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穆,字深远,晚号杏林老人,清乾嘉间鄱阳( 江西鄱阳县) 人。章穆一生以医为业,不从仕途,博览群书,崇尚圣贤,着述颇丰。在 50 余载的行医生涯中,体悟到“见误于药饵者十五,误于饮食者亦十五……饮食之误,罪在病人……医者也不得辞其责也。然食品繁多,讲求不易,自古医书谈此事者代不乏人,鲜有善本”,遂考证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数百家之说,并结合自己临证经验着成《调疾饮食辩》,现就其主要养生思想阐述于下。
1 食养
1. 1 崇尚经典,发凡食养
饮食养生,源远流长。《周礼·天官》中的食医即是掌理调配帝王饮食起居的医生,通晓“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的性味、温凉和分量,对周天子的膳食起居起到了养生保健的作用。《黄帝内经》从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点出发,详尽论述了饮食物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明确指出应该谨和五味、食不过量、食不偏嗜、食知所宜等。章穆崇尚《黄帝内经》,同时考订《本草纲目》,援引汉、魏、唐、宋等诸家之说,认为《黄帝内经》的饮食理论是指导后世饮食养生的渊薮。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补之,以补益精气”,而历代诸家食养之说也应加以补充完善。如“芋汁”条,章穆援引西汉刘向父子所着《别录》中芋汁有“宽肠胃,充肌肤”的作用; 《唐本草》记载冷饮芋汁,具有疗烦热、止热渴之功效; 而在《本草拾遗》中有“久食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章穆赞同以上诸家之说,认为芋之茎、叶均可食用,除烦止渴,对于孕妇心烦迷乱、胎动不安者,煮汁饮效果最佳。“小麦米饭”条,《别录》中记载小麦作饭食,具有养肝气作用。《素问》云: “麦属心,火之谷也。”章穆认为孙思邈《千金方》中麦“养心气”正与《素问》所言相一致。通过对诸家考证,得出小麦的功用为除烦、止咳、敛汗、止血、养心。
1. 2 五脏兼养,脾胃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协调,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而正常生理机能的发挥需要由饮食物化生的气血津液来滋养,故《灵枢·五味》曰: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然五味各有所归,五脏各有所喜,如《灵枢·五味》所言: “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依次传下。”章穆在所收集的 600 多种食物中,多从其性味及归属脏腑出发,详论其功效作用。
如在“苦瓜”条下指出,苦瓜嫩时色青,味极苦,归心经,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老则包红,味极苦,能益肝肾、清心明目。在“海藻”条下指出,海藻生于咸水中,味咸,故能软坚益血,亦能泄热利水。在“核桃”条下指出,胡桃性热,能黑发,入肾而治虚寒; 外皮并壳内薄皮,味俱极涩,能上收久嗽痰喘之肺气,下收精寒滑泄之肾气; 核桃油,能润肺而治无痰之干咳。
章穆在五脏兼养的同时,尤以顾护脾胃为主。
人体脏腑功能之盛衰、气血之多少,均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味》所言: “胃者,五藏六腑之海也,水谷传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章穆说:“盖诸药温凉补泻各不同,一饮下咽,总由胃气传布,病人胃气既不能速行,停留片刻,药之气味即殊( 《调疾饮食辩·粥说》) 。”所以无论饮食还是药物发挥功效均与脾胃有密切关系。而粥食和汁液等流质饮食,不仅吸收快,且具有补益正气、顾护脾胃的特点。历代医家不乏将水、汁、粥等或作膳食,或用以补益者。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提到“糜粥自治”、“糜粥自养”。章穆在《调疾饮食辩》中述及汁液者 39 种,粥类有 56 种之多,同时还收载米饮、米泔、酒类等汁液。如粟米粥,性能养脾胃,百病不忌; 百合粥有补脾肺的作用; 芋粥有宽肠胃、益脾气作用; 藕粉粥可补心脾; 莱菔汁性能温中利气,快膈宽肠; 枣汁安脾胃、补气、生津液。
2 食治
