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儿童文学论文

葛翠琳童话纯美的精神境界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8 共498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葛翠琳童话世界的特点探析
  【引言  第一章】葛翠琳童话的创作溯源
  【2.1】葛翠琳童话纯美的精神境界
  【2.2】葛翠琳作品鲜明的创作风格
  【2.3】葛翠琳童话虚实的形象刻画
  【2.4】葛翠琳小说独特的语言艺术
  【第三章】葛翠琳童话的价值与局限
  【结论/参考文献】葛翠琳童话创作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二、葛翠琳童话的魅力源泉
  
  周作人曾指出:“其时小儿最富空想,童话内容正与相合,用以长养其想像,使即于繁富,感受之力亦渐敏疾,为日后问学之基。”①童话与儿童有着天生的密合感。童话作为一种根植于文学主体的文学形式,虽然无法像成人文学一样游走于高深的精神境界,但是作为一种“为儿童”的文学存在方式,实则是对已是成人的童话作家在艺术心境和文学素养上有更高的要求。
  
  成人作家在创作童话的时候,要抱有比创作成人文学作品更为高标准的心理条件要求。因为成人毕竟是已经长大的儿童,不可能再返老还童,成人作家已被社会化,这些经历风雨旅途的人心理状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若要创作童话,那么从构思到创作都要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这就对成人的创作心理造成一种无形的牵制。葛翠琳的童话将爱与童心作为架起成人与儿童的心灵纽带,因为爱是人类共通的心灵感应,无论你是成人还是儿童,爱的力量可以打破成人与儿童的之间的牵制,可以抚平二者之间的鸿沟。成年人在创作童话的过程中,都是以成人想象中的儿童、身边的儿童或是成年人童年记忆中的儿童作为模型,虽然成人不能够清楚地感知现实儿童的真实心理,但是却有一颗自童年时期起一直未泯灭的童心,这颗童心与儿童的童心有着相通的节点。虽然我们无法直观地看到葛翠琳的童心,但是纵观葛翠琳的童话创作历史,我们可以从她构造出的各种童话形象中探寻到那一丝与儿童的童心相连的童心纽带。
  
  (一)纯美的精神境界
  
  作品的思想内涵是作品的灵魂和精神,葛翠琳童话的思想内涵很丰富,不论是描写幸福场景还是描写困苦的场景,都一直都萦绕着“爱”这个思想,给孩子们更多的现实和精神支持,通过童话中的小故事影响孩子们的大人生。
  
  1.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冰心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她对于葛翠琳来说,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曾在生活和创作方面给予她无限的帮助和启迪。冰心曾积极的思考如何写出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冰心认为“要写好儿童文学做需要而又便于接受的东西,我们就必须怀着热爱儿童的心情,深入儿童的生活,熟悉他们的生活环境,了解他们的心理矛盾,写起来才能活泼、生动而感人。”②“冰心老人写了一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这是我深信的真理。”①不论葛翠琳在生活和创作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一直坚信这个真理。她曾感慨地说:“尽管人生之路坎坷艰难,我对世界充满了爱。”②“相信时代的改变只是改变它的外在形式,它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③正如她的童话创作一样,虽然童话的语言、风格、题材都在发生着变化,但是童话“爱”的思想却贯彻始终,她将“爱”的精神境界笼罩在她的童话世界中,通过童话中的各种幽默离奇的故事情节传播“爱”的力量,让爱的种子在我们的孩子们心中扎根生长。在给予孩子们爱的时候,孩子们也在鼓励着葛翠琳,因为她说过:“我之所以几十年坚持为孩子们写作并获得一些成绩,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孩子们需要我,我需要孩子们!孩子们给予我的爱,注入我心灵的力量,是世上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④
  
  樊发稼说过:“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他认为儿童文学的爱,“不是狭义的爱(如情爱、性爱),而是广泛意义上的爱,这种爱,既是一种感情、精神,更主要的是一种气质、素养和文明,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和外在相统一的道德结晶。”“这种高尚的、闪光的、纯洁的爱,应该渗透在我们所有文学作品、包括儿童文学作品中去”⑤葛翠琳把握儿童看世界的视角,结合时间的各种爱,将灵魂深处各种关系的爱与被爱双重叠加,以成人理性和超越成人理性相融合的思维方式,构建出一个又一个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童话作品,让儿童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种类的爱,让儿童在爱的沐浴中成长。
  
