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囊肿是一种上颌牙槽突骨表面以及鼻前庭皮下等部位发生的良性肿物。该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且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并随着肿物体积的增大,逐渐出现局部胀痛感。对于合并感染症状的患者,其肿物生长速度会逐渐加快,疼痛感有所加剧。研究对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月到2014年7月收治的20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其中,实验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5.6±6.5)岁,平均病程(2.2±1.0)年。对照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2.3±5.5)岁;平均病程(2.6±1.2)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微波治疗,具体方法:使用1%地卡因麻醉鼻黏膜表面,在患侧鼻行唇龈沟部位注入1%利多卡因加盐酸肾上腺素溶液,鼻前庭充分暴露,将囊液穿刺抽出,将电极插入鼻前庭和唇龈沟等部位,形成一种包围囊肿的状态,微波时间为5s,功率在10~20w之间,以皮肤局部变白为标准。
实验组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具体方法:术前修剪鼻毛,患者保持15°~30°的仰卧位,在Wolf30°鼻内镜下实施手术治疗;在患侧鼻腔前段置入1%利卡因浸湿的棉片,后加入适量的0.1%肾上腺素和2%利多卡因,以实现鼻前庭底部和周围囊肿的充分浸润麻醉。通过鼻内镜对鼻前庭囊肿范围进行准确判断,在囊肿靠近鼻腔外侧部位刺入尖刀,出现囊液后,纵向切开鼻腔长轴,将囊液吸净,通过鼻窦咬切钳将切口两侧皮肤及囊壁咬除,并进行病理组织检查。保证充分的咬切范围,以囊肿的最大直径为标准,从而保证鼻腔与鼻前庭之间相互连通。利用XPS2000耳鼻咽喉综合动力系统,将鼻粘膜和鼻前庭边缘相互粘合,并利用带角度的电动切割钻将其修平。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感染率等临床治疗指标情况。使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价,调查问卷总分100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5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0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且壁底黏膜和囊壁完全愈合,受到囊内压力接触和造袋口周创缘愈合牵拉的影响,囊肿底部有所提高,术后1周囊肿凹陷部位变浅。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手术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鼻腔外侧壁处和鼻甲前端外侧下方均为鼻前庭囊肿的高发部位,其主要表现为球形的隆起,30~50岁人群的发病率偏高,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鼻内镜下揭盖术用于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治疗,具有以下优势:①鼻内窥镜照明,手术视野更佳,能够放大囊肿组织[1].②鼻前庭处的鼻前庭囊肿患者,与体表距离更近,能够直接将皮肤和黏膜切开,并进入囊腔。③鼻前庭囊肿内壁能够实现逐步的上皮化。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牙源性囊肿的患者,通常存在并发性上颌骨骨质破坏现象,无法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时需要最大限度保留健康的鼻前庭部位皮肤,以降低术后鼻前庭变形、狭窄等现象发生率[2].微波理疗穿透深度大,能直接穿透到炎症组织的内部,改善血液循环的程度强于红外线理疗,穿透深度达5~6cm.理疗时患者能够感觉到患处由里及外的温热舒适感,很多患者在30min的治疗后会产生疼痛减轻、水肿减轻等效果。
鼻内镜下揭盖术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鼻前庭囊肿治疗技术,也是该疾病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在普通门诊能够实施手术治疗。研究结果可知,鼻前庭囊肿患者接受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其术后感染率仅为3%,患者临床治疗满意度高达97%,平均手术时间为(8.03±1.21)min,平均手术出血量为(3.87±1.23)ml,各项临床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鼻前庭囊肿患者接受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具有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显着优势,且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和经济负担的减小,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3].
参考文献:
[1]李智。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36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6):196-197.
[2]谢洪亮。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7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3):89-90.
[3]陈贵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1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