2.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云: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仲景继承《内经》“治未病”思想,在《金匮要略》中指出: “若能养慎,无令邪气干忤经络,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在《伤寒论》中曰: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认为内养正气,使正气充实是预防疾病的首要条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指出: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凡欲治疗,先以食疗; 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耳”。章穆立足先人思想,搜掠 600 多种食物,其中以防病强身者多见。如“粳米饮”能止渴除烦,热病渴不能止者,此饮极佳。而无病之人,暑月代茶亦妙,而浓者能止泻。“天门冬粥”主“润肾燥,治老人痰嗽及少年人干咳。又补肾虚,治相火上炎,虚热,虚汗”。“豆腐乳”条,“以豆腐乳滤干,罨生黄衣,入水,加酒糟、盐酱,藏久而腐熟,体质消融,酥腻有如乳酪,不愧腐乳之名。且香美能引胃气,令人甘食,极宜病人”。“侧柏叶”条,称其子之性尤健,善补心血而治惊悸、益气,除风险而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
2. 2 既病防变
《金匮要略》开篇提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肝病传脾胃例,阐明脏腑病变的治疗规律,提出“已病防变”的原则。中医学自古便有“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的说法。《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提出: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补之,以补益精气。”因食物对人体也能产生像药物一般的作用,如清代医家黄宫绣说: “食物入口,等于药之治疗同一理……此食物所以见论于方书而与药物并传也。”故“已病防变”的原则不只适用于遣方用药,亦适用于患者的日常饮食。章穆继承前人思想,在《调疾饮食辩》中采用食物来治疗疾病,临证每获良效。如“侧柏叶汁”条,称侧柏辛凉,具有凉血之效,气香味辛得天地之正性,故又能治诸风、诸痹。煎汁代茶,久服必无风、痹诸病。“生姜粥”,章穆认为主散表寒,又主胃寒吐逆、上气干呕,治感冒风寒、暑湿头疼、骨疼,四时疫气流行初起。
3 食忌
3. 1 食物禁忌
《调疾饮食辩》在食物的每一大类后多单列一节,以概括其中一些食物的毒性。如“诸水有毒”、“诸耳有毒”、“诸鸟有毒”、“诸果有毒”等,提示人们日常生活要注意一些食物的毒性,如“诸鸟有毒”节指出,鸟死目闭,足缩不伸,爪拳不开。白鸟黑首,黑鸟白首者有毒。“诸兽有毒”节下指出,牛独肝、羊独角,黑牛白头、黑羊白头,猪、牛、羊心肝有孔均不能食。“诸果有毒”节指出,凡果未成核者,食之令人发痈疖和寒热。若果实落地经宿,行恶虫缘过者,食之令人患九漏或至杀人。果有双仁者、双蒂者、沉水者,均有毒杀人。
3. 2 饮食有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明确指出饮食五味不可偏过,不然会直接损伤脏腑而引发病证。章穆在《调疾饮食辩》中每每提及应注意饮食节制,不可太过。如“花椒末”可入食料,辛香有味,又解食毒,但助热生热,却不可多服久服; “青鱼”能止冷泻,治脚气、脚弱,益气力。然鱼性总热,亦不宜久服。“蚌”可明目、除湿,主妇人劳损下血有热者。然性偏冷,多食发风动冷气。“杏”多食伤筋骨,动宿疾,令人目盲,须眉脱落。而杏仁治咳嗽上气、喘促,但久服有毒。“木瓜酒”用木瓜蒸熟煮酒,主补肝肾、舒筋挛、利腰脚、治转筋,但病愈即止,不宜久服。
3. 3 患者食禁
食安脏腑而调气血,不可不食,但过与不及均可致病。章穆指出饕餮之人但贪口腹,不遵禁忌,误在放纵; 谨慎之人不知物理,概不敢食,误在拘泥。然而毕竟谨慎者误小,放纵者误大。在其临证数十年中,常见用药不误而病日深者,往往都是饮食不遵禁忌之人,故其在书中循循善诱,列举诸多食禁以警世人。如其指出薄荷汁味辛、性凉,久病新愈,食之令人虚汗不止。虚弱之人久食发消渴; 花椒辛、热,素患阴虚内热及伤寒、热病、痈家、痘家、血家、渴家、汗家、女人崩漏、孕家皆禁食; 秫米饭,味甘质软,但可作糕饵暂食,不宜作饭,常食难化而困脾。病人及小儿忌之,曾发黄病者尤忌之; 无花果性寒,中寒者忌服。并殷切希望举世之人各以性命为重,慎勿欺瞒医人,亦勿偷食不宜之物,以自丧其生。
4 小结
章穆一生博极群书,穷医理,识临证,治验无数,同时又善食养,他在《调疾饮食辩》中的一饮一食之微,无不原原本本,辨其性之刚柔燥湿及食用之时的损益斟酌,均可窥其一斑。其食养思想既是对前人食疗养生理论及经验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自己 50余载临证思想的深刻总结。他严谨治学、人命至上的精神值得后人深入体悟和学习,而其饮食养生的内容对现代食疗养生起着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值得后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