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云南泸西自然、人口、历史概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4-13 共39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泸西县汉族女性传统服装特征分析 
【第一章】泸西县传统汉族女性服饰探究绪论 
【第二章】云南泸西自然、人口、历史概况 
【3.1  3.2】泸西汉族传统服饰溯源及其特点 
【3.3  3.4】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相互影响与个案研究 
【第四章】泸西汉族女性服饰文化特点 
【第五章】泸西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参考文献】泸西汉族传统女性服饰文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云南泸西概况

  2.1 泸西自然环境背景

  受到地理、气候、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同一区域、同一环境中的人们,自然会使人们的心理产生一定的效应,这种心理制约着人们产生一定的局限性,正因为这种局限性才产生了富有特色文化。泸西县处在云南文化圈的大环境之下,属于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便是在红土高原这一既定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条件下,由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泸西将其自身的文化称为“阿庐文化”,亲切、形象地把泸西县的多元(自然的、人文的)文化呈现出来。

  2.1.1 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

  泸西县位于滇东南部(古称迤东边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北部。自身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县境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北部,属山地高原地形,由于受南盘江切割,地形高差较大,形成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呈现阶梯型。地势东部高、西南低,以山地高原为主,无大型平地其地形地貌的最大特点。泸西各族的居住地点也因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而异,海拔高低尽有,居住环境相对闭塞,房屋建在山脚、山腰、山顶,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充分显示了人们的生存能力。地形地貌的差异性是造成泸西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又成为导致泸西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偏远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的原因使泸西汉族汉族传统服饰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2.1.2 独特的气候

  泸西县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其带来了复杂的气候类型。泸西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热量的垂直分布差异明显。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垂直落差较大等原因,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类型,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 5 个气候类型。县内总体气候舒适宜人,光照充足,降雨适中,适宜于耕种。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四季如春型气候使其年温差小,但由于地形地貌的独特性致使海拔高低不等,因此日温差较大(年温差一般为 10-15℃, 日温差可达 12-20℃),并且有“春季回暖迟,夏季热量差,秋季降温早,冬季霜雪少”的高原季风气候特征。

  2.2 泸西人口溯源

  泸西历史悠久,区域面积较大,地广人稀。西汉元鼎六年(前 111 年)至隋朝的南梁设置漏江县,区域已无资料可查。唐初改置陇堤县,其区域包括师宗县的部分地区在内。

  唐为东爨乌蛮等部所居,其区域围绕在整个阿庐山周围,南接弥勒,北连师宗,亘沿 20余千米。泸西县名元时称广西路,明时为广西府、清时为广西州,民国 6 年变动为现在的泸西县。境内居住着彝、汉、壮、苗、傣、回等民族,各民族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交融、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阿庐风情,成为阿庐文化一个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 2011年末,泸西县总人口 418266 人,汉族人口 35793 人,占总人口的 85.6%;少数民族人口60363 人,占总人口的 14.4%,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回、傣、壮、苗。

  从泸西县现有的一些村寨的名字可以看出,泸西最早的土着民族主体当属“彝族” ,如阿者、阿娥、阿九黑、雨杂、雨洒、阿楼、阿路发、阿路采、阿路瓦、阿鲁、阿梭白等均属彝语,而且这些彝语村名遍布于泸西的七镇三乡。可见,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彝族先民曾经遍布整个阿庐大地,在这里繁衍生息。根据汉、彝史籍记载,彝族先民源出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游牧部落。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七世纪,游牧于甘肃、青海河湟地区的羌人纷纷迁徙四方,其中有些支系部落沿横断山脉及岷江、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两岸向南游徙。历经历史的各种朝变,彝族至明朝前期一直统治着泸西境内,广西土府大小“土官”共 14 家,其中 13 家是彝族首领担任。直至明成化十七年(1481 年),明王朝对广西府实行“改土归流”①后,土官统治才先后结束。这也标志着彝族全面退出政治舞台,由汉族取而代之,汉族占据了主导地位,多民族的文化大融合从此开始。明朝统一云南后,明中央政府大力在云南边疆推行“卫所屯田制”,鼓励内地居民迁往云南,于是有江苏、南京的一支汉族移民迁到今天云南的师宗、泸西、弥勒一带。以泸西为中心,明政府置广西府管理周边数县。到了明朝中期,泸西地区的文化发展情况,已经接近于汉族聚居的内地各省。明万历末年(公元 1620 年)前后,谢肇制写《滇略》时,描写云南靠内地区各府、州、县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情况说:

  “衣冠礼法,言语习尚、大率类建业(南京)。二百年来,熏陶渐染,彬彬文献,与中州埒(相同)矣!……”

  “人文日渐兴,其他夷、夏杂处,然亦蒸蒸化洽,淳朴易治,庶几所谓一变至道者矣。”

  说明此时泸西,已是一片中原景象。

  明中叶以后,汉族大量迁入,彝族人口退居为第二位。[8]

