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表演论文

周星驰电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5 共327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民间文化视角下周星驰电影探析
  【引言】周星驰电影与民间文化的结合研究引言
  【第一章】周星驰电影中的民间文化溯源
  【2.1】谐谑幽默的世俗喜剧
  【2.2】侠义世界中的功夫人生
  【2.3】为民请命的清官能人
  【2.4】诡异交织的民间鬼魂
  【3.1】周星驰电影对导演的影响
  【3.2】星爷电影对电影美学的影响
  【3.3】周星驰电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结语/参考文献】周星驰电影中的文化特点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节 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交流是双向的,文化载体的影响也是双向的。受民间文化影响的周星驰"无厘头"电影作为一种典型的喜剧类型, 对香港和内地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香港独特的历史创造了混合文化。150 多年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这块土地上互相碰撞,渗透,形成了这样一种多元混合文化。以英国殖民统治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在 97 年前一直占主导地位,同时,爱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人社会中根深蒂固。97 年香港回归后,自由资本主义和爱国主义文化进一步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香港文化被称为"文化沙漠",目前的香港文化还以商业流行文化为主流,利润主宰一切,它为文化事业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一般的文学作品、出版物都必须迎合市民休闲文化的需求,这就使得通俗、流行商业文化特别兴旺繁荣,而高雅、严肃的文艺,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不到支持,发展非常困难。

  正是这样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一九九七年对香港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常的年份。九七大限的压抑,使得香港当年的电影行业发展不景气,票房创历史新低,但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却取得非常高的票房。"周星驰的喜剧电影独领风骚香港影坛十几年。从 1988 年到 2001 年周星驰,周星驰共拍摄了 48 部电影,票房多达 11 亿港元,平均每年的票房是 1 亿多港元。90 年代中后期,香港电影开始走入低谷,而周星驰喜剧电影的票房却占了香港电影的半壁江山。2001年香港几乎已经无人敢再拍电影,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则再次创下 6000 多万港元的票房纪录。"电影是幻境在生活中的延伸,现代人为了躲避生活中的忧虑,总是采取逃避的策略,从电影、电视剧、小说中寻求发泄点。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恰好符合观众的心理,大团圆喜剧意识一定程度上减缓观众的忧虑,抚慰观众的情绪,使其从心理上求得安慰,莫名的笑点总是直指人心,开怀大笑,却笑中含泪,甜蜜过后是苦涩。

  97 年,香港回归,回归后的香港文化面临着新的文化语境,和内地文化之间需要对话。这时的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正努力进行认同。电影作为商业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传播媒介,无疑担当了这一重任。自 80 年代《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和香港基本法的确立,香港电影逐渐有了一种回归祖国的情结。

  香港电影回归有坚定的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为香港文化的根基。无可厚非,香港文化是中华文化流变中的缩影。"纵观整个香港文化的演变,它与中华文化中的交流其实并未中断过。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香港文化的开启,再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以徐复观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儒家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人文学会'等传道授业解惑之所,成为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台港地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舆论阵地。即使是在这个东西方全面对峙的冷战时期,中国政府'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对港政策,也使香港文化保持这与中国主体文化千丝万缕的实质性关联。"此外,香港人崇尚刻苦,崇扬坚忍、勤劳的精神,这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理念及其吻合一致。这点前面已经讲述,这里不再赘述。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传播工具,主要以"娱乐模式"为现代社会紧张的社会节奏中的群众提供娱乐消遣功能,齐聚"娱乐性"、"商业性"于一身。周星驰电影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因素,能够最大化倡导观众回归传统文化,增强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的交流。

  回归情结出现后,不仅给周星驰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性注入了新的活力,还增添了其电影的民族特色。包括周星驰电影在内的香港电影在后期制作,产品包装等技术方面都很前卫,现在又融入了许多民族元素,如功夫,武术。把少林功夫,如来神掌等武功招式融入电影,并且作为情节推动的主要因子,奇妙无穷的武林盛会吸引观众,引发对民间功夫的推崇和好奇,无疑会备受世人瞩目,赢得内地市场。周星驰电影在内地的成功说明了这个问题。

