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9-08 共8624字

  第 4 章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

  4.1 传统村落的空间特色

  通过上述章节对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研究与介绍能够看出,该地区的传统村落历史悠久,但在历经了上百年的风雨飘摇之后,都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发扬的深刻问题,尤其是如今的生活方式与当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处理好传统村落问题的重点问题,既满足生活需求有满足文化传承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首先我们要发现传统村落中存在的特色价值。

  4.1.1 依山就势、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不足,再加上受到佛家、道家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传统村落的规划建造思想方式与现代人粗暴的改造环境来规划、建设城市的方式不同,传统村落的建造与规划讲究顺应自然,村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19].空间层次灵活多变的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在当地山地、水系、气候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结合当地人们风水观念以及佛、道思想的熏陶,经过上百年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这些传统村落在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地形环境改造很少,却获得了很高的舒适度,形成了另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生态环境。传统村落中人们主要从事农耕,受到耕地的限制,村落不能发展的很大,当村落达到环境容量的临界点时会产生新的子村落,这种类似于细胞分裂的模式对于聚落是健康的、有机的。

  由于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与职能的特殊性,在强有力的生产力支持下它的发展摆脱了环境容量的束缚,因此,城市在有足够的驱动力时是可以无限扩张的。然而,由于城市过于复杂的功能和过于庞大的规模使得城市的规划设计不可能完全控制城市的生长方式,城市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规划师的思路增长,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交通、居住等问题是无法妥善解决的。相对而言,村落的有机、健康的发展模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践依据,这是城市规划工作者要向村落学习的宝贵经验。

  4.1.2 人性化街巷尺度与交通系统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对空间尺度进行过详尽的总结:由于人眼的构造特征,人的视域为 60 度的圆锥体范围内。在街巷空间中街巷的宽度(D)与建筑高度(H)的比值是影响行人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当比值大于 1 时,随着比值的增加,街巷的宽度逐渐大于建筑的高度,行人所受到的围护感就会逐渐减弱;当比值大于 3 时,街巷宽度过大,围护感消失变成开放空间的离散感。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在街道中设置某些构筑物如纪念碑、雕塑等用以吸引人的视线,以抵消这种离散感;当 D/H 等于 1 时,行人在街巷中的感觉会感到内聚、安定而不至于压抑。当 D/H 小于 1 时,街巷的围合感逐渐增强,当达到一定比值时会造成行人内心的压抑感[20].传统村落的生活性街巷宽高比经常远小于 1 却很少形成压抑的感觉,这是因为街巷的宽度随着行人的脚步时宽时窄,偶尔还会有小转角广场,形成松紧变化的街巷空间感,有效地缓解了压抑感。

  邯郸西部传统村落的街巷都是开放的,没有组团或者里坊的围墙,这样的交通系统值得城市规划者学习。我国城市中居住小区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刚刚解放后的党政机关以及国有企业的封闭家属大院,后来的商品房时代,开发商拿到大块土地,为了能提升小区的居住环境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也为了方便管理与安全考虑,也将小区用墙封闭,慢慢形成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封闭社区。由于开发的居住小区往往体型庞大,长宽动辄几百甚至上千米,造成城市道路密度过小,小区入口车流量大,交通问题日趋严重。雅各布斯在《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专门论证了开放街区的好处。首先,开放的街区可以使整个区域的配套质量提升,资源共享率大大提升。其次,城市交通的拥堵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与生产效率,而且一个城市的拥堵程度与其道路的密度有很大的关系,开放的街区使有条件的小区级道路升级为城市道路,城市道路密度大大提升,必然能缓解城市的拥堵,这就是城市的毛细交通系统[21].

