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 5 月, 张艺谋导演的新片 《归来》 在全国各大影院隆重上映。 与张艺谋的大多数影片相同, 新片 《归来》 也改编自文学作品, 出自当代旅美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 《陆犯焉识》。 有评论者在观看影片后认为, “艺谋归来, 焉识丢了”, 认为该片将一个知识分子半个世纪的命运历程讲成了老年婚姻恋曲。 应该说, 张艺谋导演及编剧人员依据小说的故事基础, 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 银幕上的 《归来》, 已成为一部新的作品。
一、 重心: 从 “陆犯” 焉识到焉识 “归来” 后
小说 《陆犯焉识》 以 20 世纪中国历史作为宏大背景, 讲述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坎坷人生。 小说的重心是陆焉识西北大荒的劳动改造, 穿插他早期的留美生活、 30 年代上海文坛之争及抗战时期的重庆往事。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的少爷, 才华横溢、 风流倜傥,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大学教授。 在 30 年代的上海文坛, 陆焉识不愿与任何一方为敌, 结果处处被动孤立。 抗战爆发后, 陆焉识只身赴重庆教书, 他信仰民主、 鼓吹自由, 触怒当局而锒铛入狱。 新中国成立后, 陆焉识的厄运才真正开始。 50 年代, 陆焉识被定为 “反革命”, 其后刑期被不断加长, 直至被判为无期。 从此, 这位会四国语言的留美博士在荒无人烟的西北大漠被改造了近 20 年。 物质的匮乏, 政治的重压, 使语言学教授陆焉识成了犯人 “老几”, 靠伪装口吃在非人的环境中勉强生存。 “文革” 结束后, 历尽磨难的陆焉识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 然而, 归来后的陆焉识却没有享受到多少天伦之乐。 儿子势利, 女儿功成名就但个人生活却不如意, 特别是妻子婉喻还失忆了。 婉喻去世后, 不愿成为多余人的陆焉识只得重新回到大草原。 总之, 小说 《陆犯焉识》 着重描写的是陆焉识悲剧性的一生, 强调的是他的受难史。 陆焉识从一个才华横溢、 谦和有礼、 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到被政治、 社会扭曲变形的多余人。
与小说相比, 《归来》 以小说结尾部分作为影片表现的重点。 除了影片开始陆焉识作为逃犯与妻子 “约会” 被专案组工作人员抓走, 与 “陆犯” 焉识有联系外, 影片重心在 “文革” 结束陆焉识归来后 “家庭生活” 的展现。 当陆焉识说出那句深情的道白: “婉喻, 我回来了!” 失忆的婉喻却认不出眼前的人就是自己思念多年的丈夫, 而是把陆焉识当做客人一样招待。 陆焉识不得不寻求组织的帮助, 当街道办负责人把盖着大红印章的陆平反公文给婉喻看时, 婉喻仍把眼前的陆焉识看做陌生人。
影片着重表现陆焉识为唤醒妻子的记忆而作出的一次次努力: 陆焉识拜访医生寻求治疗方案; 去朋友大卫家借当年的合影; 弹奏当年两人耳熟能详的钢琴曲; 充当念信人给婉喻读当初自己写给她的一封封信; 婉喻固执地要去火车站接人, 陆焉识只得装作从外面远途归来走到她面前, 婉喻却对面不相识……从小说到电影情节重心的转移, 一方面是由于影片的审查制度。 小说中陆焉识西北大漠的劳改生活虽然写得非常精彩, 但由于涉及敏感的政治背景, 张艺谋索性来个 “避重就轻”, 以表达他 “通过一个家庭表现一个时代” 的思想。 当年张艺谋的经典影片 《活着》 获戛纳电影节大奖, 在国内却被列为禁片, 因为影片涉及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等敏感题材。 另一方面, 《归来》 也代表了张艺谋创作心态的回归。 除早期的 《红高粱》 《菊豆》 《大红灯笼高高挂》 《秋菊打官司》 等历史或现实题材的影片, 张艺谋还尝试过 《英雄》 《十面埋伏》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等武侠片、 商业大片, 张导作为艺术家, 既要关注票房效应, 在影片内容与形式上也要不断推陈出新。 如果说这其中 《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 表现的是青年人的纯真爱情, 《归来》 展现的则是经历过政治磨难的老年人那份相濡以沫、 矢志不渝的感情。 回归文艺片本身, 回归现实传统, 回归平和的创作心态, 《归来》 是张艺谋创作心态的一次调整。
