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弗洛姆健全社会中的批判与重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6 共106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弗洛姆的健全社会理论探究
【绪论】弗洛姆健全社会构想方案研究绪论
【第一章】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的来源与形成背景
【第二章】 弗洛姆健全社会中的批判与重构
【第三章】弗洛姆健全社会思想评价
【结论/参考文献】弗洛姆对健全社会的认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弗洛姆健全社会中的批判与重构
  
  在第一章中论文详细介绍了弗洛姆所生活的"那个世界",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正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他所说的"健全的社会"是相对于"病态的社会"而言的。当然,这里我们所说的"病态的社会"并不单指弗洛姆所在的那个时空与空间,只是意图表明,弗洛姆是以他之前以及他所生活的时空与空间作为实际样本,来进行批判与构想的。在他所生活的世界中,他看到了现代人生存的种种窘境与随之而来的现代人的精神疾病,正是基于这种对人类生存境况的关注与反思,弗洛姆才提出想要建立一个既符合人类生理需要,更符合人类精神需要的健全社会。
  
  要想建立一个新的、健全的社会,就要打破上一个旧的、不健全的社会。这种不破不立的方法论贯穿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全书的理论框架中-弗洛姆在对人类以及人类生存空间,即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社会的构想方案。
  
  2.1 不健全的人
  
  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一书中论述的顺序来看,弗洛姆在第一章就开门见山地抛出一个尖锐的问题:"我们的精神健全吗?";在第二章又继续追问:"一个社会是否会生病?",言下之意,弗洛姆是在追问人们的精神是否健全之后,继而才继续追问人所生活的社会是否健全。不难看出,人的生存处境如何就是弗洛姆整个健全社会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即因为追问人的精神是否健康,进而提出健全社会的构想,这个健全的社会的构建标准就是要符合人的需求,促进人的精神的健康。弗洛姆认为,是否符合人性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唯一标准。他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不仅要适应于大众人性,而且还要符合人类小众的、独特的需求;反之,这个社会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弗洛姆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有精神病症缠身原因有二,一是源自于人类自身本就存在的矛盾性,另一则是人生活的空间对人性的压抑所造成的病态表现。
  
  2.1.1 人本身的生存矛盾
  
  一、综合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人性论
  
  弗洛姆所论的人性,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学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他的人性论具有生物学意义与社会学意义两个层次。"‘人’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既受环境条件(阶级、社会、家庭)的影响,又受遗传和先天条件的限制。"
  
  第一个层次是受到弗洛伊德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性论的影响--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归结为人类的本质需求,他认为"力比多"是人类生存生理与心理一切活动的根本驱动力。何为"力比多"?弗洛伊德曾将"力比多"类比为饥饿,是一种人本能欲望背后的力量与潜力,最初,"力比多"用来泛指性欲或性冲动,是人类最原始的器官快乐与器官冲动,而后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引申为一种从人诞生那一刻就存在的生物本能,是人自体存在寻求快乐躲避苦难的生存本能,人在这样的本能下一切心理活动与集体行为的源动力,人满足了自己的"力比多",就实现了人的本质。"在对人格结构进行了讨论之后,弗洛伊德又对人格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他将整个人格发展的动力归结为力比多,力比多推动着人们去满足广义上的性欲望,从而推动人们的一切行为。"
  
  然而,由于"力比多"相对于社会道德的邪恶性,因此,人类的本能与本质需要总是被压抑的,由此可见,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的前进就是一部人类的压抑史,个体与历史是两个对立的存在。
  
  第二个层次是受到了马克思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性论的影响--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人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潜能与力量,这种劳动应该是自由自觉的、极富创造性的,这种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弗洛姆认同马克思这种人与环境互相作用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生存既存在矛盾也存在需要,在这些矛盾和需要的作用下,人不仅要去适应客观世界,更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世界进行改造。他说:"我们相信,人主要是一种社会存在物。"
  
  人是能够说出我的动物,能够把自身看做一个独立实体的动物。这足矣说明在弗洛姆眼中,人自然存在而又超于自然存在,在人的意识层中,不仅具备无意识也具备自我意识。又及,弗洛姆也曾说过:"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
  
