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解析及其意义
一、安全教育理论范畴界定。
(一)安全的定义。
一般而言,"安全"、"安全问题"等词汇作为日常生活的常用语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人们的意识里,其含义在某种意义上是约定俗成的、不言自明的。但是,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人对其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使其含义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并没有将"安全"作为一词共同使用的情况。在很多的场合都是用"安"字来表达安全这一概念。《易经?系辞下》中说:"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这里"安"所表达的就是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概念。
"安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且最常用的词汇之一,其字面的意义较为明确,指平安、稳定、没有危险。"安":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包含了安康、安心的含义,可谓"无危则安";"全":指圆满、完整,或是指没有伤害、没有破坏、没有损失,可谓"无损则全".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10]
《汉语大词典》中对安全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平安、无危险;另一种是保护、保全。
"安全"一词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完整";在梵语中是"没有受到伤害"或"完整"的意思;而在拉丁文中又具有"卫生"之意。
根据《韦伯国际词典》,英语的安全(security)表示一种没有危险、恐惧、不确定的状态,免于担忧,同时在一定的意义上还表示进行防卫和保护的各种措施。英语中的安全通常用 security 表达,有时也用 safety,一般而言,security 更多的用于描述整体安全,safety 则多用于描述个体安全。[11]
总之,安全是相对于"危险"、"不安全"而言的。所谓安全,是指事物的主体在客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一种状态。[12]
当然,安全是多方面的,对于安全的种类的划分因学者所关注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笔者认为汤继承在其硕士论文《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中对于"安全"的分析较为合理。他认为:安全可分为自然属性的安全和社会属性的安全。自然属性的安全是指免于和减少自然灾害破坏的安全。社会属性的安全是指社会活动中没有人为破坏、危害的安全。这里,危害安全的原因或因素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和其他社会活动;按社会公与私的关系来划分,安全可以分为公共安全和个人安全。公共安全是指构成社会整体的安全,如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自然环境安全。个人安全是指社会成员个人生命、健康和财产;按国家的内外关系划分,安全分为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内部安全是指国家内部的安全,包括公共安全、公民个人安全;外部安全是指国家外部的安全,也就是对国家和国内人民的威胁和危害主要来自国外,如敌对国家侵犯、虽无敌意但他国狭隘利己的行为仍然对本国利益构成威胁、侵害、损害。按安全所处的领域划分,安全主要分为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环境安全。[13]
本研究所涉及的安全是指社会属性的安全。社会属性的安全是指社会活动中没有人为破坏、危害的安全。这里,危害安全的原因或因素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和其他社会活动。因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的各种场合和活动中都有教育存在其中。而学校教育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因此,本研究所涉及的安全是指社会属性的安全。
(二)安全教育的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安全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笔者从安全生产教育、教育学领域的安全教育、小学生安全教育探讨关于安全教育的内涵。
1.安全生产教育。
通过相关的文献梳理发现,迄今为止,安全教育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
安全生产教育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各类员工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安全技能与安全知识的教育,以提高企业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为目的,使员工形成安全意识,从而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的安全生产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员工进行的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以及安全技能教育三个方面。
安全生产教育对企业的顺利运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安全生产教育能够增强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并将对企业及员工的危害及对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其次,安全生产教育能够有效地增加员工安全知识,从而使员工掌握应对意外事故的正确方法,以减少企业的损失;再次,安全生产教育能够促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因此,安全教育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适应当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2.教育学领域的安全教育。
在教育学领域中的安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要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培养人的活动过程。教育活动对人的影响极为深刻,而安全是教育活动的前提。因此,安全教育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学生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关于安全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其会有不同的解释。
汤继承在他的硕士论文中认为: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14]
另有学者认为:安全教育是指维护生命安全的措施及防范意外事故的教育,亦可涵盖因心理缺乏安全而危及生命安全的心理指导。[15]
因此,安全教育是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在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其增进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及安全技能的教育活动。
3.小学生安全教育。
在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界定。所以,在谈及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之前,先看一下学者们对于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界定:
冯维、李开勇认为:"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在尊重和保护中小学生生命的基础上,提高中小学生防范于处理安全事故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16]
四川师范大学的张玉堂教授认为:"安全教育是指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采取喜闻乐见的方法、措施,对主体特别是学生进行衣、食、住、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影响主体养成良好的身体习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形成安全意识,并在一定条件下养成力所能及的自救和他救的技能的活动。"[17]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安全教育内涵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张玉堂教授的界定是基本合理的,但也有些许不足之处。所以,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小学生安全教育是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小学生生命的基础上,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其进行衣、食、住、行,以及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形成安全意识,并能养成自救及他救的能力的活动。
(三)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关于安全教育内容,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在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学者的文章中有关于安全教育内容的相关论述。
教育部颁发的《综合实践活动纲要》具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做出决定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要认识各种灾害及危险情况以及学会自我保护。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必须要做到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在不同的阶段、分模块、循序渐进地设置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并将小学生分为 1-3 年级、4-6 年级两个阶段分别设置安全教育的内容。安全教育分为五个模块,内容涉及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公共卫生事故、意外伤害事故、网络及信息安全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事件。《纲要》的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梳理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孙丹丹认为安全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安全知识、安全责任、安全技能和安全对策教育几方面。安全知识、安全责任教育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掌握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明白自己在安全事故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知"的方面;而安全技能、安全对策则是使学生在学习"知"的基础上,逐步掌握防范和处置事故的技能和方法,是"会"的方面。[18]