  观众是电影最直接的反映者,内地受周星驰电影影响最大的观众是大学生。

  周星驰电影像一座桥梁联结了两地的大学生。周星驰电影在内地热映,带来这样一批诙谐的语言。

  1994 年,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在香港上映,票房并不理想,这是周星驰下海后投拍的第一部电影,遭遇票房上的滑铁卢。可是,《大话西游》却被北大学生奉为"爱情宝典",疯狂追看。《大话西游》当时并没有在内地上映,盗版CD 猖獗,北大学子认为《大话西游》道出了爱情真谛,其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但是 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个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被学生们广泛传诵,甚至成为口头禅,脱口而出。运用于生活语言中,成为生活词频。"我 kao,I 服了 You!"中英文夹杂的句式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其实我是一个演员。""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聊得挺投缘,给点医药费算了。""别以为长得帅我就不打你。""打什么打有没有公德心啊又吵又闹的,街坊们不用睡觉了人家明天还要上班呢,滚开!"看到小狗叫"旺财",见到蟑螂或碗里的苍蝇大喊"小强",听到别人对你说话,要说"收到",问人名字"你妈贵姓",当同寝室的人看上一个女孩时说:"帮主,品味太差了吧"向一个女孩表达爱慕之情时说"那我们大家立刻开始这段感情吧!"同时还要说"小姐,不可否认我长得丑,可是我很温柔,而且永远不会说谎",天热睡不着觉时说:"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这些词汇是通过语言变异后产生的新语言,统称"无厘头"语言,成为社会流行语。它们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存在语言变异现象,周星驰电影的传播,使得它们在现代社会拥有新的意义。如"我 kao",内地年轻人能够随口说出的词汇,到处都能听见。它是根据"我 cao "演变而来,是指男女之间的性行为,中国很多地方的方言还沿用这一读音。但周星驰在影片中把它念成"我kao",随着电影影响越来越大,"我 cao"就变成了"我 kao".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现代年轻人信手拈来的口头语,仅仅表示一种感叹,是个感叹词,抒发惊讶,怀疑和愤愤不平的情感。还有一个很典型的词语,"拜托",本义是个敬词,请人办事时的常用语,可是周星驰电影中,却表现为不耐烦。《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对观音娘娘总扰他清梦,不耐烦之下,大声说:"以后不要再烦我了,拜托!".《喜剧之王》开头导演责怪阿星表演不好,"拜托你们,跑龙套也要找专业一点的嘛!"周星驰电影带来的流行语言极具社会根源和时代色彩,给年轻人的语言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不可否认,周星驰电影中有些新词汇带有某种低俗的成分,并不适合年轻人效仿和运用,但它确实能够反应出周星驰电影中的语言对内地观众的影响之大。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因其社会历史原因,人文性逐渐减弱,它以市场为导向,以商业娱乐为出发点,秉承的是"娱乐至死"的消费精神。 香港喜剧电影理论继承的是狂欢化理论,它所谓娱乐,便是以不干涉实际生活的方式释放情感。香港文化包括五彩缤纷、众声喧哗的语言现象,肯定多元化发展,否认历史,对未来充满无限赞叹和追寻,"狂欢节式的戏仿在否定的同时还有再生和更新,一般来说,赤裸裸的否定是与民间文化完全格格不入的。"喜剧电影来源于民间,自然带有民间文化的大众与娱乐的特点。也正是香港长期以来在英国和内地挣扰的政治格局中,形成了香港电影少问政治,"娱乐"至上为传统的商业发展路线。

  狂欢娱乐源于香港"无根情怀"的土壤。近现代的香港一直带有飘零和迷失色彩,是一个没有历史感的城市,这使得香港无法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思想,物质的膨胀,促使快餐式的消费文化滋生,宣泄成为一种普遍的诉求。97 年回归之前,处于英国统治之下,各种政治因素决定它的文化是处于东西方双重统治的结果。一个无根的社会,娱乐的狂欢近乎一种末世的狂欢。周星驰电影在内地的流行,"无厘头"似的谐谑因子迅速被大众接受并传播,深入生活点点滴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