  弗洛姆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智力与体力的活动,从表面上看,这与马克思的理论同源,但实际上,他的意思却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特征规定了人的活动,而马克思则是认为人是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发展自己的意识的。"不是人的精神和心理特征规定着人的行为和社会活动,而是物质生产活动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不断地推进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历史过程。"
  
  也就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的历史性与实践性。
  
  综上所述,弗洛姆是正是将弗洛伊德的生物性的人性论与马克思的社会性的人性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套不仅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生物性存在,也强调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以及对它的改造活动的人性论,弗洛姆认为,人的存在正是上述两个层面的统一。弗洛姆说,精神健康的概念取决于我们的人性概念。"[5]
  
  因此要认识人的精神,以此来衡量社会是否健全,必须要深刻理解弗洛姆的人性概念。
  
  二、难以消除的人生存的"两岐性"
  
  人在生活中是无法逃避人固有本性的矛盾的,因此,人的生存也就具有了两岐性。
  
  "从根本上讲,人的诞生是一种否定行为,他被迫与和他一体的自然分离,被抛到了这个世界上,他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环境中。"[1]
  
  因为人与自然分离,所以失去了与自然界最基础的关联,人从他天生熟悉的完全的本能世界进入到了陌生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人类社会,这些变化赋予人新的力量,同时也给人带来全新的体验,诸如孤独、恐惧等,弗洛姆认为,这正是自然对人的异化,这样的异化也为人的生存带来了两岐性:
  
  1.生与死
  
  人作为个体,他的出生带有偶然性,但不同个体将面临的是殊途同归的命运,即死亡的命运不可避免,从生到死是不可改变、不可逆转、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但是人的本性注定了人是"求生"而非"求死",而人在这条不可调头的生命长河中,却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一人生终点,这就是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其生命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生存的两歧矛盾,这样的矛盾随之而来的是恐惧、忧郁、自怜等情绪体验,密切关系到人的存在状态是否良好,是否幸福存在等问题。
  
  2.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生命短暂的现实
  
  生于死的矛盾必然会引发这一矛盾。"人终有一死,这导致了另一种两分性:一方面,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享有全部人的潜能,另一方面,他短暂的生命又不允许他实现这些潜能,哪怕是在最为有利的环境下。"[2]
  
  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个体,理想就孕藏在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在人的有限的生命中,人总是希望能够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挖掘出自己全部的潜能,然而生命短暂,人想实现自己所有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冲突是不争的事实。"人的处境的悲剧性在于自我发展永远不会完成人总是在他还未充分诞生以前就死亡了。"[3]
  
  3.个体化与孤独感
  
  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即是人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超越自然、超越本能、发展自我,这个超越的过程也就是人发展自我意识与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越来越独立,力量与日俱增,同时,人与原始的那个自我、真实的自我距离就越来越远,归属感与自我意识也随之与日淡薄,所以人的孤独感就会越来越强。弗洛姆说:"理性是人之福,也是人之祸。它迫使人无休止地去应对那无法解决的人自身的矛盾。"[1]
  
  综上所述,弗洛姆认为人生存的两岐性是生而存在的,是人最根本的生存矛盾,也是人所要面临一系列生存问题的来源,是难以消除的。人越是发展自我越是超越自我,就越是强烈地挣扎,试图摆脱反抗这种两岐性所带来的不适感,随之也就出现了人的异化。弗洛姆说:"人的存在问题在整个自然界中是独一无二的。""他需要不断地找到新的办法来解决生存中的矛盾,这种需要就是他的精神动力的源泉,也是他的各种感情、爱恋及焦虑的源泉。"[1]
  
  2.1.2 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矛盾伴随人类社会而生,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愈发突出和严重,演变成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最民主、最和平、最繁荣的欧洲国家,以及世界上经济最昌盛的美国,显示出了最严重的精神障碍症症状。西方世界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舒适的物质生活、相对平均的财富分配、稳定的民主和持久的和平;但是,正是最接近这个目标的国家表现出了最严重的精神不平衡的症状!"[1]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病态社会,富裕的生活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却也将人奴役,让人迷失了自我,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给人带来了强烈的厌烦感,所以,是现代社会的不合理性造成了现代人的生存危机。
  