  4.1.3 传统村落空间的标识性

  传统村落空间的标识性是指,当行人走在村落中可以感受到当地空间不同于其他地方,具有很强的特色。标识性的空间有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例如一座院落、一块场地、一座桥等。精神方面如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方言、文化传承等。邯郸西部山区的传统村落经过千年的演化,村里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对于当地人来说更是精神的寄托与自豪感的由来。与村中老人聊天,他们会自豪地告诉你村中的某棵古树已经上百年了,某栋房子曾经走出过清朝的进士,某个家庭曾经有过多少大学生,某个破败的院落曾经是一二九师的团指挥部等,老人们眼中闪烁的光彩有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更有自豪感。这些就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的标识物。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桥梁、广场等物质标识物在当时的建造过程中并没有完全统一的建造标准,大多是由当时的工匠根据山区的地形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周边环境而专门设计的。因此这些空间节点都具突出的视觉特征,使其成为吸引人注意力的标识性空间。标识性空间以其鲜明的空间特点给人以不同于周围环境的感受,在一定范围内起到确定空间基调的作用。这些标识性空间历经了上百年的沉淀和变迁,已经与村落融为一体,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一个离家多年的游子走在村落狭窄的街巷中,或许他已经忘记了路边这栋房屋的主人是谁,忘记了儿时玩伴的名字,但当他走到巷子的转角处,那蓦然出现的古树、水井却是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乡愁。可以说这些标识性的物质和空间使得一个村落的形象更加具象、饱满,也造就了当地村落村村不同、各有特色的面貌。

  如今的城市面貌千城一面,城市的样子都相同。说明了城市不只是物质空间形式上的雷同,更说明了城市文化个性的贫乏。传统村落面貌的多样性给规划者们在规划城市时提供了很多宝贵经验。首先,城市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规模,应该考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尺度。其次,注重城市的文脉传承,遗弃历史的城市是没有未来的。第三,要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座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4.1.4 复合性的传统村落空间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没有单独为村民活动建设的广场,公共建筑也只有祠庙、戏台等,功能单一且数量也很少。但是村落内各个空间的功能并没有固定的功能划分,他们都是开放且多重功能的。井台旁边的空地既是村民洗衣的场所,也是谈话交流、饭后休憩的场所。人们居住的住宅也可以随时用于小卖店、粮油店等使用。戏台前的场地也可用作集市、庙会等功能。街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如交通、交易、沟通、排水等。空间功能的多重性是当地传统村落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多种多样的功能空间与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当地特有的乡村生活写实画卷。下面将传统村落内的街巷空间功能进行分析:

  (1)交通功能

  交通功能是邯郸西部传统村落街巷的基本功能,它表现为两个方面:对内,是联系村落各个区域的主要街道;对外,作为重要的交通节点,是与周围地区联系的交通枢纽。

  在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由于地处山区,街巷高差大、宽度窄,邯郸西部传统村落的村民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仍然没变,大量的物资主要通过驴车、马车等运输,少量的物资用手推车、扁担运输。在当地村落的街巷中,大部分生活性道路宽度只能通过一人一驴步行通过,当迎面来人时则人躲于门楼下或拐到旁边小巷等牵驴人通过后再走。街巷的路中间通常有石板铺成的踏道两侧有立石侧边,石板下设水道。这种单线交通形式在当地非常普遍。

  总而言之,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慢速交通方式直接增加了传统村落居民们的交往机会,村落中大多数的社会活动在休憩场地与慢速交通中行进时发生的。在这种慢速、传统的生活方式下,传统村落呈现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使得村落极具生活趣味与闲情逸致[22].

  (2)生活功能

  传统村落街巷的生活功能一直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强调要向之学习的。村落中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很多发生在街巷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互动的重要场所。然而现代城市规模的无线扩张,街道尺度的盲目增加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冰冷的邻里关系造成了社会的冷漠,因此现代城市必须向传统村落的道路系统学习,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尽量营造舒适宜人的尺度,促进人们的交流,创造和谐亲密邻里关系。这样的日常互动形成了街道所在社区在共享资源以及保持社区活力的关系网,为创造和谐社会起到关键作用。前文还提及,传统村落的高墙窄巷为村落内部的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雅各布斯称之为“街巷眼”,能通过街巷维持村落的正常秩序,有效的预防偷盗、拐卖等犯罪的发生。在我国刚颁布的新建居住区原则上不设围墙的国策后,“街巷眼”理论可以给新的居住区设计方法提供社区安全方面的理论指导。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中的道路系统是历经上百年时间逐渐发展而成的,当地居民既是街巷的使用者也是创造者。村落中交通便利的位置往往有一个或多个小店,这些小店铺就成了街巷活力的重要带动者,使街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街巷也为走街串巷的小贩提供了临时的交易场所,当地居民的很多交易都是在街巷中进行的,例如沿街叫卖的糖葫芦、老豆腐、换西瓜等临时性的交易。因此,街巷是人们室内空间活动的外在延续。