学者毕义星认为,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范围及内容很广泛,包括交通安全,家庭暴力、校园暴力伤害,用电、用气安全,溺水伤害,食品卫生安全,校园踩踏,意外伤害,防灾避难等九项内容。[19]
综上,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安全教育的内容。孙丹丹从比较宏观的范围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论述;而学者毕义星是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者,从其从教经验出发论述了安全教育的内容。而笔者认为《纲要》中安全教育的内容更为符合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故此将其作为本研究的依据。
二、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教育理论。
据有关文献记载,生命教育最初源自于美国的死亡教育,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 . Donald Walters)于 1968 年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理论,并在美国的南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及其创办的"阿南达学校(Ananda Schools)"中实践其生命教育理论。同时着书《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Education for life: Preparing Children to Meet theChallenges)来宣扬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华特士认为:"在这里,教育并不只是训练学生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去充分体悟人生的意义;更重要的,不仅是在学校的年岁,人的一生都是教育的历程。"[20]
随后,生命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国际上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关于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的冯建军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生命教育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这是我们的安全教育决不能忽略的。[21]
(二)"以人为本"思想的支持。
"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哲学的观念,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思想最早的表达从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到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人本理念都起着支配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最早出现于先秦着作《管子》;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人本主义,其核心思想是"和",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之和;道家学派侧重于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是自然的人本主义。因此人本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人"这个概念,在哲学上强调的"人"是相对于神和物两者而言的。因此,"以人为本"强调要把"人"放在首要的位置。在这里强调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尤其在 21 世纪这个凸显生命灵动的时代,人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二是"本"这个概念,在哲学上"本"也有两种理解,可以分别理解为世界的"本原"以及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是"根本"的本,与"末"相对。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最根本、最值得我们关注。人们常说的"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
就学校教育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并要充分地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素质教育强调的提高人的各种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中包含着安全教育,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首先保证学生安全健康的成长。这就要求学校的安全教育做到使学生知道安全教育、掌握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安全教育的学习养成规范的安全行为,从而使"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发挥作用。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他从人性理论出发,较早地对人的需要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分类和阐述。马斯洛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Maslow's hierarchy ofneeds)"是在其 1943 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理论》中,并在 1954 年出版的《激励与个性》中对"需要层次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马斯洛看来,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种,且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将这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basic needs)和成长需要(growth needs)两类。其中,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被称为确实性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里,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要;在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是安全的需要,表现为个体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等。
安全的需要是人类的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必须得到满足的。马斯洛从儿童成熟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低级需要来的较早,而高级需要来的较晚,并提出了"优势需要"的概念。所谓"优势需要",即指那些处于人的需要结构的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积极性影响最大的需要。人在某一时刻的行为往往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人的需要结构及优势需要的形成,是由人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和人的个性决定的。因而,同一时刻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和优势需要。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具有不同的需要结构和优势需要。[22]
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和学校所期盼的。从人生的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不仅是身体成长,也是长知识最旺盛的时期。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对任何问题都探个究竟,又因其心理和生理机能并未发育成熟、个体认知水平比较低、自我防范能力比较差、活动范围比较广、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等原因,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培养其安全意识,并有效的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综上,生命教育理论、以人为本思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小学生安全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安全教育是小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讲,安全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只有生命存在,才能谈及教育。
"珍爱生命、安全第一"是 2006 年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的主题,从活动的主题中可以看出,生命与安全对学生来说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生命非常宝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长王定华先生认为世上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发展,何谈幸福。但是,小学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更由于他们的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心理发育不成熟等原因,使得他们在面对危险事件的时往往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导致生命安全常常受到威胁。而近年来,小学生受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以 2010 年为例,从 3 月 23 日发生在福建省南平的小学生砍杀事件,到 5 月 12 日发生在陕西省南郑县的小学生砍杀事件,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全国共发生 6 起小学生被害事件,共造成多名小学生死亡的严重后果。
这些事件使人们深思生命丧失、生存受到威胁、何谈教育。这些事件不仅仅使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家庭的和睦,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的恐慌心理,使人们意识中原本安全而宁静的校园不再安全。
在这里,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首先要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是安全教育的核心。要让小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知道生命不只属于自己,还属于其父母、祖国和人民。其次要让他们不仅关心自己,还要关心他人及社会,并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其生命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所谓人的身心发展,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的变化。
