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东方文学论文

人鲊瓮与瞿塘关叙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08 共5683字

  2.2 人鲊瓮。

  人鲊瓮,峡江着名险滩,位于归州城下,今湖北省秭归县西,亦称叱滩、黄魔滩、九龙滩、碎石滩等。按《光绪·归州志》载:"叱滩,州西二里……亦名黄魔滩,长石截然据江三之二。五、六月水势喷薄,声若雷霆,为归峡最险处……舟行至此多覆,亦名人鲊瓮。"《舆地纪胜》载:"咤溪在秭归县,旧经云水石相激,如喷咤之声。一名人鮓瓮,在雷鸣洞之南,分三咤官槽口为上咤,雷鸣洞为中咤,黄石口为下咤。咤心大潭如瓮,故号人鲊瓮。"出入三峡的历代文人在作诗时常将此处与鬼门关相对应。如黄庭坚《梦李白诵竹枝词三叠》:"命轻人鲊瓮头船,日瘦鬼门关外天。北人堕泪南人笑,青壁无梯闻杜鹃。"再如秦观"身在鬼门关外天,命轻人鲊瓮头船。北人恸哭南人笑,日落荒村闻杜鹃。"皆是此类诗作的代表。

  竹添进一郎、山川早水和中野孤山在游记中都花费相当多的笔墨描写人鲊瓮之险恶。尤其是竹添进一郎在人鲊瓮亲身经历了此次旅行的最大危险--险些沉船遇难。他在游记中记录自己劫后余生的遭遇,详细描写舟人与险滩搏斗的场景,其过程惊心动魄,读之令人心悸:过叱滩,入人鲊瓮。乱石排水面,大者如冈阜,小者如剑铓,忿迅争耸,与水相博。涛澜奔跳,随处作盘涡。舟掀舞于其间,不当一槁叶。舟人极力荡桨,适左舷两桨触浪而折,急移右边一桨代之。务随浪旋转,又遇大涡相蹙,舟胶定不动,众皆失色。有宣佛号者,有投糈祷江神者,相与出死刀。拮据久之,始得能出险,皆额手称庆。盖峡中滩险以十数,而无过于此滩者。称曰人鲊瓮,果不虚也。

  按《峡江图考》记载:"人鲊瓮,亦名叱滩,江心有石梁九道,为归峡最险处。"此外,《峡江图考》亦有清晰的图绘,使人对人鲊瓮之景象一目了然。

  从上图可见,九道蜿蜒起伏的石梁从长江北岸延伸到江心,形更似九条巨龙,故人鲊瓮还有九龙滩之名。每逢洪水季节,江水暴涨,淹没巨石,江水激荡起落之间,九道石梁时隐时现,如巨龙奔腾,所以又有"九龙奔江"的奇景。九道石梁长者达四百米,短者亦有百余米,巨石之间无数密集的碎石。竹添进一郎将滩中乱石比作冈阜、剑铓,可见并无夸大。他所描写水石相激、波澜壮阔之景象,几乎能够还原"九龙奔江"之貌,可谓细致入微。在此汹涌澎湃的大涡激流之中,舟如槁叶,船桨触浪即折,舟人掌舵,与大涡搏斗,如两军相对,生死难料。自然之强悍、人力之微弱在此时此境中显露无遗。舟中之人,无不笼罩在死亡的恐惧之下,只能将生机寄托于神灵保佑,默念阿弥陀佛,祈求菩萨保佑,洒精米于江中,祈祷江神相助。