  父母与孩子间的爱。《会飞的小鹿》将爱与被爱很好地诠释了出来,小鹿的父亲为了拯救待产的小鹿的母亲,引开猎人的枪口,但是自己却倒在了猎人的枪口之下。小鹿的母亲为了还未出世的小鹿,用尖利的巨石剖开了自己的腹部,将小鹿生在了岩石山,然后奋身滚下山崖,引开敌人。小鹿的父母用生命换来小鹿的生命,这种生命中的大爱,无论是谁都会被感动。可怜的小鹿在长颈鹿妈妈的爱护下,健康的成长起来,这种超越血缘的爱,也是让这部作品感人的地方,这些印证了葛翠琳的“爱”的力量。“爱”的精神隐藏在形象和故事情节之中,伴随形象的立体呈现和故事情节的推进而铺展开来,在潜移默化中,读者会被“爱”包围和感染。
  
  夫妻间的爱。《少女与蛇郎》这篇童话作品诠释出的是伟大的爱情。美丽的少女在后母与后母女儿的刁难中,不得不去深山中为妹妹采摘鲜艳的花,但是不巧被埋伏在花朵下面的蛇郎抓住,蛇郎问其缘由后,被眼前这位善良、美丽的少女感动,随后他们也产生了感情,不久之后,他们便结婚了。但是幸福的日子没有过多久,少女在后母和妹妹的阴谋中被害死,但是痴情的蛇郎因为太爱他的妻子了,尽管妻子不在,但是他对妻子的爱始终不渝,觉得妻子就是他的一切。最后,蛇郎在小花猫的帮助下,历尽苦难,终于使妻子复活了。从与妻子的初次相遇到最后的忠贞不移,葛翠琳通过故事情节的不断推演,让读者获得了浓厚的情感体验。
  
  葛翠琳的童话作品中还蕴藏着朋友间的爱,例如《迷路的小鸭子》等。对于蕴藏在故事背后深刻的“爱”的艺术内涵,就需要根据读者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去发掘和体悟。这就好比葛翠琳引领你来到一个奇妙世界的大门口,但是想要看见这个世界,就需要自己去掀开朦胧的纱帘,体会不一样的世界。
  
  2.心灵的指引
  
  黑格尔曾认为“‘由于艺术在本质上是心灵性的',所以它的’终极目的也就必须是心灵性的‘,对于艺术来说’只有改善人类才是艺术的用处,才是艺术的最高目的。‘”①在人类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儿童是人类生命的开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对于他们的关爱是人类的本能,人类将未来的发展希望都寄托在儿童的身上,改善儿童也是艺术的终极目的。那么如何关涉儿童,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怎样找到引导儿童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着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教授贝特尔海姆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文学最适合于培育儿童找到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童话作为儿童的文学,它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叶圣陶曾指出:“创作这等文艺品(按:指儿童文学),一、应当将眼光放远一程;二、对准儿童内发的感情而为之响应,使益丰富而纯美。”②葛翠琳在创作童话作品的过程中用自己灵动的文字寄托了她的对于儿童心灵的呵护和期许。
  
  苏联杰出的文学家、着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高尔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食粮的选择应该极为小心谨慎。”③对于童话的创作,葛翠琳也同样是反复地斟酌,她精心选取童话素材,精心构思故事的情节线索,精心地刻画故事中的形象,其最终的创作目标是能够对儿童的心理进行引导。
  
  假如问儿童:“春天在哪里呀?”以儿童的思维发育程度是很难回答上来的,因为对于儿童来说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想要儿童了解这个抽象概念,必须用具体的事物进行引导。葛翠琳的童话《春天在哪里》就非常适合儿童的特点,她的选材十分的精准和恰到好处。童话的开头以“都说春天美丽,春天在哪儿呢?”为引子,激发出儿童天生的猎奇性。葛翠琳选择小公鸡而非小孩子作为故事的主角,其目的是小动物更能使儿童们产生童趣感和亲近感。小公鸡决定去找春天,小公鸡“砰砰砰”的敲门声,儿童也随着小公鸡开始了寻找春天的奇妙之旅。借助小白兔、小蜜蜂、小青蛙、小鸟儿的回答,小公鸡知道了春天在青草丛里,在鲜花丛里,在快活的小河里,在茂密的树叶里。青草、鲜花、小河、树叶都是儿童平时生活中就能见到的自然景象,通过动物们的回答,儿童可以清楚地知道春天就是青草、鲜花、小河和树叶,知道它们是春天的标志。葛翠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儿童们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人生。
  