  同时,回族、傣族、苗族、壮族逐渐迁入,构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格局,从而形成了多种民族文化渗透交融又各具特点的民族风情。

  2.3 泸西历史文化背景

  “民族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更主要的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实体,它由具有共同观念,共同文化,追求同一目标的人们组成。”[9]

  无论哪一个民族,都是历史上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流动、迁徙、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泸西汉族也不例外地经过历史的变化、环境的影响而成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特色。

  2.3.1 融合性

  一个民族一旦迁徙到一个新的地方,往往就会吸纳这个地方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自身固有的文化中去,这就是民间所谓的“入乡随俗”,同时,也会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播到这个地方的其它民族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彝族是泸西县的土着民族,本身的民族文化根深蒂固,不易改变。而汉族迁入后渐渐替代彝族占据主导地位。汉、彝呈聚居状态,民族之间的往来不可避免,随着交流越来越频繁,汉、彝文化持久、反复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泸西地区区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汉族与彝族文化相融合的效应,首先表现在作为彝族固有的一股文化气息注入到汉族移民文化系统内,使泸西的汉族文化有了地域性的嬗变。火把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火把节原本是最普遍最隆重的彝族传统节日。汉族受到彝族的影响,彝族火把节几乎被泸西所有的汉民族接受了,只是这一节日在汉族中有了一些细节的变化,并加入了一些汉族文化的内容。又如城子土掌房(图 2),本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放眼望去,房屋层层跌落,相互连通的外观恰是彝族的特点,经过 500 多年的彝汉混居,文化交融,层构和内部结构已具有汉族特点。可以说是彝汉风格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标志着明、清两代“改土设流”政策带来的民族、文化的融合。

  2.3.2 多元性

  泸西地处偏远,受山川的阻隔,民族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古代中国西北的氐羌文化、伊斯兰文化、北方草原的蒙古文化、东北的满族文化、中原的汉族文化、南方的百越文化、百淮文化、苗瑶文化等八种类型的文化汇集在云南省。这八类文化中至今仍有七类呈村社聚落状分布,其内部结构稳定,有着与自然和周围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生存和传承方式,它不同于商贸或封建统治者强制下的某些文化因子的传入。”[10]

  泸西县明代之后大量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迁入,使得汉、彝、回、苗、壮、傣六民族混居,各个民族带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来到这片土地上,早期因交通阻塞和地理上的封闭性,使泸西至今保持着众多民族的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之间开始互相交流,但族与族之间的文化传承各有特色却不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图 3)

    2.3.3 边缘性和封闭性

  从文化圈的角度看,云南文化处在汉文化的西南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文化的北部边缘,从这一特点可以使我们把云南文化称为“边缘文化”.[11]由此可得,泸西属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云南,多种文化的交叉和重叠区域是泸西特有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从政治格局来看,泸西一直处于历代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而中原文化在自汉人流入开始在泸西有所传播,随着各朝各代的兴衰与政策的更替,地方政权大小不一、时断时续,汉文化在这里的传播和渗透效应也模糊不定,因本土彝族固有文化具有一定的同化力。

  从地理环境来看,泸西县山高险峻,交通往来之困难,使创造阿庐文化的人们拥有了恪守一方的自我认同意识,这都是由泸西县“山高皇帝远”的边缘地带的位置决定的。但是, 这种边缘文化却塑造了一大优点,即可以使主流文化中早已消失的一些文化可以完整的保存下来。

  从地形图上看,泸西县整个城市建在大山之中,泸西县阿庐文化最显着的特征可以用“大山文化”替代。由于泸西县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泸西县不仅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封闭状态,同时在文化上也形成一种典型的内向型封闭特征,由于交通困难,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受到限制,也正由于交流受限,使得泸西多民族文化并存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色彩。也正是这种封闭性的特点,使泸西县民族文化免受现代都市时尚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了淳朴浓厚的乡土气息。一些原始文化遗痕的保留,图腾崇拜、祖灵崇拜和丧葬习俗等等。

  2.3.4 宗教色彩

  人类学告诉我们,任何民族的历史都伴随有宗教活动,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必须经历宗教阶段,尤其是在原始社会,原始居民的自然崇拜与原始文化是彼此相关的。在泸西,各民族有自己的信仰与文化,不但形态丰富,而且交融并存。

  首先,原始宗教是各民族普遍信仰的宗教。人类在进入文明世界之前经历了一个万物皆具灵性的巫术文化阶段,人类远没有从大自然的神力中解脱出来,大自然还是具有强大威力和不可制服之物,人类以自己的意识来解释这种模糊的现象而产生了原始崇拜。泸西县的各个民族都有保存原始崇拜,如自然神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等等。信仰相同,但表现的形式不尽相同,各个部落有各个部落的信仰方法及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也有刚在泸西传播开来的天主教,回族人信仰的伊斯兰教等。而汉族除原始的图腾崇拜外,道教是其本土宗教。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