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及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回顾
一、公立医院成本管理理论
成本管理是指医院通过成本核算和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成本的活动。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院将其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成本水平,并加以控制和考核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新《医院会计制度》主要采用以科室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即将医院业务活动中的各项耗费以科室为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成本。对于三级医院及其他有条件的医院还应以医疗服务、病种等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而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将为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以及单独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
与营利性企业相比,公立医院的成本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可比性的差异。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成本不具有可比性,或者说只有相同规模的公立医院的成本、同一公立医院内部横向和纵向的成本才具有可比性。由于医院的规模不同,导致医院提供服务的水平、医院所采用的设备、人才比例等方面的成本投入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的成本不具有可比性。公立医院成本是医疗服务定价的一个基准线,是个参考数据,但不是影响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的唯一因素,医疗服务定价要合理补偿成本、兼顾群众和基本医疗保障承受能力。二是成本归集对象的差异。公立医院主要以医院、科室、病种或医疗项目成本为对象进行归集。新《医院会计制度》采用以科室作为成本归集对象,主要是因为科室成本核算有利于加强经济核算,增加医疗服务收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控制医疗成本,减少卫生资源浪费。但是以科室为主要成本核算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仅强调减少成本,忽视了医疗质量,仍然不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它缺少与组织使命相联系的逻辑。三是与最终绩效的因果关系的差异。公立医院成本是绩效评价的一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但其并不能完全反映绩效,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要与组织的目标相联系,最终是为了实现组织的使命。
全成本核算涵盖的仅是货币化的信息,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提高、取得的科研成果、公益性的目标无法在成本信息中得到反映。四是与管理责任关联性的差异。公立医院的成本是以科室进行核算的,因此由各科室承担相关的责任成本。每位员工都对科室负责,公立医院最终是要在实现自己使命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管理责任。
二、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预算是指医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目标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医院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医院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地方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
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医院应按照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的规定,对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根据年度事业发展计划以及预算年度收入的增减因素,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业务活动需要和可能,编制支出预算,包括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收支预算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经批复的医院预算是控制医院日常业务、经济活动的依据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医院要严格执行,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定期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
医院要加强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并将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等一并作为内部业务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钩机制。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应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医院预算执行、成本控制以及业务工作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作为对医院决策和管理层进行综合考核、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立医院对未来进行规划的有效措施,强化预算管理对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医院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不断摸索、创新,使医院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充分发挥其对医院综合管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