  一、危机的表现-异化的现代人
  
  弗洛姆在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力比多并不是人内在的最强的动力,也不能从根本上造成精神错乱,"推动人的行为的最强有力的力量来自于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处境。"[1]
  
  弗洛姆是以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为出发点来考量社会是否健全的,他对人生存境遇的关注主要表现为对人的精神需求是否满足的追问。他认为要看一个社会是否健全,不在于人是不是能适应这个社会的生存法则,而在于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弗洛姆用了大量的例引试图来透视现代西方社会的内在,他发现虽然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也有更多时间可供自己支配,人却仍然感到不幸,他认为这一切病症的病因都在于社会对人的异化。弗洛姆眼中的西方社会是一个严重异化的社会,异化现象散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身处这其中的现代人也是被严重异化了的病态的人。"人不再感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贫乏的‘物',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力量,他把他的生存状况投射到这些外在于他的力量上。"[1]
  
  "弗洛姆综合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自己对病态的人的看法,他认为自工业社会以来,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着的改善,但是人的精神水平却日益匮乏,人逐渐的成了一架机器,成了权威的附庸;人过分的去迎合社会、他人的要求而压抑了自身的欲求,人与自身产生了异化,人逐渐丧失了自我;他怀疑自我的存在,缺乏爱和创造性的能力,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不堪承受自由所带来的各种负担,希望通过逃避自由来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2]
  
  弗洛姆认为最可怕的是人病了却不自知,在无限度的对权威的顺从中,人感受不到异化的力量,生活在病态的社会中却怡然自得、安于现状,在千篇一律的"单向人"的面孔中认为自己是正常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病态的、异化的社会中被认定为健康的人,恰恰与之相反,他已经病入膏肓,正因为这是社会之病,所以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才难以清醒。
  
  二、如何应对危机--应该被消除的人的历史的"双岐性"
  
  与人的生存的"双岐性"相对,人还有历史的"双岐性".什么是人的历史性的"双岐性"呢?比如说,现代社会文明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腾飞,而人类却无法将这些成果全部用于人类自身发展,诸如和平或人民福利等等方面上。弗洛姆认为,前者是根植于人的存在之中的矛盾难以消除,而后者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矛盾,而是人为制造的,是由于人对勇气和智慧的短缺而造成的,所以大部分是可以通过努力得以解决的,或者在发生之时解决,或者在历史发展的下一阶段解决。
  
  就像人生存的两岐性相对于人性固有的矛盾一样,人历史性的两岐性则是相对于人的生存境遇来说的,这也是一种异化,它取决于人的生存环境的好坏,弗洛姆说"人能够凭借自己的行动消除历史的矛盾而对这些矛盾作出反应"[1]也就是说,弗洛姆认为人的历史性的双岐性是应该被消除的,人应该努力去消除这种双岐性,就是在努力消除现代社会中的病态异化。
  
  2.2 不健全的社会
  
  到底怎样才算是健全的社会?国内外很多社会学家都曾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一部分人认为,社会健全与否要看他是否具有社会功能来判断,社会运转即正常,如若个人不能适应社会则是一种病态。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立不住脚跟的,因为"正像数百万人都具有的错误认识并不能把错误变成真理一样,数百万人都患有同一类型的精神病,也不能使这些人变成健全的。在大多数人都患有同一类型的精神病的情况下,个人与社会相适应,恰恰说明了社会是病态的。因为大多数人患的病是由社会造成的,社会大多数成员视这种病态为正常,从而使社会的功能得以维持下去。"[2]
  
  弗洛姆认为:"社会精神健康的衡量标准,并不是个人对某一社会秩序的适应与否,而是社会对于人类生存的问题,能否提供一个满意的答复--这是适用于所有人类的一个世界性准绳。"[3]
  
  言下之意,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健全应该看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是否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根据这样的标准,弗洛姆深入透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健全,甚至已经病入膏肓的结论。
  
  若论及弗洛姆对社会的批判,则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社会性格。弗洛姆对社会的观察是以人为基点的。从字面意义上看社会性格这个词,即可分析出两层涵义:社会与人。他的社会性格理论正是他用来将个体与社会连接起来的有力工具,依靠于此,他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症与身处其中的人的病症。
  