  在没有网络、电视、广播的时代,人们最主要的了解外界信息的方式就是彼此之间的交流。同时,交流也是排解孤独、缓解苦闷的有效方式。在娱乐与信息贫乏的时代,人们都是渴望交流的。在以步行为主的街巷中,很多家居活动都在街巷中进行,例如洗衣服、玩耍、打牌等,甚至经常左邻右舍的人一起端着碗在街巷的节点或者门楼下坐着吃饭,边吃边聊,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图 4-2)。闲来无事时,只要站在街角自然会有路过的人过来攀谈,儿童在街上与伙伴玩耍时家长不需要特意出来看管。白天只要家里有人,大门永远都是敞开着的,偶尔短时间出门也是门扉虚掩。可见在传统村落中街巷多么的富有活力。

  因为传统村落空间的形态、尺度都是为方便村民的活动而量身定做的,所以街巷功能的复合性给山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街巷将左邻右舍紧密联系在一起,促成了紧密的邻里关系,邻居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依赖,成为维系村落关系的重要纽带[23].住宅与街巷的衔接紧密,使得街巷成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室内、外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利于交流、增加生活空间的作用[24].

  (3)其他辅助功能

  1)排水功能

  邯郸西部山区排水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明沟排水与暗沟排水。邯郸西部山区夏季多雨,排水功能非常重要。暗沟排水一种是在主要的街巷以条形石板铺在路中央,立石侧边,下面设置水道。道路断面为中间低两边高,利于雨水收集。

  另一种是将水道设置于墙边,道路断面为中间高两边低。次要街道有时设置排水沟,也有以直接地面排水的方式直接汇入主街上的暗沟中。明沟排水一般在主街的一侧挖排水沟,上不封盖,直接将水排出村落或者汇集到村落的水口。明沟排水的街巷标高低于建筑台基与周围场地,周围的雨水直接以地面排水的方式汇集到明沟中。院落标高高于支路,明沟的标高高于主路,这样有组织的排放方式至今在很多传统村落中发挥重要作用。

  2)防御和防火功能

  我国传统古建筑多为木架结构,火灾对传统建筑的危害极大,在古人数千年的经验教训中,当地传统村落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防火方式。高墙将院落完全包围,硬山建筑的木构件全部围合在内形单独的院落单元,起到了隔绝火源的效果。

  密集的街巷路网将空间分割形成空气隔离带。高墙与密集路网系统对火灾的蔓延起到了重要的隔离作用。

  街巷的防御功能主要体现在空间的营造方式,前文提及的“街巷眼”功能就是当地山村所具有的功能。这种街巷对于小范围内的治安管理有很好的作用。狭窄封闭的小街巷中外来的陌生人非常显眼,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注意。

  宽窄变化丰富、路网密集、大量的交叉口对于初到村落的陌生人来说很容易迷路,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4.2 传统村落给我们的启示

  4.2.1 聚落是自然生长的

  (1)村落的自然生长形态

  从村落整体形态来看,笔者发现邯郸西部山区的传统村落类似于自然界中的某些菌落,紧密地与生长环境相结合,紧凑的占据山区的一片土地,内敛、不盲目扩张,边界轮廓清晰,形态依附环境、很少改造环境,与自然有机地融合。

  传统村落中的建筑种类比较少,以住宅院落为主形成组团,中间点缀着少量的公共建筑,如祠堂、戏台等。和城市的体量巨大、功能复杂、人口众多很难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不同,传统村落因为体量小、功能简单、生活生活方式单一,很容易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当地的居民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农耕为主要的简单生产方式,缓慢舒适的生活节奏,物质条件较低的需求,人员关系的单纯,以及简单的宗族家长制度等特征使得传统村落的整体形态与生长过程很接近自然生长的生物群落。

  (2)村落的自然生长趋势

  村落除了形态结合自然环境,它的生长还顺应自然环境的趋势,村落的生长势头随着当地的山形水势高低变化而变化,整体态势与自然的节奏韵律一致。美国的生态建筑学家戈兰尼对我国村落的生长做出了评论:“中国的住宅、村庄与城市设计具有与大自然和谐并随大自然的演变而演变的独特风格”.日本的建筑学家原广司在他的着作《世界聚落的教示 100》中也提到:“聚落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配合大自然的节奏设计而成的。所以无论什么样的聚落,自身都具有亲近自然的组织结构[25]”.

