉色新鲜。磨盘镶领圆如玉,鬼子阑干遍体沿18.”可见其服装上镶条之多。其袖口宽度随着时代变化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叶梦珠在《阅示篇》中记载:“袖初尚小,有仅盈尺者,后大至三尺,与男服同。至顺治以后,女袖又小,今亦不过尺余耳”19.短短几句,完整的概括了满族人入关建立政权后,汉族女装袖宽的变化过程。叶梦珠生于明末,死于康熙中后期,其所着《阅示篇》中记载的女性服饰袖子的变化只至康熙时期。1894 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对于清朝服饰的变化起到了转折性的作用。反映在清末女装上的变化是进一步趋向窄小。夏仁虎的《旧京琐记》中记载:“衫袖腋窄而中宽,谓之鱼肚袖,行时飘曳,亦有致。后乃慕南而易之,则又紧抱腕臂,至不能屈伸”20.可见清后期,女衫袖子窄小的程度。袄:有里上衣,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至明清时期,妇女穿袄已非常普遍。清初,袄以对襟居多,后来,袄的基本形制为立领,大襟,右衽;长度一般在膝盖以上(图 59)。明清的袄通常分为三类: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夹絮料的棉袄;以动物皮毛制作的皮袄。按衣长又可分为大袄和小袄,大袄长至膝盖,小袄长度在腰与臀之间。

  背心:清朝时期,妇女着衫时多外穿背心,是明代“比甲”的延伸。顺治、康 图 60(图片来源:清代女性服饰文化研究)熙朝人尤侗作有“更衣斟酌十分难,亲制轻纨只半端,……浑疑断袖留遗爱,却喜专房免忍寒21”.这里的“断袖”即指背心。清朝汉族女性背心偏长,由于这种背心保护前胸后背,便于穿脱以及两臂活动,同时还可与衫、袄的色彩、裙边的镶滚所搭配,这就使得背心的穿着十分广泛,深受清代女性的喜爱(图 60)。

  褂:穿在外面的衣服,通常是正式场合中礼服的一种。《清稗类钞·服饰》中介绍:“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唯制式不同。”
  
  由此可知,褂通常穿于袍衫外面,男女皆服,但形制不同。男褂衣长及臀,袖长及肘,衣身下方左右两边分别有一个兜。农民日常生活中多穿短褂,分为对襟、斜襟两种。其款式是立领,直线型,衣长至臀,衣身两侧开衩,身前由一排布纽扣固定,衣身下方左右两个兜。女褂长度一般在臀与膝之间,圆领,大襟或者对襟,衣身两侧开衩,领缘及下摆有刺绣镶滚装饰(图 61)。

  裙:裙作为下裳,在汉族传统服饰中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汉族女性承袭我国旧制,无论地位尊卑,大多着裙。清代女裙样式繁多,有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穿腰束裙、围裙等。裙子整体以多幅多褶为尚,褶量大,易于行走(图62)。《阅示篇》中有:“裙制之精粗,惟视褶纹之多寡。褶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褶少则往来局促,有拘挛桎梏之形;褶多则湘纹易动,无风亦似58飘飘,褶少则胶注难移,有态亦同木强。故衣之料,他或可省,裙幅必不可省。”由于裙幅十分宽大,褶裥之间便可施以大量装饰。轻易罗步之间,若隐若现,尽显摇曳之感。

  裤:民间下衣多穿裤,有单裤、夹裤、棉裤三种。明清时期,女性多服裙装,汉族女子的裤多穿于裙裳之下。同光时期,汉族女装中开始出现上袄下裤的装扮,至光宣年间,上衣下裤成为流行装束(图 63)。裤管肥大,裤脚有镶滚花边。裤腰与裤身异色,穿时用腰带系扎,俗称“大裆裤子”或“宽裆裤子”.

  男子裤子一般为青裤白腰,女裤多采用鲜艳色彩的面料制作。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寒冷,穿着时经常用宽约 10cm 彩绣的布将裤脚扎起,用以保暖。清末汉族女子在裤与袄搭配时,往往在腰间搭配一条长腰带,多垂于袄衫左侧,露于裤外。上面常有绣花及镶滚装饰,末端常有流苏,色彩鲜艳,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穿着过程中,凸显了女性服饰的灵动与妩媚。

  首服:首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冠、帽、包头、眉勒等(图 64)。我国冠帽始于先秦时期,原是古人使用的一种束发工具,同时出于礼仪、审美的需要,成为一种头部的装饰品。它被视为“礼教”文化的象征,也联系着传统的道德、思想、宗教、法律、习俗等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首服的质料及装饰工艺可以看出穿戴者的家庭经济情况。首服除了能表现出穿戴者的等级尊卑、具有保暖的作用外,还有一定美好的寓意在里面。这份浓厚的祝愿特别表现在童帽上。童帽是首服中最富有情趣文化的一种,虎头帽是最常见的形式,人们通过一定的艺术夸张希望借助老虎的威猛之力保佑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许多小帽上还缀有很多金属佛像或八仙像,有祈祷神灵保佑的寓意(图 65)。