二、 视角: 从历史批判到温情回眸
小说 《陆犯焉识》 主人公陆焉识以作者严歌苓的祖父为原型, 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家族小说。 作家通过描述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多舛命运和人生悲剧, 展现的是作家的理性反思和历史批判意识。
首先, 是特定年代历史的荒诞感。 在西北大漠改造的形形色色囚徒中, 刘胡子的命运最有戏剧性。 刘胡子原是上海警察分局的副局长, 后来起义成了上海解放的功臣。 50 年代, 刘国栋按照上级命令抓捕反革命罪犯, 当他雷厉风行地抓捕完名单上的罪犯后, 却做梦也没想到, 最后一名罪犯正是他自己。
历史的荒诞, 命运的多诡, 刘国栋最终在监狱自杀。 其次, 是人性的异化。 陆焉识无疑是 20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年轻时作为富家公子的他慷慨大方, 连乞丐也占他的便宜; 沦落为囚徒时, 他依然与人为善、 敢于担当。 小说中当邓指怀疑妻子不忠, 派陆焉识去高地守候。 虽然陆焉识亲眼看到颖花儿妈与别人幽会, 但当邓指拿着枪让他在颖花儿妈面前作证时, 陆焉识断然否认, 从而救下了颖花儿妈一条命。 但就是这样一个慷慨善良的 “好人”, 在长期劳改的非人待遇中, 人性也开始异化。
年轻的杀人犯梁葫芦在狱中对陆焉识产生了父亲一般的依恋, 冒死为陆焉识偷回了白金欧米茄, 结果被谢队长 “加工” 个半死。 即便如此, 梁葫芦也没有把陆焉识招出来。 而陆焉识呢? “看着葫芦在地上给马倒着拖, 看着拖出的血迹里出现越来越大的头皮, 越来越多的头发, 再拖下去很可能是个死,老几都没拿出欧米茄来救葫芦。 老几在那时抓住了自己一个隐秘的心愿: 拖死这小凶犯, 欧米茄就真正回归了自己所有。”[1]
这还是那个慷慨大方、 心地善良、 见不得别人眼泪的陆焉识吗? 在非人的环境中, 陆焉识已被改造成铁石心肠, 面对死亡也无动于衷。 另外, 小说中陆焉识的美国同学大卫·韦,不学无术, 得人相救却落井下石, 这显然是人性丑恶的代表, 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 作家对此进行了针砭。 最后, 是对历史的反思和质疑。 谁该为陆焉识的悲剧性命运负责? 是历史、 时代、 政治还是看不见的命运? 引人深思。
与小说相比, 电影 《归来》 着重营造家的氛围、 爱情的感人至深。 爱情是文学、 影视艺术中永恒的题材, 小说 《陆犯焉识》 中, 爱情不过是陆焉识的两段人生经历而已。 父亲去世后, 年轻无嗣、风情精明的继母为了巩固自己在陆家的地位, 将侄女冯婉喻嫁给陆焉识为妻, 陆焉识不情愿地接受了她。 第二次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 与年轻女子韩念痕有了一段婚外情。 影片 《归来》 删去了陆焉识的婚外情, 着重表现陆焉识与冯婉喻的至爱亲情。
《归来》 中 “情感的表达不再是 《活着》 当中的批判与揭露, 而是云淡风轻的情感回归。 《归来》 让人与历史言和, 让人看清命运的来路, 故事的温情大于苦楚, 和解大于抗争, ……而这一切的力量之源便是来自对温情的书写”[2]. 除了影片开始二人生离死别的一幕让人潸然泪下、 富有戏剧性以外,《归来》 以平实的口吻讲述陆焉识如何不懈努力试图唤醒妻子的记忆, 却终于徒劳; 冯婉喻虽然是个失忆病人, 记不起丈夫的音容笑貌, 但对丈夫陆焉识的爱却发自内心, 所以才有了一次次冯婉喻举着标有 “陆焉识” 的牌子在火车站接人的情景。 影片定格在多年以后, 风烛残年的冯婉喻在风雪中等待陆焉识归来, 陆焉识就站在她身边始终陪伴着她,她却不知道……冯婉喻显然是中国式贤妻良母的典型, 她一次次地接人和等待无疑是她真情的自然流露。 在她身上, 也有当年秋菊 “要个说法” 的执着。 而张艺谋导演说, 这是他受 “望夫石” 故事的启发, 这是中国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
三、 风格: 由冷峻幽默到平实深沉
小说 《陆犯焉识》 开始有个重要情节: 陆焉识费尽心机, 要去厂部礼堂看电影, 因为影片中有他的小女儿生物学家冯丹珏。 为此, 他不惜用白金欧米茄向领导行贿, 在风雪中摸爬滚打, 终于在放映前五分钟看上了电影, 看到了多年未见面的小女儿。 放映结束后, 激动不已的陆焉识仍站在两个凳子顶上放声大哭, 不料被一个男孩抽了凳子把他摔在地上。 “老几扶着墙往上爬。 劳动改造了十年,给了老几一身好筋骨, 居然一块骨头都没摔碎, 抖落抖落又大体可以上路了。 ……老几岔开两条腿,架起两条胳膊, 支着脖子, 使皮肉让开棉袄里子,就这样扎着架势走了几里路, 跟疼痛相处惯了, 双方都接受了彼此。”[1]
