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民间文化视角下周星驰电影探析
【引言】周星驰电影与民间文化的结合研究引言
【第一章】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文化溯源
【2.1】谐谑幽默的世俗喜剧
【2.2】侠义世界中的功夫人生
【2.3】为民请命的清官能人
【2.4】诡异交织的民间鬼魂
【3.1】周星驰电影对导演的影响
【3.2】星爷电影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3.3】周星驰电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周星驰电影中的文化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周星驰电影作为香港电影的重要一支,为香港电影乃至中国电影都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二十多年过去,周星驰电影仍然是当今电影观众和电影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探寻原因,这与他结合香港本土文化和中国民间文化的个性化选择分不开,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是题材、传统文化样式还是内在文化传承,周星驰"无厘头"电影都展现出其特有的民间色彩。
"无厘头"喜剧电影把周星驰电影同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联系起来,为其争取了更大的内地市场,无论从文化还是商业,这都有利于周星驰导演的发展。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文化因素不仅仅只是文中提及的几个方面,朴质的爱情,神话传说等因素皆有体现,但因为篇幅和结构原因,文中并没有提及。
中国民间文化在周星驰电影中的作用受到某种程度上的关注,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视角还处于周星驰电影研究中很少提及的一个点,即使从这一点出发,也只停留在草根文化,谐谑因子,大众审美,功夫等几个方面,而未能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做一个整体而详细的叙述和观照。 本文试图从起源,表现和影响三个层面追溯周星驰电影和中国民间文化的影响,探讨这一问题。
其一,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文化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长期的时间,空间交互影响的结果,乃至个人成长经历都是两者融合的原因。基于这种启发,论文第一章从香港文化中的中国民间文化、周星驰成长经历、市场发展三个方面论述两者结合的缘起。
其二,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味道怎样在电影中体现呢论文第二章选取谐谑幽默,功夫狭义,清官断案,鬼魂因素四个点结合周星驰电影论述,从内容的角度考察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文化因素。而以往对周星驰电影研究主要从后现代主义方向进行研究,而并未注意到在"无厘头"背后的民间味道。
其三,任何成功的案例都有其潜在或显在价值,对后人和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融入民间文化的周星驰电影的价值,对导演的影响,对电影美学的影响,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当然,对于民间文化和周星驰电影关系这一论题还有许多能继续深挖的地方,如从民间文化分类看周星驰电影也可以做深入的探讨。本文只是粗浅的论述了这一论题的缘起、演变和缘由。
五十多岁的周星驰至今仍活跃在创作一线,今后必然还有更多的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些作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会带有全新的文化内涵,但是其同民间文化的联系不会中断,而是越来越紧密。
现在的电影发展逐渐走入一条纯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为追求票房,追求利益,但如果没有底蕴支撑,终究会成为泡沫,化为浮云。在电影未来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在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中寻找和挖掘有价值的东西,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又为自己的电影作品增添了历史底蕴,奠定更为广泛的观众基础。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 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石家庄: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陈婉莹。我是一个演员[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3] 窦欣平。周星驰外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上下册[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1.
[6] 李渔。闲情偶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7]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 [澳]法兰宾,罗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10]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史[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
[11]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8.
[12]钱春连。幻影年华:跨越时空的影像作者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4]师永刚,刘琼雄。周星驰映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5]孙蔚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16]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17]王海洲。香港电影研究:城市,历史,身份[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18]萧欣桥,刘福元。话本小说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
[19]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0]周华山。结构香港电影[M].香港:青年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0.
[21] 郑通扬 . 人文广东 -- 在行走中品读岭南文化 [M]. 广州 :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
[22]赵卫防。香港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3]周星驰的粉丝。就爱周星驰[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
(二)论文期刊类:
[1] 崔辰。多少年 等你重振江湖--关于《功夫》的功夫[J].南风窗。2005(1)。
[2] 陈橹。论香港文化的特色[J].京理工大学学报。1997(34)。
[3] 陈旭光,宋法刚。喜剧电影的新美学与新文化--艺术评论。2013(4)。
[4] 车燕。《功夫》的文化分析[J].宁学院学报。2005(4)。
[5]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史[J].大学出版社。2005(3)。
[6] 高建平。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4(2)。
[7] 金钱伟。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与民间文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
[8] 刘介民。东方民间鬼故事和鬼小说[J].中国会议。2004(8)。
[9] 李长生。香港喜剧电影中的狂欢化问题--以周星驰电影为例[J].电影评介。2013(18)。
[10]陆毅。电影《功夫》中功夫文化及草根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14(9)。
[11]刘魁立。关于中国民间故事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6)。
[12]刘强。尚敬的情景喜剧之路[J].西部广播电视。2007(9)。
[13]胡克。近年香港电影发展、美学特点与市场策略[J].当代电影。2011(11)。
[14]马宇辉。"唐伯虎点秋香"故事之文学史意义[J].南开学报。2010(3)。
[15]秦勃。宋代说话艺术的形式和表演技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16]孙蔚川。论 90 年代香港电影导演[J].当代电影。2002(3)。
[17]王振顶。周星驰电影与流行语--无厘头[J].电影文学。2012(15)。
[18]王虎。周星驰无厘头电影对中国文化转型的影响[J].电影文学。2012(8)。
[19]吴仲柱。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3)。
[20]乌丙安。中国民间文化分类[J].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21]肖震山。周星驰电影:小人物悲情的喜剧方式及其文化意义[J].艺苑。2009(2)。
[22]徐刚。近三十年香港喜剧电影流变[J].艺苑。2010(09)。
[23]徐祥明,马建红。清官精神的儒学渊源与当代价值[J].法商研究。1999(5)。
[24]徐雪婷。由周星驰的人生经历谈《西游降魔篇》[J].安徽文学。2013(6)。
[25]杨德建。香港喜剧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1997(5)。
[26]周伟良。古代武术的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中华武术。2012(7)。
[27]周斌。论中国电影美学的特点与建构[J].上海大学学报。2009(3)。
[28]郑媛。周星驰电影的语言特点和地域文化[J].电影文学。2013(1)。
[29]池亚卿。九七后香港电影转型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
[30]陈静。尚敬和"尚敬喜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1]刘鹏艳。"无厘头"与现代喜剧之旅[D].安徽:安徽大学,2007.
[32]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
[33]李友平。香港电影影响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2007.
[34]唐果。论周星驰电影的审美意义[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0.
[35]王丹。周星驰电影的文化阐释[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6]翟丽娜。类型电影的成功实践--冯小刚与周星驰喜剧电影比较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37]胡蝶。香港转型时期电影中的文化认同[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8]解蕾。论周星驰电影风格的转变[D].河北:河北大学,2011.
[39]张伶俐。"后九七"香港电影的叙事美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40] 朱萌 . 论影视剧中的及传播价值 -- 以聊斋系列为例 [D]. 郑州 : 郑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