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驱动力与调控政策(6)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15840字
改善供给结构,需要政府从绿色GDP的视角,对生态农业、循环工业等绿色产业提供支持(孙瑾,2014)。类似地,对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高的战略型新兴产业,也应采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进行扶持,并通过它们来带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肖兴志,2014)。
四、结论性评语
2014年中国经济仍在持续探底,而美英等发达经济体已走出低谷。但是,中国经济换挡更多还是由内因引起的,它是过去粗放型发展模式走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这个特殊的换挡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将会呈现怎样的新的特征?其驱动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调控政策又该如何发力?针对这些问题,国内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
对于新时期的经济运行特征,人们一致认为,诉求点正在从过去盲目地追求速度转向更多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增长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衡量是多维度的,环境承载力、可持续性、幸福指数、绿色GDP等过去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概念开始被广泛提及,并构成对“中国梦”的美好寄托。当然,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也会受到诸多挑战,比如,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对于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驱动力问题,国内学者主要是沿着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金融压抑理论、供给学派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结构主义理论等分析范式来进行,并融入了富有中国特色、时代痕迹的新分析元素,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比如,古典增长理论下的马克思趋势提醒我们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增长要摆脱对资本的过度依赖。再比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提醒我们如果没有技术进步率的提升而单纯依靠资本积累,经济终将趋于零增长。技术进步是遏制资本回报率下降的良方,而按照新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中国需要通过激发创新来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技术创新能否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制度创新,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技术进步本身。其他一些金融深化、结构转型等视角的分析,更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解。
最后关于调控政策,为了使新时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需要重构我们的调控体系,特别是从思想上矫正对“可控性”的理解,并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分工。区间调控思维打破了传统的调控思路,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能调和多目标的冲突。调控政策还要处理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这两大政策体系的关系,在当前情况下,很多学者建议实施“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为辅;财政政策偏松、货币政策中性偏紧”的组合。除了需求管理外,还有不少学者强调要强化供给管理,改善供给结构,让供给来引导需求,让需求来适应供给。“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的组合模式或许能做到事半功倍。当然,这对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调节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们不能拘泥于总量,而必须关注结构。
参考文献:
1.张军扩,余斌,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成因,挑战和对策[J].管理世界,2014 (12):12-20.
2.刘元春。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11)。
3.朱方明,贺立龙。经济增长质量:一个新的诠释及中国现实考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72-79.
4.刘燕妮,安立仁,金田林。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2):002.
5.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6):69-95.
6.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4(11):002.
7.沈斐。中国梦的经济学诠释---基于“资本内在否定性”的考察[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3):58-64.
8.谢地,谢斯儒。中国梦的经济学解析[J].经济学家,2014(1):14-21.
9.陆旸,蔡昉。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 (1):3-29.
10.李海明。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中国经验[J].经济研究,2014,49(11):159-169.
11.王秋石,王一新。中国投资率真的这么高吗[J].经济学家,2014(8):008.
12.李祥发,冯宗宪。房地产周期,固定资产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4)。
13.张勋,刘晓光,樊纲。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家户储蓄率上升[J].经济研究,2014(4):130-142.
14.刘铠豪,刘渝琳。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J].经济科学,2014(3)。
15.魏枫。技术进步视角下经济赶超与停滞的原因研究[J].经济学家,2014(3):003.
16.苏志庆,陈银娥。知识贸易,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49(8):133-145.
17.郝硕博,倪霓。创新异质性,公共教育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财贸经济,2014(7):37-49.
18.郭晗,任保平。结构变动,要素产出弹性与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2):005.
19.严成梁,沈超。转型时期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1)。
20.李树,翁卫国。我国地方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财经研究,2014,(4)。
21.陈昆亭,周炎,虞晓芬。土地制度与长期福利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4(6)。
22.谢冬水。合约形式,交易规模与经济绩效---对传统中国经济停滞的微观解释[J].财经研究,2014(4)。
23.梅冬州,王子健,雷文妮。党代会召开,监察力度变化与中国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4,49(3):47-61.
24.金雪军,钟意,王义中。政策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后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2:002.
25.杨友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金融发展门槛变量的分析[J].金融研究,2014(2):59-71.
26.王国静,田国强。金融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4,49(3):20-34.
27.刘文革,周文召,仲深等。金融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资本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质量[J].经济学家,2014,3:008.
28.陈彦斌,陈小亮,陈伟泽。利率管制与总需求结构失衡[J].经济研究,2014,49(2):18-31.
29.崔建军,王利辉。金融全球化,金融稳定与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4(2):012.
30.王高望,赵晓军,邹恒甫。财富效应,金融开放与长期增长[J].2013.
31.沈坤荣,余红艳。税制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动力重构[J].经济学家,2014(10):007.
32.陈国进,晁江锋,武晓利等。罕见灾难风险和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经济研究,2014,49(8):54-66.
33.张大永,曹红。国际石油价格与我国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关系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4,13(2)。
34.吕朝凤。中国经济周期特征与太阳黑子均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03.
35.刘燕妮,安立仁,金田林。经济结构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2):002.
36.盛来运,付凌晖。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1):003.
37.赵娜,王昱勋,李雄飞。创意产业与经济结构转型[J].经济科学,2014(6):102-115.
38.郭剑雄。从马尔萨斯陷阱到内生增长:工业化与农业发展关系再认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28(6):77-87.
39.胡翠,许召元。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家庭的数据[J].经济学(季刊),2014(4):005.
40.钞小静,沈坤荣。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4,49(6):30-43.
41.刘伟,张鹏飞,郭锐欣。人力资本跨部门流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4(2)。
42.王必达,张忠杰。中国刘易斯拐点及阶段研究---基于31个省际面板数据[J].经济学家,2014(7):003.
43.郑鑫。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4(6):003.
44.李梦洁,杜威剑。环境规制与就业的双重红利适用于中国现阶段吗?[J].经济科学,2014(4)。
45.方福前。大改革视野下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重构[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5):002.
46.刘树成。改革宏观调控方式与把握合理区间中线[J].财贸经济,2014,35(7):5-10.
47.刘伟。克服新失衡必须改变宏观调控方式[J].经济学家,2014(3)。
48.祝宝良,闫敏。201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J].中国金融,2014(1):62-64.
49.刘伟。克服新失衡必须改变宏观调控方式[J].经济学家,2014(3)。
50.徐朝阳。供给抑制政策下的中国经济[J].经济研究,2014,49(7):81-93.
51.张月友。中国的“产业互促悖论”---基于国内关联与总关联分离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46-58.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