  (3)村落的合理的容量

  当地传统村落的主要以农耕为经济支柱,可耕种土地的保有量限制着村落的规模,经济支柱动力不足导致村落不会盲目地向外扩张。当村落的环境容量达到一个临界点时会分裂出另一个村落,类似于细胞分裂。因此,在村落规模以及村落的发展模式上来讲,村落的发展是有机且健康的。

  在容量上,由于城市功能的复杂性与人口的向心引力,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不可估算的因素影响,城市规模摆脱了环境容量的限制而向外无线的扩张生长,达到临界点时只需要一个新的规划即可将周边的郊县划到城市发展用地,但是由于功能极其复杂,城市的发展往往不能按照规划者的思路发展,因而很容易造成城市摊大饼似的恶性扩张,与环境的关系失稳。

  (4)村落的智慧

  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共识,认为当原始的村落生产变得富裕时,规模就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当发展后的村落物资可解放一部分劳动力使得他们可以脱离农业生产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城市。事实上这种传承关系是不确切的,欧美的城市和东方的城市产生于发展的过程不能混为一谈。

  今井登志喜在《城市发展史研究》中谈及希腊的城市是提到:“村民们迅速集居而出现的原因,可以认为是共同防御的需要”.和迁哲郎说:“数百人来到一片新的土地,就在连住所有没有的地方,首先成立市议会,选举市长和医院,由无党派人士任法官,宣告在这里建起一座城市”.由此可见在欧美国家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在其物质要素具备之前都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精神要素,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新鲜事物的渴望等等。正式这种本质的精神诉求,引发了以聚集为目的的流动,人类聚集的精神需求导致了城市的产生。而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说道:“日本则是居住在自发农业村落形成的城市里”.由此可知东方的聚落与城市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但是无论欧美还是东方城市,在工业时代产生的城市都与传统村落没有传承关系,农耕的村落与工业的城市可以说是对立的。盲目的认为城市是由村落规模无限的扩大而产生的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容易把人带入误区。这让人们认为当前城市无限的扩张,畸形的发展,以及为了经济利益置环境、生态于不顾的观念是理所当然的很正常的发展需要。

  如今那些毫无节制恶性增长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毒瘤,它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反自然的。高度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造成了人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背离。在城市给人类生活带来繁华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人类精神上的困扰。

  基于这种城市反自然的特性,生态城市、可持续城市、绿色城市等口号很难完全实现。追寻传统村落中的智慧可能是人居发展的根本出路。

  4.2.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建设理念是传统村落建设的核心思想。当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相似的一群人在不同的地方建造村落时,他们以脑海中固有的营建思想与构造手法为指导,就近用当地的木材、石材等进行建造,这样形成的村落在当初形成的时候可能大体上是相似的。但是经过村落的使用者与村落磨合之后,这些村落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例如村落会越来越适应当地的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当初建成的村落也会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一定影响。

  人类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影响了人类,这个过程是动态进行的。

  例如邯郸西部山区冬天寒冷、夏天凉爽,因此对于当地村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冬季防寒、与采光。而岭南地区的民居几乎不考虑采光问题而着重考虑通风。

