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完善市场制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27 共9211字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明确了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从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第二,从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十八大报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指明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与路径 ( 张卓元,2012)。因此,十三五规划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杨伟民,2011)。本文先从理论上廓清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的内涵、逻辑、机理,再分析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经济发展方式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途径、手段、方法,表现为各种要素及要素的组合方式。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构成经济发展的两个引擎。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都必须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则以法律、规划、政策引导市场、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包括: 第一,依靠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意味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长方式转变意味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内容,第一点需求结构,第二点产业结构都是经济结构优化问题,属于资源配置问题。第三点要素投入属于资源利用问题。因此,经济发展方式核心就是效率,从低效到高效的过程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效率,表明经济发展方式有了数的改进,到了一定程度,就意味着发展方式发生质的转变。
  
  具体地说,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指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s Productivity)TFP(Lau andYotopoulos,1971;Barro,1999)。TFP常被视作观察一国 ( 地区或产业) 效率的指标。国民产出中,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率可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经济增长中,当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小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二者的贡献率之和时,说明实现经济增长较多地依靠要素投入,表现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当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大于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投入二者的贡献率之和时,说明实现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要素效率,表现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Gross-man,1991)。经济发展方式也可细分资源驱动、劳动驱动、资本驱动、技术驱动等四个阶段,每一阶段转变都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 蔡昉,2008)。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决定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本特征就是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投入贡献率逐渐减少,同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逐渐增加的过程。
  
  1978 - 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 8%,却累积了结构扭曲等发展问题。需求结构中,消费、投资、出口不协调,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需求片面依赖国际市场等。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不合理,农业基础偏弱、工业素质较低、服务业发展滞后等。增长方式上,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要素投 入 增 加,全 要 素TFP贡 献 率 很 低 (Perkins、Pwaski,2009)。关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我国学者研究结论不一。蔡昉 (2009) 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不超过28% .[2]学界一般认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或传统型,表现了“三高一低”基本特征,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低效率,或者“三高五低”基本特征 ( 刘树成,2012) ,即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低环境成本、低技术含量、低价格竞争。因此,在我国,产业间及产业内,存在资源配置低效问题; 企业内,存在资源利用低效问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分析框架
  
  按照制度经济学逻辑: 制度---行为---绩效,制度影响行为,而行为影响绩效。因此,制度至关重要。制度就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即约束与激励个人或团体的行为的规则 (North,1981)。为了说明经济发展方式,对以上模型做一个变形,变成模型: 经济体制---发展方式---经济发展①。模型如图1.该模型中,政府选择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影响产业及企业行为,市场中产业及企业行为集合形成某一经济发展方式,或粗放型、或集约型、或介于二者间,最终影响经济发展。模型中,经济发展也会影响环境,一定程度上,环境影响制度。( 经济) 环境指自然资源、资本存量、技术、初始偏好、随机事件、人口数量与质量等。政府选择制度,制度也约束政府。政府会直接影响发展方式 ( 国企、审批等)。科斯定理能够进一步说明该模型,即经济体制如何影响经济发展。不同制度下,市场交易成本不同,产业及企业的行为就不同,从而会影 响 市 场配置 资源和企业 利 用资源( 经济发展方式)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 效率) 或者社会福利。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应该选择能够保证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经济体制,形成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获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经济发展方式模型
  
  基于这个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比较两种经济体制如何影响产业及企业行为,以及形成什么类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
  
  第一,假设国家选择计划经济制度。计划体制运用行政性计划配置资源依赖于于完全信息和单一利益假定。计划体制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计划体制表现了纵向联系机制,中央计划机关获得完全信息的信息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计划体制中的各个经济主体利益不同。为了完成中央计划,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成本和激励成本也非常高 ( 吴敬琏,2003)。信息成本、监督成本、激励成本等交易成本相对较高,降低了计划配置资源的效率。同时,计划体制中,不存在市场,企业便无市场竞争,只需按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即可,因此,企业不是本来意义上的企业。[3]而且,企业面临Kornal界定的预算软约束 (soft budget con-straint)。[4]最终降低了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因此,计划体制中,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二者都相对较低,必然形成粗放式发展方式。例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曾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每一个五年计划都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计划体制却始终未作根本性改变,只是在技术上改进和完善,直到苏联解体,经济增长方式也未发生实质性转变 ( 吴敬琏,2003)。因此,市场制度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