  一、社会性格的概念
  
  弗洛姆在1931年《基督教义的演化》一书中,以及在1932年《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以及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初次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指人与他的对象世界产生关系的行为模式。而后,他又在多部着作中多次论述了该概念:"在讨论个人性格时,我们探讨的是个人的整个特质,这些特质以各自特殊的形态构成这个或那个个人的整个特质,这些特质以各自特殊的形态构成这个或那个个人的人格结构。社会性格只包括一部分经过选择的特质,即,在一个群体共同的基本经历和生活方式作用的结果下,发展起来的该群体大多数成员性格结构的基本核心。"[1]"社会性格的概念不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文化中的大多数人身上能够找到的性格特点的简单总和。"[2]"一个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造就其成员社会的性格,使其想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同时,社会的性格也影响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一般情况下,它起一种凝固剂的作用,赋予社会制度更多的稳定性;在特殊情况下,它也是炸药,会炸毁这种社会制度。"[3]
  
  综合弗洛姆在几部着作中对于社会性格的解释,可以得出:"’社会性格‘即是一个特定社会中大多数人在同化与社会化过程中把能量引向同一方向的特殊方式,社会性格决定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制度的要求去行动的方式。我们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通过对社会性格的功能以及具体性格类型的分析以更好的理解该概念。"[4]
  
  二、社会性格如何发生作用
  
  社会性格具备一定的时代性。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具有其特定的社会结构,处于其中的成员与阶层必须按照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所规定的制度去生活,才能够适应社会,从而促进社会正常运行,社会性格就对社会人起着改变与支配的作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性格所"塑型",按照社会性格所塑造的模型去生活,人只有与社会性格与这个社会所传播的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一致时,才会有安全感、满足感。这时,社会的需求已经被内化成为了人的需求。
  
  弗洛姆为了说清该问题,将19世纪与20世纪人的社会性格进行例比。19世纪以资本累积为主题,社会要求人在攫取财富的同时要节约,所以,19世纪的社会性格表现为对财富的"剥削"与"累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主题更替为消费,因为只有消费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市场"与"追逐"变成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性格。无论是19世纪还是20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都塑造了会推动其发展的社会性格,这样的社会性格奴役着人、支配着人,从而让这种社会结构更加稳定。
  
  三、社会性格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弗洛姆认为,社会性格给人带来的体验是"群体未觉",弗洛姆将其称之为社会无意识,人处于异化中而不自知,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异化的根源就在于此。他说:"整个压抑是一个社会现象。"[1]
  
  人为了符合社会的需要,就要压抑他与社会不符的情感与要求,弗洛姆认为,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西方社会中的现代人虽然物质需求被极大的满足,而精神却陷入了严重的病态,真是因为现代人已经在无意识中被社会性格所"塑型",他的本质需求已经被扭曲而不自知,所以他才会处在无意识领域的困境不知所措。
  
  具体在19世纪表现为人的恶性竞争、囤积与剥削,对匿名权威的崇拜、侵略等;到了20世纪,资本主义也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他们也拥有了物质财富,也有渠道去维护自己的人权,不再是任由人剥削的绵羊,而且,他们有关于和平、平等的意识也开始大面积觉醒,不再是一味的屈服与权威。可以说,与19世纪相比,人更有尊严,生活更舒适,活得更像人了。然而,新的问题却随之出现了,在华丽的社会繁荣的表象下,空虚、厌世等精神问题就像是新生的疮疤一样,让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对于此,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文明归根结底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是由于社会本身的发展。"从19世纪到20世纪最显着的变化是技术的变化,蒸汽机、内燃机和电的广泛使用,原子能的开始利用。这一技术发展的特征是,手工劳动越来越为机器生产所取代,更为甚者,人类的智力也为机器的智慧所取代。在1850 年,人力在生产中提供 50%的能量,而机械力只占 6%,可到了 1960年,人力、畜力和机械力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3%、1%、96%.在20世纪中期,我们看到一种越来越多的使用自动化控制的机器的趋势,这些机器有它们自己的’大脑‘,这一趋势使整个生产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对于我们利用民众性格变化,来分析社会发展,有启发性的意义。
  