  竹添进一郎曾在初入峡时猜测:"大抵峡中有滩处,大涡磅礴,转毂翻轮,江流为之激荡,水面高低不一,所以为大险。"待经历过人鲊瓮后,方知何为滩之大险。故他还将这次经历以诗记之:"滩声怒欲卷城走,晴天雷在地中吼。孤舟不当一叶轻,千涡万涡涌左右。左舷桨折去无痕,右舷幸有两桨存。迁右就左浑不定,努力撑舟抵峡门。宛似睢阳婴孤垒,力抗千军争生死。又似李陵战方苦,裹创犹闻鼓声起。忽堕涡中势不测,舟人相看惨无色。握糈投水祷江神,合掌瞑目念菩萨。菩萨于我无宿缘,江神与人亦漠然。独有周孔真吾师,为我尝说涉大江。邪许声中共击楫,转舟稍得就利涉。此生初能出万死,譬之冲围得凯捷。惊魂未定青山送,半日朦胧心如梦。谓君勿复说既往,掩耳怕闻人鲊瓮。"(《栈云峡雨诗草·人鲊瓮》)相比于日记中的记载,竹添进一郎在诗中运用诗歌艺术手法合理夸张、巧妙比喻,更增感染力。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很弱小。所以,人们习惯于用鬼神之力、神话传说来解释这种人力不可抗的情况。如中野孤山在行经荒凉的官渡口时,便曾感叹"狂涛拍打两岸,水沫飞溅;怒浪撞击岩石,轰鸣连连。好似带着鬼神的巨大魔力攻打过来一般。"人鲊瓮这样的险滩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其又名黄魔滩,即是因为此处流传有"黄魔神"的传说。

  按《太平寰宇记》:"咸通壬辰,岁令翰林兰陵公自右吏窜黔南,秋八月二十七日夕,泝三峡。次秭归时,蜀水方涨,横波蔽日,公积悸而寝,梦神人,赤发碧眸且云:'险不足惧。'公异之,再寐,又梦云诘其所自,则云:'我黄魔神,居紫极宫之西北隅,将佑助公明出此境。'"又据《吴船录》:"九十里,至归州。未至州数里,曰咤滩,其险又过东奔。

  土人云黄魔神所为也。连接城下大滩,曰人鲊瓮。很石横卧,据江十七八。从人船倾侧,水入篷窗,危不济。"黄魔神的传说在宋人笔记中还有记载,而到了近代日本人的游记中,则没有提及。或许到了清末时期,当地已无此类传说流传,或许只是山川早水等人没有听说而已。

  中野孤山行船过人鲊瓮的经历与竹添进一郎不同:"船只靠南岸逆上,北岸山腰可见归州城。这里也是一个危险之地,名曰人醋瓮。这时,刮起顺风,船老大不失时机地命令船夫们扬帆行船。船行之快,犹如箭矢,我们轻而易举地就通过了这个险滩,以至于人醋瓮这个地名在我们的记忆里没有留下丝毫痕迹。不过,急流奔腾,冲石撞岸,惊涛拍船的声音,如猛虎咆哮,似豺狼怒吼,乘客为之不寒而栗。"可以看出,中野孤山一行轻而易举便通过了人鲊瓮。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亦是如此:"归州城门外的江里尽是乱石危岩,很是险恶,人鲊瓮又名叱滩,很轻易地通过了。"对此,《栈云峡雨日记》中的记载或可解释一二:"大抵上峡之舟,皆候风挂帆,又有数十人纤之,蹈悬崖而行。遇路绝不可行者,辄皆上舟,荡桨摇橹,经数刻仅能进寸。而下滩之舟则一瞬千里,快如奔马。但覆败之患,常不在寸进而在快奔。静观者盖知之矣。"《三峡通志》亦云:"四百余里,水急如射。挽舟上者,日不一舍;下者,顷刻数程。"中野孤山一行是逆水而上,且刚好遇上顺风,富于经验的船老大扬帆溯江,故而轻而易举通过。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亦是如此,他们的日记中多次记载船老大因无风而不开船:8 月 16 日:"日头已高,我们催促船老大,他只是回答说:'水不退,没的路,有风就走',一点开船的样子都没有。"8 月 17 日:"今天该开船了,我们一早就作了准备,但他们仍然说:'今天也没的风,不能走。'"8 月 18 日:"今天可要开船了?一文还是像昨天一样反复回答'没的风'."8 月 19 日:"过峡必须等风,今天又是'没的风',所以没有开船。"可见上峡必须有风相助,方可减少危险。中野孤山和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既是逆行,又是顺风,故而过人鲊瓮时,便不似竹添进一郎那般凶险。

  人鲊瓮虽为峡中夺命险滩,但其险绝三峡,亦是奇绝三峡,如此江山形胜,可遇而不可求。山川早水在《巴蜀旧影·入蜀》中说:"往前走至归州城下,船人叱滩,此滩还有一名叫人鲊瓮。这里江面陡然变狭,状如瓮横卧,《栈云峡雨日记》中,诗文都倾其笔墨描写其险峻。若问这是一个怎样的险境,可以回答说是既有危险也有乐趣的地方。因现在不是成滩的多雨节季,不免心中有些失望。

