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新发展理念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11542字
        (四) 开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条件
  
  开放是全球化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是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的时代特征。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不仅提高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而且更能促进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不仅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能充分吸收和利用国际上的经济增长要素,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因而,对外开放就会成为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但全球化也是把双刃剑,在国际价值规律和回流效应的作用下,按“资源禀赋形成的国际贸易结构使得穷国的贸易地位下降,因而穷国仍会保持着不发达的状态”.③因此,经济发展滞后的国家在利用经济全球化红利时要制定正确的政策,趋利避害,让开放更好地服务本国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实施开放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为我国经济发展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为加速经济发展转型发挥助力器作用。经过30多年的渐进式开放,我国在利用自身具有的资源禀赋、人口红利等比较优势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资源要素等,推动了我国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的比较利益结构转向行业内贸易结构的提升,创造了产业结构的竞争优势;由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转向资源要素成本竞争优势,提高了国内国际资源要素的利用率;由单一利用国内有限的知识、技术资源转向对世界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吸收、开发、转化和利用,提高了我国科技创新竞争力。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形势严峻,传统出口方式对我国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日趋减弱。新常态时期,为保持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继续顺利进行,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继续向创新驱动顺利转换,经济发展继续向速度、质量、效益方向并行发展,必须实施更加开放的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五) 共享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主体动力
  
  共享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主体动力。共享的核心思想是“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共享突出体现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思想和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又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主体动力,体现了经济发展依靠谁的思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能改善民生,争取民心,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享不仅是对历史上出现的倒“U”形理论和先增长后分配、边增长边分配等收入分配理论的扬弃,而且也是对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政策的重新审视,是分配政策的创新。“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⑤只有让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才能调动他们发展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在理论上始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鉴于当时国情,这个原则没能很好贯彻,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由于存在个体能力的差异,贫富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新常态时期,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不利于人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共享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我国过去收入分配政策的审视和总结,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迎合了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使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又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有之义,调动了人民群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动力之源和创新之源。
  
  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实践证明,五个发展新理念内蕴于经济发展转型的点滴进步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仅为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方向指南,而且也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撑。
  
  二、发展新理念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新要求
  
  从当前看,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常态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结构、产业结构、资源环境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五个发展新理念作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必然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的要求,力求促进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早日形成。
  
  (一) 扩大创新内容,坚持把创新放在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持续转变的内生动力,也是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动力。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扎扎实实地实施创新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把创新的重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并取得了显着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多短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竞争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自给率不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科研体制中还存在行政干预过度现象,科研经费管理、奖励、评价机制不够合理,难以有效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科研与经济发展尚存在“两张皮”现象,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没有得到真正确立,科研成果现实转化率低。面对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下行、资源要素和环境约束趋紧等方面的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解决上述创新短板问题,而且还必须扩大创新内涵,大力实施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农业发展新体系、形成发展新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努力建构综合创新体系,提高复合创新能力,切实把创新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位置,以体制创新提供市场活力,科技创新提供强劲引擎,发展空间拓展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农业发展体系创新提供基础保障,从而“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⑥以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
  
  (二) 拓展协调领域,坚持把全面协调落实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每一个环节
  
  协调关系到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的基础,因而也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九五”时期,我国首次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之一,并提出“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⑦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始终是经济发展转型的重点,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区域间经济发展仍存在同质性产业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以及盲目追求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导致资源环境恶化、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区域间尚未建立有效的统一大市场,分割阻碍了人才、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区域间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也尚未形成。面对新常态时期的严峻形势,协调发展除了解决好上述区域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外,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的其他重大关系: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调动经济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协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相互融合,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夯实经济发展转型的物质基础;协调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提升,促进文化发展和创新等。通过全面协调,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速度、效益并行方向上持续发展。
  
  (三) 深化绿色认识,坚持把绿色发展贯穿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始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