  《迷路的小鸭子》用儿童生活中常见的红纱巾作为将要黑天的引子,预示着迷路的小鸭子急迫回家的心情,加上“呜呜呜”的哭声,可以引起儿童们害怕心理的共鸣。以上的情景铺垫可以轻易地走进儿童的心理,拉近儿童与童话之间的距离。小鸭子在小兔子、小青蛙、小鹅、小松鼠、小鸟儿、老牛、山羊、白马、黄狗和花猫的帮助下最后成功地找到了妈妈。找妈妈的故事虽然是通过几个简短的片段呈现出来的,但是却可以清楚地为儿童展示朋友的重要性,有朋友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引导孩子对朋友的认识,帮助他们建立人类社会中必须要有的社会心理意识。
  
  儿童有着强大的无意识心理,这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也是造成他们心理压力的最大潜在因素。对于年龄尚小的他们来说,并不知道原因,而且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全面发展,所以他们无法表达出来,学前教育家刘晓东在其《儿童的精神哲学》的第五章中曾提出:“童话之所以为儿童所喜爱,是因为它合规律合目的地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①葛翠琳的童话对于儿童来说或许像一面魔镜,可以照出儿童的内心经历,并且借助童话故事将儿童那些自然的心理压力以外显的形式映射出来,然后通过故事的引导,化解那些无形的压力。
  
  葛翠琳通过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与儿童的心理产生共鸣,可以将儿童内心的压力外显出来。在葛翠琳的《发现》中,小灰鼠和妈妈整天在洞里过日子,妈妈天天嘱咐小灰鼠:“白天不许走出洞口,外面是危险的世界。猫会吃掉你,人会抓住你,狗会咬碎你。老鼠只能在夜里悄悄地钻出洞,在黑暗中寻找食物,尽可能少在洞外停留。你必须牢记这一点。”可是小灰鼠非常好奇外面的世界,于是在妈妈熟睡的时候,偷偷地钻出洞口,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在经历了一些探险后,被小刺猬的刺吓跑回洞穴中,而且鼠妈妈严厉地教训了它一顿,从此鼠妈妈不许小灰鼠白天外出。可是小灰鼠还是常常想起外面的世界,对于外面的世界的好奇心仍然没有破灭。每个儿童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他们心理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幻想,但是家长往往出于保护儿童的本能,管束儿童的生活行为,但是家长殊不知这种看似极为平常的保护和教导行为,会与儿童的本能反应相抵触,儿童天生的好奇心理被压制住,给儿童的心理造成了压力。葛翠琳抓住了儿童这一心理特征,将其投射到小灰鼠的身上,通过小灰鼠的形象可以直接与儿童的好奇和幻想的心理进行交流和对话,疏导儿童自身不能左右的无形心理压力。
  
  陈伯吹曾经提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能够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是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所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①葛翠琳童话将自己的成人“身高”变矮,以求降到儿童的“身高”.身高“平等”的成人和儿童手拉着手站在一起,向朋友一样相互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儿童们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奇妙的大千世界,共同开启玄妙的人生,在现实世界和心灵世界中达到相濡以沫的终极关怀。
  
  3.树立精神的榜样
  
  葛翠琳的童话,从表面看似简单,但却是她对于人生认识的浓缩,其中的各种价值观念是她人生观念的提炼与升华。她通过符合儿童接受程度的语言向儿童展示各种故事情节和形象,实则是一种象征过程,所期望的是在儿童心中形成一个适应社会的良好、健全的人格形象。在儿童面临困难的时候,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会为他们树立榜样,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帮助他们在意识上战胜困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超越和成长。
  
  葛翠琳的童话创作,以明朗的主题迎合儿童简单的理解思维能力。故事的主角多是简单固定的形象,这源于儿童没有过度复杂的思维,在他们的脑中,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所以葛翠琳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都准确地把握故事形象的牢固性,例如《会飞的小鹿》中的小鹿。在故事的开头,葛翠琳往往是以较为简练的语言铺垫故事主人公所招受的困难,例如小鹿的父母因为要保护小鹿,而纷纷殒命,小鹿从出生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但是却有了爱它的长颈鹿妈妈。故事的发展紧紧地围绕这一个主线进行,儿童可以轻松地跟随着这条主线看到故事发展进程。小鹿为了长颈鹿妈妈能过上好日子,整夜的奔波劳累。葛翠琳在故事中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人性的美,让他们懂得父母对他们的爱,懂得生活中的困难,懂得坚忍不拔的精神,懂得感恩之情等等,小鹿的形象是葛翠琳希望在儿童们心中树立的榜样,希望在小鹿的指引下克服生活的困难,形成积极向上的品格。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