  江面的大石高高低低,层层叠叠成交错之状,如果水涨起来没过石头,就会恶浪汹涌,船簸人颠,好像变成了鲊鱼,因而世人以人鲊瓮命名。"山川早水的描写虽不似竹添进一郎那般动人心魄,但因其观察细致,善于联想和思考,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他注意到江面变狭窄,形状如瓮,这与《舆地纪胜》的记载相吻合。而鲊鱼,即腌鱼的一种。船行至人鲊瓮常遭遇覆没之灾,舟之人多罹其害,人鲊瓮便如同天然的腌鱼坛子,而丧命之人如同瓮中之鱼,此比喻实在生动至极,山川早水的解释亦十分精准。

  此外,山川早水认为人鲊瓮既有危险也有乐趣,一方面或许由于他并未感受人鲊瓮最险的季节,也并没有竹添进一郎遇险的经历,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对中国内陆壮丽河山的欣赏,对三峡游历的享受。日本人深入中国内陆勘探,往往显示出他们超常的耐力和吃苦的精神,山川早水即为此中一例。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更有一种执着的热情:"古来有言蜀道之难,无论走水路还是走陆路都没有不难的……水路虽无行路之难,但即使幸运,遇上顺风,到重庆也要一个月,而一旦遇到大水,峡中暴涨,等待退水又要浪费很多时日,有时还会有被浊流掀翻、吞入急滩之类使人心惊胆寒的事发生。但我们从来并不介意生死,而且山川如此奇绝,风景如此秀美,不如浮天下奇胜三峡而上。"如今,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水库蓄水,峡中诸滩随季节降雨变幻莫测的奇险景观已经不复存在,昔日的乱石巨岩、暗礁险滩,尽数埋于江底。而正是近代来华的日本人这种勘察中国内陆的热切和渴望,才留下这批实地考查的游记,真实的还原了三峡险滩的实际面貌。

  2.3 瞿塘关。

  瞿塘关,又名夔门,汉晋时称"扞关".按郦道元《水经注》载:"扞关,廪君浮夷水所置也。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扞也。"瞿塘关附近有白盐山、赤甲山,江中有滟滪堆,可谓有山可恃,有水可凭。山川早水于至此时便写道:"这一带的风景,江山辉映,崖树离奇。使人禁不住想亲自驱舟前往。"而瞿塘关因滩险水急、悬崖绝壁的地理特点,对深处内陆的巴蜀地区形成了天然的保护,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此处保留了大量的军事文化遗迹,如孔明碑、八阵图、永安宫等。

  瞿塘关,位于三峡奉节县瞿塘峡一带,对面即为白帝城。而白帝城为三峡着名的古迹,为西汉末年公孙述所建。按《后汉书》载:"公孙述,字子阳,更始时起兵讨宗成、王岑之乱,破之,遂有蜀土,僭立威帝,都成都,色尚白,改成都郭外旧仓为白帝仓,筑城于鱼复,号曰白帝城。述立十二年,为光武所灭。"公孙述据蜀而治,依托瞿塘、白帝山水之险作为其政权的东部屏障,可见瞿塘关的战略地位。杜甫有诗云:"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仇兆鳌作注云:"白帝、瞿塘,分承山水,见其为蜀中险要。"不过,由于历史的变迁,山川早水行经此处时"白帝城已经荒芜,成了一片荆棘。"虽然瞿塘关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古代文人过此时,却并未有过多关注,他们关于瞿塘峡的记载,或着眼于滟滪堆之险,如《吴船录》:"独滟澦之顶,犹涡纹瀺灂,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行路极危之时,傍观皆神惊,余已在舟中,一切付自然,不暇问,据胡床坐招头处,任其荡兀。"或着眼于瞿塘一带的史迹,如《入蜀记》:"所谓鱼复永安宫也。宫今为州仓,而州治在宫西北,甘夫人墓西南,景德中转运使丁谓、薛颜所徙。比白帝颇平旷,然失关险,无复形势。在瀼之西,故一曰瀼西。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云。州东南有八阵碛,孔明之遗迹,碎石行列如引绳。每岁江涨,碛上水数十丈,比退,阵石如故。"极少有人像近代来华的日本人一样,从军事战略的角度分析瞿塘关的攻守之势。比如,山川早水《入蜀旧影·由湖北省宜昌府至四川省万县》载:这里两岸相距只不过数十米,几乎就像一个布袋的口,是从扬子江口至重庆间的最狭窄的峡。以其作为瞿塘口,号称夔门,三峡到此结束。北面有剑阁的重关遥遥相对,实际是蜀的咽喉。