  鞋:汉族女子缠足之风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汉族女子的鞋称为“弓鞋”,是汉族妇女缠足之后穿的特制的小脚鞋(图56)。“三寸金莲”是“弓鞋”的俗称。

  弓鞋的样式繁多,有眠鞋、换脚鞋、尖口鞋、踏堂鞋、网子鞋、莲鞋、棉鞋、套鞋、坤鞋、合脸鞋等数百种。讲究的弓鞋鞋头、鞋底、鞋里和鞋帮上都绣满了各种吉祥的图案,有钱女子的弓鞋跟上还加缀明珠等饰物。

  配饰:清代女子服装配饰众多,有发饰、耳饰、颈饰、手饰、腰饰、帽饰等。

  清代女子发饰主要有簪、钗、步摇等。一般分簪首及挺两部分,插入发内的细长部分称挺,单挺为簪,双挺以上为钗(图 67)。

  耳饰主要有耳环、耳珠及耳坠(图 68)。耳环是以金属为主材料制成的环形耳饰,其主要佩戴对象为少数民族,汉族妇女也有佩戴者。耳珠是嵌在耳垂上的小耳饰,多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耳坠是在耳环下方再吊其他坠物,更换时无须摘下耳环,只需更换坠饰即可。清代银质耳环品种样式极多,繁简不一,简者仅一光素银环,繁者则黎刻、镂空、模压、焊接等诸多工艺齐集。

  清代项饰主要有缨洛、项圈、项链、领扣等。缨络是串珠玉而成的装饰物,又可写作缨络。项圈不仅是孩童佩戴,年轻妇女也有佩戴的习俗。项圈的形制有两种,一种为封闭型,另一种为开口型(图 69)。封闭型项圈是直接用银条弯成圆圈,可根据需要调节圈的大小。

  项圈表面一般无装饰纹样,或有简单雕刻的花草纹样。开口型项圈,项圈下端开口,端口处左右各焊接银片,银片上打孔,再用一银锁套入左右孔锁住。民间称这类项圈为“项锁”或“项圈锁”.这类项圈既有平素无纹的简朴型,也有集锤锻、模压、镂空、黎刻、焊接等诸多工艺于一身的奢华型。项链是链状颈饰,其下多有坠饰。清代时所佩戴的项锁俗称“长命锁”,除了作为装饰,还有辟邪之意。长命锁形制都为一根银链或银项圈配以坠饰物。坠饰物的种类繁多,有寓意主要有长命百岁、三元及第、连生贵子、吉祥如意等;造型也十分多样,有长方形、八角形、如意形、锁形、元宝形、桃形、蝴蝶形、狮子形等;上面的纹样也多种多样,有麒麟送子、金鱼纹、钱币纹、蝙蝠纹、莲纹、八仙纹等,或直接刻字于其上。其寓意都是驱邪消灾、保佑平安以及一些美好的祝愿。领扣清初时流行用金银制作,清中期以后改为绸子编的盘扣,其样式有童子组合、双蝶组合、祥云组合、双鱼组合、花卉组合等。

  手饰主要有手镯(图 70)及戒指(图 71)。手镯古称“环”或“钏”,在中国民间为吉祥物,古时男女通用,后逐渐衍化为女性独有的饰物。清代,手镯是花样最丰富、佩戴人群最多的首饰。也分为开口型与封闭型。开口型又可分为活口型戒指最为普遍,可调节大小;封闭型戒指为指环封闭型,不可调节大小;镶嵌型是在戒面上镶嵌玉石珠宝。戒指上的图案也十分丰富,有吉祥文字、吉祥花草、动物、人物甚至故事等。有的戒指上还会悬挂坠饰,用来增加声韵之美。

  其工艺手法也很多样,有模压、錾刻、镂空、镶嵌、焊接、银鎏金、烧蓝等,做工十分精美。清代人无论男女都喜在腰间佩戴各式银挂件(图 62)。其中女子还常在右衣襟处佩戴银饰,行走时,坠饰见相撞发出的声音,颇有一番情调。腰间配饰多为一银链连接一块较大的银片,银片下再坠以多层次的坠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银事件”.“银事件”是在一银链下坠一较大银片,其下连接三或五或七串小银链,银链下端挂有刀、枪、剑、戟、耳挖、牙剔、刮舌器、镊子、铃挡等物。在美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配饰的实用性。腰间佩戴饰物除了银饰,还有银香囊、银香球、银针筒等。

  配饰的内容和形式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的状态,可以说银饰是了解民族和社会的参照物。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