  2.2.2 异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
  
  弗洛姆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具体表现在:生产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不仅工人被异化,本该是创造性的劳动变成机械式的劳动,同时经理与资本家们也在被异化,前者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后者无法控制自己的企业;消费领域:以钱换物是现代社会的消费法则,金钱成了被抽象化的劳动成果,人们的消费行为不断被广告、炫耀心理所支配,使用目的变成了占有目的;政治领域:选举制度看似很平等民主,其实政治家们是在利用宣传方式在对选民进行控制,对他们的思想和意愿进行引导;社会生活:人与国家变成了屈从与崇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着利益倾向,变成了商品与商品的交往,人也不再是原本的自我,而变成了"物",人被自己放逐在市场之中,成了商品。
  
  当异化现象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异化的后果也开始逐渐显现,出现了有如官僚主义、权威的匿名化、平等的异化、自由的异化、社会民主的异化等等异化现象,这些异化终将把人类带向一条扭曲之路,这一切只会让人愈发感觉到压抑与孤独,随之而来的战争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可能会导致人肉身的毁灭,而感受不到快乐的人们也将会生活的有如行尸走肉一般,最终使内心亦毁灭。
  
  2.3 重构健全社会
  
  "弗洛伊德认为,不理解整体,个体中的任何一个单一元素都是不能被理解的,整个系统中的其它元素不发生变化,没有一个单一的元素能被改变,即使是很小程度的改变。弗洛伊德的这个思想对弗洛姆影响很大,以至于他在改革方法上强调:任何忽视一方面而强调别一方面都会导致失败,因此要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同时有所改变,才能达到健全与精神健康之境。"[1]
  
  2.3.1 经济领域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组成,对人的心理可以产生双重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了自由的双重意义,在资本主体社会中的自由及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从积极意义上的自由到消极意义上的自由,从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客观上就接触了人的异化现象的某些本质特征。
  
  高度集中的资本垄断造成了个人创造的失败,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多数人经济并不独立,从而让他们的心里笼罩上一层恐惧与无力的浓雾。本应该是"主人"的工人们,在垄断资本雇佣培训中作为"白领"和"蓝领",就像是庞大经济机器上毫无感情、机械化的齿轮与螺丝钉一样,被投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因为能够熟练操作高度专业化的技术而在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自身的价值感。殊不知,这只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机器飞速运转的催化剂,在这运转中,人们无暇思考自身境况,他们只知道要跟上这时代的节拍,落后就要挨打。而这样的境况并不单单存在于经济领域中,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也没能幸免于难。
  
  弗洛姆健全社会实施方案中,经济领域的变革正是源自于弗洛姆早期对资本主义社会时代的观察和分析中创新而来的。弗洛姆健全社会构想方案中人本主义是经济体制的核心,在社会生产过程中人的自然属性被尊重,管理体制实行人道主义管理,每个公民都积极的投身到工作中,对工作的兴趣是健全社会中人的自我意识。每名劳动者都是生产活动的责任者和参加者,劳动吸引着社会中人,人也将成为劳动的主体,健全社会的劳动组织关系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占有不是拥有,更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超资本主义的模式,类似于共产主义劳动组织和劳动者之间关系。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有权管理和决策企业,管理层是由企业各级代表的推选和公开的选举来委任,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不是由上级任命,这样在社会状态中生活的人能感觉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是工作本身对人产生了吸引力,而不是迫于生计勾心斗角的去经营去劳动去生产。
  
  在弗洛姆认为的健全社会中,劳动生产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经济发展的结果必须为劳动者所用,要创造更好更和谐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中,劳动者自愿从事生产工作而且劳动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弗洛姆认为健全社会中经济是靠直接经营而发展的,企业和员工的命运相连,员工的目标不是自我的利益而是企业的发展和前途,员工参与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交易和生产。弗洛姆的经济方案和马克思的思想是一致的,对人的素养要求较高,共同富裕既是马克思经济学中的目标同样也是弗洛姆健全社会美好设想的目标。
  
  2.3.2 政治领域
  
  在政治上,弗洛姆认为民主是不会存在于一个异化的社会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竟选投票制,是虚伪的政治游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志的进展".
  