诙谐的语言凸显了忍受苦痛、历尽煎熬的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形象。 再比如, 冯婉喻过世后, 陆焉识与小女儿丹珏同住。 “其实自从焉识搬过来和丹珏住, 丹珏这里是非常卫生的, 他拿出监狱里的大扫除精神, 住到哪里把哪里扫除得如同外宾参观前的号子……”[1]这段话让人忍俊不禁, 一方面, 受过多年劳改生活锻炼的陆焉识已训练有素; 另一方面, 归来后的陆焉识已沦为家里的老佣, 勤快有加。 回顾陆焉识从早期的公子哥、 大学教授, 到后来的劳改犯, 再到现在的多余人、 佣人, 这其中的辛酸百味俱陈, 饱含苦涩和无奈。 小说在风趣的语言中既针砭历史, 又直面现实。 与小说冷峻幽默的风格不同, 电影 《归来》 则平实深沉得多。 “《归来》 是一种思潮, 折射了时代, 充满了济世情怀, 是情感与思想最为东方化的人文表达, 在简约中完成深刻与深情, 让有限空间, 充满无限思考。”[3]
影片开始, 陆焉识历尽艰险冒着大雨回到家, 他忐忑地敲门; 听见敲门声, 冯婉喻明知是自己多年未见面的丈夫, 但却迫于政治压力不敢开门, 眼泪却汩汩而出……曾经因为女儿的告发,陆焉识被专案组人员抓走, 冯婉喻不能原谅女儿,不准她住在家里。 陆焉识通过读信的方式, 告诉婉喻要丹丹回家住, 生活上也相互有个照应。 由于失忆症, 婉喻已认不出陆焉识, 陆焉识只好住在楼下杂货屋内。 过年了, 陆焉识生病, 婉喻带着女儿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送到陆的床头。 影片结尾, 风雪弥漫中, 年逾花甲的陆焉识陪着冯婉喻去车站 “接人”, 两人在相互的牵挂中一起慢慢变老……影片没有集中强烈的戏剧冲突, 而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些看似平凡又意味隽永的细节展示了人性的美好, 感情的深沉。
四、 人物的删减
为了使剧情更为紧凑, 影片 《归来》 中陆焉识的家庭成员删至三人, 删去了陆焉识市侩的儿子和留美的大女儿, 只有小女儿丹丹。 为了更符合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丹丹的身份也由生物学家转变为芭蕾舞演员。 所以, 当丹丹在银幕上翩翩起舞, 带给观众的是更高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愉悦。 而且,影片增加了丹丹告发父亲的情节。 丹丹为了出演《红色娘子军》 的吴清华, 急于立功, 向专案组告发了父母亲 “约会” 的时间、 地点, 所以才有了影片开始惊心动魄的一幕: 陆焉识躲在火车站桥墩下等候婉喻不见人, 焦灼之际自己跑出来大喊 “我是陆焉识”, 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冯婉喻撕心裂肺地大喊 “焉识快跑!” 再怎么跑, 也跑不出专案组人员有力的臂膀, 陆焉识犹如困兽, 徒劳地挣扎一番后, 被工作人员押走。 移动镜头、 交叉蒙太奇的运用, 光、 声、 色有机结合, 再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 营造出紧张激烈而又催人泪下的艺术氛围。 丹丹虽然告发了父亲, 却没能演上自己喜欢的女主角, 这是很有反讽意味的。 在现实生活、 “文革”、阶级斗争中, 为了划清界限, 亲人之间置亲情于不顾, 告发、 背叛的行为屡见不鲜。 所以影片中通过丹丹告发父亲这一情节, 揭示了特定年代人性的异化与冷漠, 据此, 张艺谋导演向他熟悉而又遥远的“文革” 作了批判性的回眸。
严歌苓的小说 《陆犯焉识》 居于 2011 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 张艺谋导演及编剧从小说中获得的是创造素材和艺术灵感, 并据此对小说进行了再创造。 因此, 赏析 《归来》 我们不必苛求影片没有照搬小说情节, 小说 《陆犯焉识》 是作家辛勤创作的结晶, 电影 《归来》 同样也是导演及全剧组人员精心创作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严歌苓。陆犯焉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 周 焘。《归 来 》:简约文本中的温情回归 [N].中 国电影报,2014-06-04.
[3] 李贵宏。《归来》: 千帆过尽路 山水永恒心 [N].中国电影报,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