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耳鼻咽喉科论文

采用针药配合治疗顽固性耳鸣1例

时间:2014-06-28 来源:未知 作者:7号编辑 本文字数:1323字
论文摘要

  耳鸣是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病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常伴有睡眠障碍及负面情绪,严重者可能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病因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受风邪为主的六淫之邪;内因素体肝肾不足,髓海空虚,以致耳失所养。笔者在跟师期间采用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耳鸣1例,收效颇佳,介绍如下。
  
  1 病案举例
  
  患者,女,60岁。初诊日期:2013年3月9日。
  
  主诉:双侧耳鸣耳聋5年余。病史:2007年8月曾因偶感风寒之邪,出现鼻塞流涕,当时未服药,3 d后外感症状消失,突感两耳内鸣响,如雷鸣,患者未予重视。1年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加重,伴两耳听力下降,遂于上海仁济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性耳鸣。予活血、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显。2009年1月,患者自觉两耳听力进一步下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遂于当地医院配置助听器。2013年3月至我院针灸科门诊就诊,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及颅脑MRI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电测听提示两耳听力明显下降:
  
  左78 db,右55 db。刻诊:神情、精神可,面色萎黄,形体适中。两耳持续性耳鸣,时而如雷鸣,时而如蝉鸣,听力下降,左耳尤甚,胃纳可,夜寐差,时有便秘,舌暗红苔少,脉沉细。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中医诊断:
  
  耳鸣(气虚血瘀型)。治宜培补肝肾,提升清阳。针刺取穴:百会、耳门、听会、角孙、瘛脉、翳风、完骨、中渚、外关。操作:患者取坐位,穴区常规消毒后,选用规格为0125 mm@40 mm毫针,瘛脉沿耳廓方向向下平刺013寸,角孙向后平刺013寸,余穴均直刺,耳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直至患者自觉针感向耳周、耳底传导,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配合养阴生血合剂(院内制剂)口服,3次/d,1支/次。连续治疗1月后,患者摘除助听器能闻及家人言谈,耳鸣基本消失,听力明显改善,目前已无需依赖助听器。复查电测听:左55 db,右45 db。随访2月症情平稳。
  
  2 讨论
  
  沈卫东教授认为,顽固性耳鸣耳聋的中老年患者,多属气虚血瘀,素体肝肾不足,髓海空虚,气血不能上濡,以致耳失所养,故选穴强调补益肝肾,和血行气。滑伯仁5发挥6言:/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0。百会穴属督脉,具有提升清阳,上荣清窍之效。5针灸逢源6:/久聋多虚,补足少阳,液门、中渚、外关、翳风、耳门、后溪、听宫、听会、合谷、侠溪0。耳为手、足少阳所辖,取穴以手、足少阳经为主,耳门、听会属手、足少阳经,配合手少阳经的角孙、瘛脉、翳风,与循经远取的外关、中渚相配,通上达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从解剖学角度而言,上述耳周穴位浅层均分布有颞浅动静脉及耳大神经的属支。沈教授认为治疗耳鸣耳聋需着重耳周局部的微循环,耳鸣耳聋经久不愈常常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正常的传导功能,针刺耳周穴位使针感向耳周、耳底放射可明显改善耳部的缺血缺氧症状,配合养阴生血合剂补养营血,上行濡养两耳,进而恢复耳部神经功能,减轻耳鸣耳聋。
  
  参考文献:
  [1]王健,张永臣.针灸治疗耳鸣临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2,43(351):56.
  [2]薛飞,李泽卿,王秋萍.耳鸣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23(7):630.
  [3]王琳,亚生江#托乎提,卿晓棠.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耳鸣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2013,32(2):112.
  [4]马娇.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鸣32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109.
  [5]宋红梅,钟渠,熊大经,等.豁痰祛瘀法联合针灸治疗耳鸣疗效验证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31(7):663.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