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认为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小儿常见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口腔溃疡等大多会伴有发热,少数患儿体温持续升高至 39℃~41℃,即使用过各种退热药物,体温仍然徘徊在 39℃左右,或者体温虽有所降低,但两三小时后又上升,患儿家属特别担心、着急,虑其会变生他症,这时多收住入院治疗.
在常规的抗炎、抗病毒、补液等处理后仍有不少患儿体温降不下来,常常导致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关系紧张.近年来我院儿科护理发挥中医特色,采用中药泡脚辅助退热,临床效果明显,缓和了这一矛盾,现小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 2013 年 7 月~2014 年 7 月在本院住院,体温在39℃以上外感患儿 160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在 6 个月~10 岁之间,男性 87 例,女性 73 例.病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45 例、急性支气管炎 19 例、支气管肺炎 43 例、急性扁桃体炎 16 例、口腔溃疡 20 例(排除手足口病),幼儿急疹 17 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加用中药泡脚)100 例和对照组(常规用药)60 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不显着(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案,血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升高的使用抗生素,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者头孢他啶为主,有支原体感染的选用阿奇霉素,病毒感染的用喜炎平或胆木注射液、口服转移因子等,退热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兵兵退热贴.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汤加味泡脚.药用葛根 12g、麻黄6g、桂枝 9g、白芍 9g、炙甘草 6g、生姜 9g、大枣 6 枚(劈)、生石膏30g,夏季加藿香 9g、香薷 9g,有腹泻纳呆者加焦楂曲各 9g,1 剂/d,常规煎煮,取汁 200mL,使用时加水至浸没脚踝为准,水温控制在38℃~42℃之间,时间控制在 20~40min 之间,体温复升后重复泡脚,疗程为 3d.
1.3 疗效评判标准:测量体温时间为治疗后 1h、2h、4h、6h、8h.显效:每次泡脚后 1h 内体温完全降至正常,且体温复升时间间隔明显拉长(8h 体温仍然正常);有效:每次泡脚后体温接近正常,但体温复升的时间间隔改变不大(6h 测量体温又升至 39℃以上);无效:体温一直在 39℃左右波动.
2 结 果
如表 1 所示,实验组体温控制总有效率为 96%,对照组为61.7%,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当中无效的病例均主要集中在支气管肺炎,特别是病情较重的大片肺炎,其余病种加入中药泡脚降低体温优势显着,一年四季中秋冬季效果要好于春夏.
3 讨 论
中药泡脚疗法属足疗诸法中的一种,同属中医外治法.在中医文化中,足浴疗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我国远古时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因其确实简便有效,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已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人体脚踝部以下有 60 个穴位,在进行中药泡脚时通过水的温热作用、机械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能促进气血运行、畅通经络、沟通人体表里内外、调节五脏六腑功能,同时让药液离子在水的温热作用和机械作用下,通过黏膜吸收和皮肤渗透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进而输布到人的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中药治疗作用.小儿由于脏腑柔弱,气血未充,卫外不足,加上饮食起居不慎,常致外邪侵袭肌表,玄府闭塞卫阳内郁,不能宣发肌表,故常见恶寒、发热、无汗之表证.但小儿得病后传变迅速,常常表证未罢,里证已现,且更多时候是太阳、阳明同病.《伤寒论·太阳病篇》云:"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医宗金鉴》对于葛根汤有歌诀曰":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说的是太阳与阳明经表同时受邪,既表现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太阳经表证,又有面色缘缘红赤,头额作痛,鼻孔干燥,眼睛红痛,睡眠惊跳不安的阳明经表证.小儿生理特点脾常不足,因此不少患儿还伴有消化不良、腹泻.这与临床上那些高热不退的患儿症状表现甚是合拍,故拟定葛根汤为主方,加生石膏甘寒清热生津,焦楂曲健脾消食,夏季暑湿当令,加藿香、佩兰芳化暑湿,共祛二经之邪.护理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泡脚时水温慢慢升高,以防烫伤,婴幼儿一般不高于 40℃,其余的可适当高至42℃.②泡脚时间:大多数患儿在 15min 左右开始有汗出,再泡10min 即可,不能让其出汗太过,遵循《伤寒论》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的古训.③泡脚后 30min 内须饮温开水,补充丢失的水分.④及时更换内衣,特别是冬春季,以防复感风寒.实践证明我们在护理时使用葛根汤加味泡脚辅助治疗小儿高热,简单有效,患儿及其家属都乐于接受,值得在儿科护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第 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53.
[2]张琼,谢玲芳,戴新娟.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21):3.
[3]汪受传,洪黛玲.中医儿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