  闽南地区则着重考虑遮阳、防潮等问题。

  因地制宜的建设思想在民居上的表现也很多。例如邯郸的两甩袖院落与北京的四合院有一定的相似度,但是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两甩袖民居与北京四合院的相似之处:首先,他们的格局都是中轴对称且内向的。正方坐落于中轴线上,厢房位于轴线两侧,住宅方整对称,尊卑有序,主次明确,礼制思想体现明显。其次,两甩袖民居与北京四合院都有内部开敞的庭院。第三,外部都是围合封闭的围墙,除了院门向外基本不开窗或只有很小的空洞,可见都有一定的防御思想。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风俗习惯等的不同,两甩袖院落与北京四合院又有很多区别:首先,北京四合院形制非常规整,基本都是对称布局,两甩袖民居因受地形限制常有非对称、错落布置的情况。其二,背景四合院无论正房厢房均为双坡屋顶,全部房屋均为以正方屋脊为制高点的一层建筑,两甩袖院落的厢房多为平屋顶,局部经常可见两层的风水楼。第三,北京四合院的尺度较大,两甩袖院落用地多较小。第四,由于尺度的差异,背景四合院内部的院落较大,空间上较为开场,属于纯粹的外部空间。两甩袖院落的内院尺度远小于四合院,类似于徽州的天井式民居,是属于室内的过渡空间。

  如今的城市建筑大多毫无地域感归属感,各个城市的面貌大同小异,因地制宜的村落建设是我们建设城市时所要学习的。

  4.2.3 讲究风水

  我国传统村落在历经成百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布局指导理论。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归纳总结,产生了一套对村落选址和布局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即“风水”也叫“堪舆”.剔除风水中的玄学成分和迷信色彩,可以看到它在建筑选址时考虑地质、地貌、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景观等方面的合理之处。同时,它还深刻的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审美观,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总结[26].若以今天的现代科学来判断风水理念,可以发现有很多的风水理念是合理的。

  例如选址的理想模式“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图 4-3)。在风水理念中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负阴抱阳就要求选址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要求建筑或村落的选址背后有山,且山势不能太险峻,前面有水系或水面,且水系的形态不能为“反弓”状。以现代科学来分析,坐北朝南满足了采光要求,背后的山能够抵挡冬季的寒流,前面的水系在夏季能给村落带来湿气,有效消减炎热,而且有利于生活取水。

  山势不能太险峻是为了防止山体滑坡以及坠石给村落带来灾难。水系不能呈“反弓”状是为了防止河水泛滥冲向村落造成洪灾。再比如说“砂山环绕”,环绕的群山中,背后的主山称为龙山,作为村落的屏障,山势向前面两侧延伸称为左青龙右白虎,使整个村落环抱于群山之中。这种选址布局有效的为村落提供了安全的天然屏障,而且山里物产丰富能够很好的满足村民的物质需求。同时,经气象专家分析,这种群山环绕的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很容易形成上升的气流,气流在迎风坡凝结成云雨,在背风破下沉,形成增温减湿的现象,称之为“卡拉奇风效应”.

  可见古人归纳总结的通过风水堪舆术选址的方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当然,风水学中也包含了很多糟粕,属于封建迷信,骗人的成分居多。因此,我们对于风水的态度应该是利用科学手段证明其合理与否,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好的部分善加利用。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风水文化有利用也有批判,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4.2.4 村落面貌的多样性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聚居形式。例如客家的土楼、苗家的苗寨、藏族的藏寨等。相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村落也千差万别,例如陕北住窑洞的汉族村落与邯郸当地的传统汉族村落也有明显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民族、距离较近的村落之间也会有一些差异。这就是我国村落的多样性。

  聚落出现多样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地理、气候、信仰、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会影响村落的面貌与形态。但笔者认为,影响村落多样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古代的交通、信息不发达,各地之间的沟通很不方便。这就造成营造技术、规划理念等很难在地区与地区之间交流。尤其在一些边缘化的地区,居住在距离城市文明很远以及商贸交流极其闭塞的地区,人们可利用资源有限,营造技术较低。因此,功能上满足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切实解决生存问题是他们唯一的考虑,至于形式、风水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这种闭门造车式发展村落也是我国村落丰富多样的重要原因。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史蒂芬霍尔在他的着作《城市和乡村生活的类型》中说道:

  “人们知道民居设计的手法和形式极为精炼,因为它的主要功能是居住生活并非炫耀形式美。”他认为地方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简洁性。鲁道夫斯基的着作《被建筑史遗忘的建筑》中提到:“在不同的地域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产生不同的构成格局。”他从地域的差别角度阐述了村落的多样性。

  4.3 本章小结

  本章中,笔者根据前文的研究,分析了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特色以及现代城市发展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现代城市应该向传统村落学习的观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