  可见他对瞿塘关的地势特征及其军事地位的认识十分透彻。值得注意的是,山川早水不仅深刻认识到瞿塘关作为巴蜀东部门户的重要地位,对自古以来据蜀而治的割据政权以及瞿塘关一带发生过的战争都较为了解,并且对此还有独到的评述:

  每个依靠蜀的人又都把夔门作为他们的生死攸关之地。夔门对于蜀来说,不仅等于有了兵甲百万之助,以七百里三峡与中原相隔,天下之险,无人能过,而且来之不能返也只有死。然而成败在于人,在于天,不应该依靠天险。

  江水滔滔,绿树苍苍,兴亡成败犹如闪电,枭雄争国也只是短暂的一时。

  瞿塘关占据山川河流之险,《蜀都赋》云:"临谷为塞,因山为障,一人守隘,万夫莫向。"但自古据险而守的割据势力无一能够统一全国,最终都走向了覆灭。没有攻不破的天险,所以山川早水说"成败在于人",统治者不应该单纯地依靠三峡天险而固步自封。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曾言:"在德不在险。"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近代日本人对瞿塘关旁的城镇--夔州,亦格外关注。

  夔州,又称奉节,其地理位置独特,历来已多有着录,其中尤以清人刘启端所作《大清会典图·夔州府图》记载最详。也正因此,夔州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曾在此处布"水八阵"阻挡吴军。

  唐末高季昌攻蜀,亦败于夔州。南宋时,夔州更成为抵御蒙古入侵的关键要塞之一:"端平三年……十二月,鞑靼国兵入普州、顺庆、潼川府,破成都府,掠眉州。一月,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按山川早水《入蜀旧影·由湖北省宜昌府至四川省万县》载:夔州府城在江左侧……境域广阔,不像其他山城那样特别倾斜。夔门有天险,如果控制了这个好地势,足以作为两川的关卡。

  中野孤山也有相关记述,《横跨中国大陆--游蜀杂俎·沿岸城镇》:夔州一称夔州府,又名夔关,位于万县下游。过去,在峡中上下的船舶保修停靠此港,交纳厘金。当地厘金局,在中国仅次于广州,规模盛大,堪称一大财源。市街虽然极尽繁荣,但自重庆开放港口以后,有一半的民船作为挂旗船,免去了纳税义务,夔州因此日渐衰退,失去了以前的风光。不过现今夔州设有知府衙门,位居奉节、巫山、云阳、开县、大宁六县之首,制盐业繁荣,是仅次于万县的城镇。

  由此可见,近代来华的日本人,虽然对夔州的各个方面都甚为关注,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如山川早水注意到了夔州的地理地貌与其他城市的不同,而中野孤山则着眼于夔州的交通地位、城市发展状况等。不过,对于战略物质--盐,他们则都给予了高度关注。

  中野孤山言在其书中称夔州"制盐业繁荣".其实夔盐,自古有名,而夔州亦属巴蜀开发较早的产盐之地,一度与吴地的海盐竞争。早在唐代时期,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便有诗反映夔州产盐盛况:"煮井为盐速,烧畲度地偏。"(《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负薪行》)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夔州大昌、云安、奉节等地均有盐官,专营食盐。而杜甫亦在《滟滪》中言其食盐转销盛况:"寄语舟航恶少年,休翻盐井横黄金。"清末民初,虽然受到现代工业的冲击,夔盐无法与沿海一线所产之盐相比,但对于内陆居民而言,却甚为重要,所以中野孤山特意在此强调其盐业的繁荣。

  从近代来华的日本人对瞿塘关、夔州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此地战略地位的重视,由此或许可以推知隐藏在他们考察背后的特殊目的。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积极推行"大陆政策",确立"经略中国"的战略目标,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巴蜀考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大陆政策"的烙印。而瞿塘天险在战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夔盐又可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他们才密切关注此处的地理、交通、经济。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