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制教育论文

提升我国普法工作的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8 共14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国普法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引言  第一章】我国普法工作的历史发展和成效分析
    【第二章】对普法现状的评价和影响普法成效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完善新时期普法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提升我国普法工作的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语

  说到普法,人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政府主导下的法律条文知识普及。政府主导的普法意在使公民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养成知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最终形成较高的法律信仰,为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普法绝不应该局限于简单的法律条文传播,仅靠法律条文的传播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除了法律条文的普及之外,还需要注重其他各种形式的普法工作,即本文提到的隐性的普法:科学的立法,公平的执法,公正的司法--法律实施的本身就是一场生动的普法。比起法律条文的简单灌输,法律在现实中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更能让公民信服。只有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实施带来的公平正义,公民才会主动接受和认同法律,在这种状况下,书面的普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注重改变普法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并利用社会组织普法,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整个国家和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进程中,普法必然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会促进法律权威和尊严的树立,唤起公民对法律的信赖,帮助公民培养较高的法律信仰。只要全社会形成了普遍的法律信仰,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4]葛洪义。法与实践理性[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武树臣。儒家法律传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7]许章润。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9]黄之英主编。中国法治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梁治平主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11]程维荣编著。当代中国司法行政制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12]贺卫方主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3]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14]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二、期刊类:
  
  [1]凌斌。普法、法盲与法治[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2)。
  [2]张坤世。普法热中的冷思考[J].行政与法,2000(2)。
  [3]吴继平。建国初期政治社会化述评[J].理论学刊,2005(11)。
  [4]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
  [5]刘思斯。对中国法律信仰缺失的思考[J].当代法学,2002(12)。
  [6]王炎。试论建国初期政治社会化的初步尝试与历史经验[J].教学与研究,2004(9)
  [7]汪太贤。中国"普法"二十年笔谈[J].探索,2006(1)
  [8]张苏军。发挥新兴媒体优势,提升法制宣传教育实际效果[J].中国司法,2013(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