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邓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异同探究
【导言】毛泽东与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导言
【第一章】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
【第二章】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之比较
【3.1.1 - 3.1.3】毛泽东、邓小平产业结构管理的不同思想
【3.1.4 3.1.5】毛泽东、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不同思路
【3.2】毛泽东、邓小平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内在一致性
【第四章】毛、邓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
【结语/参考文献】建国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理论
当代西方经济学将经济按其主体和层次的不同分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指单个经济单位如个别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变量。宏观经济指一个国家社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或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与之相适应,经济管理也分为微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是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进行决策、计划、调节、监督和服务的过程。由于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在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在总量和整体层面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相结合的干预方式,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又称为宏观调控。与微观经济管理相比较,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管理主体行政性。宏观经济管理就是国家政府凭借行政权力和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的行政性的管理。第二,管理客体的总体性,即解决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经济问题。第三,宏观经济管理是一种价值形态的管理。它要求政府通过价值形态的商品货币运动的平衡来调节经济。第四,管理方式的间接性。宏观经济管理一般以间接管理或间接控制为主。第五,管理目的的全局性。
宏观经济管理多侧重考虑国家的总体利益和国民经济总体目标的实现。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宏观经济管理肩负着艰巨的任务。
1.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指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依据反映客观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要求而预先设定的国民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它决定着管理的重点、内容和着力的方向,同时,它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宏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是一个由多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一般分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目标是指宏观经济运行的总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结构优化目标、总量平衡、宏观经济效益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目标是一般目标的具体化,主要包括适度的经济增长率、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充分就业、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2.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
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包括基本任务和具体任务。
首先,宏观经济管理最基本的任务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控,实现社会总供求在量上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趋于平衡,有利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就是要通过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使宏观经济运行向平衡状态趋近,而不是越来越偏离平衡状态。为了保持总量平衡,必然要求结构合理。经济结构合理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合理,实质是产业结构同需求结构相适应。
搞好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目的是要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宏观经济效益。所谓国民经济持续地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要与社会、资源、环境的发展相协调、相一致。持续发展还包括稳定发展的意思,即经济的发展应当避免大起大落。国民经济快速地发展是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宗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速度、效益和比例的相互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地发展就是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地发展,即经济运行中速度、比例、效益的关系,生产、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都比较协调,国民经济中各地区、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结构都比较合理,宏观经济管理与微观经济效益之间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总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有序和健康地发展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概念。
其次,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是通过把它的基本任务化为各个经济发展时期的具体任务来实现的。按照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和宏观调控收效的快慢,可以把经济发展时期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相应地,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也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任务。
短期任务,一般是指在一个年度以内宏观经济管理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年度任务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中期任务,是指宏观经济管理 5 年左右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 5 年左右取得效果的任务。它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5 年计划基本一致的。以 5 年为期的中期任务,最适合解决宏观经济问题。长期任务,主要是解决长远的、具有更大战略意义的经济问题,通常以制定 10 年或 10 年以上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形式来表现,规划内容是纲要性的、原则性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出详细规定。在经济和社会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还需对规划的任务内容作出某些修正。同时,在各个时期和各个年度,还应把长期任务不断地具体化为中期任务和短期任务。
宏观经济管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任务之间,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构成国民经济管理的任务体系。在每一个特定时期,宏观经济管理都必须同时兼顾、合理安排这三种任务。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是最终对调节对象产生效用的宏观调控机制的具体作用形式。一般来说,宏观调控手段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就是通过调节经济利益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从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或者某些关键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对国民经济目标的调节。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它主要包括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政策是由政府制订并公布实施,用经济办法规范、引导、激励、约束特定经济行为的原则性的规定。它既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指导方针,同时也是政府实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经济杠杆是代表国家利益的经济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和调整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等,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活动。其中价格、税收、信贷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政府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调节经济活动。法律手段的调控作用是规范经济活动,给经济活动参与者规定一个活动的基本范围和行为准则。由于法律本身具有强制性、权威性、规范性等特点,所以用法律手段来调控宏观经济的运行,既可以起到保证经济手段有效运用的作用,又可以对市场经济运行可能产生的弊端进行有力的规范、监督、控制和惩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政府通过国家行政机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调节经济活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行政规章和条例等。它具有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及简捷性。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它都是调节经济必不可少的手段。实施符合实际的有科学根据的行政手段,有助于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促进经济发展,特别是对于那些市场机制难以涉足的领域,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能收到特殊的管理效果。但是,单纯的行政手段易于把行政机关的办事方法照搬到经济生活中,造成人为的经济分割和经济封锁,不利于调动地方、企业的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行政手段只有作为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经济手段是通过物质利益机制实现调控的。行政手段体现国家的意志。法律手段是对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的规范化。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进行有效的调控,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选择不同手段配合的最佳方案。
(四)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与政府干预经济。
经济学家将当代市场经济的特征概括为"发达的市场与强大的国家",即一面是成熟的市场,一面是日益扩大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由于市场自身调控所固有的缺陷,使得国家干预经济,通过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成为历史和现实的必然。
西方宏观经济管理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16 世纪,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出现的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以借助国家的力量来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国家政权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中世纪的封建领主经济的过程中,曾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7-19世纪,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确立时期。重商主义的理论,特别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1776 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国富论》反对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的政策,提出了自由放任理论和政府不干预经济事务的政策,确立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经济自由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完善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国家没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政府的职能就是充当-个"守夜人"的角色。20世纪 30 年代以前,"守夜人国家"、"积极不干预政策",是经济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中国家作用的主流看法。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致使一些人认为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万能"的,是"完美无缺"的,而竭力主张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但是,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的缺陷也日益明显,特别是 1929-1933 年爆发了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打破了"斯密神话",动摇了市场调节能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的信念。经济学迎来了一个倡导国家干预的新时代。1936 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一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确立。凯恩斯的理论问世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逐步转向了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国家对经济生活实行干预的轨道,政府由"守夜人"变为"调节者".正是他的理论使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危机中摆脱出来,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 30 年的经济繁荣,以致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
由于凯恩斯主义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在 30 年代的大危机中,对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二战"以后,凯恩斯主义一直是西方各国政府执行和扩大经济职能的理论依据。但是,到了 20 世纪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普通衰退,出现了滞胀、经济效率降低、官僚主义等问题,使人们对凯恩斯理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逐步获得较大的发展。新自由主义者中多数并不反对国家干预,他们反对的是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他们主张国家在保证"自由放任"的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对经济进行适当的干预。西方国家政府采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后,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经济增长率也有所回升,但仍有大量的矛盾和问题亟侍解决。进入 90 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再次出现衰退现象。在新旧世纪之交又出现了单靠自由市场无法控制的金融风暴,特别是在对索罗斯等人掌握的大量国际投机资本无法控制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又不得不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人们遵循其规律就会成功。否则,就会遭到惩罚。掌握经济规律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对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市场和政府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又各有其局限性。市场在某些领域会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市场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干预才能有效运行。而政府在补救"市场失灵"时,也往往会由于自身的局限或缺陷而出现"政府失灵".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都是片面的。要使经济有效运行,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同时发挥国家干预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