  这种政治家们的游戏只能促成政治领域的异化过程,政治财团和利益集团。集体支持的政治领袖候选人,只是代表了政治集团和利益集团中少数人的利益。一旦选民把自己的政治意志,信任比给予了选举产生的政治势力代表人,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政治决策,就失去了参与权和决定权,而政治势力的代表人也不会再发布代表广大民众的意见。资本主义异化的社会中没有真正的民主,而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意志的进展,因此健全的社会中,需要建立起一种政治制度。这种政治制度使政治摆脱利益集团的操控,表达人们的真正意志,代表民众的真正权利,让公民参与广泛的政治活动,使中央集权形式的民主和高度分权的民主结合起来,实行人民参与民主制。弗洛姆提出是采用市民大会的原则,建立一个联系紧密的小型社会团体,这个团体由 大约500人组成。这样团体内每个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共同讨论重大问题的决策。
  
  除民主变革外,弗洛姆认为还要消除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包括种族的不平等和妇女解放运动。
  
  在健全社会中的政治民主实践构想中,弗洛姆借鉴了卢梭的政治民主原则,在健全社会中也要参照市民社会原则讲政治民主引入现代社会中。建立小的团体决策层,尊重每个成员的意见,重大的决策必须由下而上产生,并且由上至下的执行。每名成员都发挥政治生活中的参与者,经过小的团体决策,不合理的建议和抽象的建议会自行消化在小的团体中。
  
  2.3.3 文化领域
  
  文化变革既涉及到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也涉及到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艺术、语言、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弗洛姆健全社会的目标是给人们的心灵注入一种新的精神、价值和理想,实现友爱、正义和个性。这有这样,才能在"满足人与世界相结合的需要,同时还能使人获得完整性和个性性。"[2]
  
  在文化变革中,教育领域中的变革最为重要。当前的教育制度主要是传授实际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塑造人格市场上所要求的性格特征,造就符合社会机器所需要的公民[75].很明显,它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明理想所需要的性格特征,不注重人的发展。"在教育领域,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发展每个公民的批评权,帮助塑造创每个公民的个性的基础-换而言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就是说,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可自由地发挥他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此,弗洛姆提出,教育方式应有一个转变。消除学校教育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害脱节,一开始就将理论指导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中学生得学习现代工业技术的实际运用;无论是传播知识,或者是塑造性格,改变硬性灌输,运用引导和启迪原则,将人舳潜能开发出来;要改变教育仅局限于青少年的情况,广泛实行成人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充分发展。
  
  在艺术领域,目前的娱乐文化只是一种消费者的文化,没有共同的体验,没有为生命找出有意义的答案。而集体艺术是按照一种建设性的、主动的和共享的方式去把握世界、表现世界、一起唱歌、跳舞、观赏,能使人在一种富于意义和建设性的情景中感到与他人结成一体,同世界联系起来。因此,需要共享性的娱乐和艺术体验,发展各种集体形式的艺术活动,集体的舞蹈、合唱队、戏剧、乐队等,把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娱乐,改造成一种非营利性和非效用性的活动,用共享的集体艺术取代个人主义的现代艺术。
  
  再有,要有心理和信仰的转变。弗洛姆认为,在论及社会精神改造时,不能忽视人性的转变,只有心灵发生深刻变化,新社会才能出现。其中,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性格结构,造就一种创造性类型的社会性格、抵制重占有的价值取向,发扬重生存的价值取向,不以追求物质的获取,而用精神的满足体验生存的愉快。此外,要将对神的信仰改变为对人道主义的信仰,后者是一种没有宗教、没有教义和教会制度的信仰,但它继承了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目标,实现人的尊严,人是目的、友爱和理性,以及精神价值对物质价值的优先性等,要让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劳动、闲暇活动和人与人关系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在医治社会的病症和设计通向未来人道化的健全社会途径上,弗洛姆有一个总体变革的思路,强调"我们不能把工业以及政治体制的变革,同教育结构和文化生活结构的变革分离开来",主张在相互作用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上同时进行变革与重建。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要求全面的总体变革,较之其他一些思想家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整体分析,又要求进行单方面变革的主张而言,无疑,这更为合理、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