教育原理所要研究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从童年期间到青年初期(七岁至十八九岁)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就表示教育在某一阶段面临着特殊的发展任务。如少年阶段(6岁至13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从而导致他们对抽象的事物、道理不易理解。而少年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小学阶段,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对待任何事情都要问为什么的原因。他们的好奇心强,活动的范围大,这样使他们面临更多的安全问题。这一时期的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价值观念尚未确定的小学生可能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不及时地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心理疾病、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对其实施安全教育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针对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及"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经过几年的论证,明晰,终于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运动。
素质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概念,或者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词。正确的理解素质的内涵有助于素质教育更好的发展。一般来说,"素质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概念来运用的。其基本含义是:一般指有机体天生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这个定义在心理学界基本上是一种共识。"[23]
也就是说,素质是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特定的、原本固有的特点。素质包括人的很多方面的内容,不管是生理的、或是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当然这些素质里面也包含人的安全素质。人的安全素质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具备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意识的总称。对于心理和生理尚处于弱势的青少年来说,安全素质有助于其健康的成长。
从我国教育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关于素质教育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我国着名学者袁振国在他的《当代教育学》中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他认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全面,有两个涵义:一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要得到提高,达到某一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标准与要求;二是各种素质都要有所提高,不能重此情比。只有这两个"全面"都付诸实施,才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际上素质教育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知识和能力的并重,即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而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的目的强调的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够提高他们自我管理和防范危险的意识,这也是与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致的,也可以说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凸显生命灵动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社会的治安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以及电脑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等等,都使得学校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的问题,通过安全教育唤起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在遇到危险情况以及地震等灾害时时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自我保护,保证生命的安全,这也是现代社会对学生提出的根本要求。
(四)开展安全教育为中等和高等阶段的安全教育打下基础。
如前所述,我国的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所强调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初等教育阶段即小学阶段的安全教育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危险预防,如交通安全、安全用电、防雷防雨、保管好个人物品等,都是初级的安全知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关注的是更高一层的安全知识的教育。例如,胡传建主编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中指出,高等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包括"学习安全、居住安全、生活安全、交际安全、生理与心理安全、安全防范、国家安全与国防安全"等等几个方面,并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人的各种观念都是从小开始形成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其进行正确的安全知识的教育有助于其今后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并为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阶段的安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开展安全教育有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内涵包括: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给中国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众所周知,"和"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宇宙之和。[24]
只有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给人们创造安全的生存环境。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是人类的重要需要之一".安全教育的本质也在于满足小学生的自身的安全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发展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适应社会和求得生存,学会安全进入社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安全地做人做事。增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其实就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和素质。[25]
在这里,和谐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家庭的和谐。现代社会的特殊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居多,孩子成了家庭中父母和长辈的唯一寄托。对广大的家长来说,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的那一刻到长大成人、从小学到大学无不倾注着父母的心血。可以说家庭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进行的。一旦孩子发生意外事件,导致其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将会给整个家庭生活蒙上阴影。不仅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秩序、还会给其父母带来经济上、生活上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因此,孩子安全健康的成长是家庭和谐的重要的因素。其二是社会的和谐。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多元化的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子计算机已经成了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信息来源,给学生接触网络带来了方便。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大,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方便快捷,并且开拓了视野。
但是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消极的因素,网络安全问题也给家长和老师敲响了警钟。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还没有形成正确地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加之他们的社会阅历少,致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社会坏风气的影响,形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甚至会违法乱纪,造成犯罪的后果,破坏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为了防止这种后果的发生,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在这个和谐的、多元化的社会中生存,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就要在小学阶段开始实施安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小学生的自我保护的能力,使其获得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而做到从小学生开始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