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促进经济的增长依然是我国的首要任务。 我国发展面临的巨大矛盾是: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 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在让全世界因我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受益多多的同时, 自身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 中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变成世界上生态安全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 同时又必须为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作出最大努力。 我国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另一方面又要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问题,从而保持政治的稳定。 为此, 我们必须针对我国具体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生态安全问题的顺利解决。
目前,全球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以马克思生态自然观视角研究生态安全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 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对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各方面发展,甚至威胁着国家安全。 不管是从国际上看还是国内, 都需要对生态安全问题有一个理性的科学的思考, 需要科学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指导。
一、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发展的脚步加快,社会日新月异。 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综合国力大大提升,百姓生活水平显着改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然而在一切看似美好的时候,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不合拍甚至拖后腿的问题:矿产资源因为过度开发面临枯竭,大批珍贵的野生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沙漠化,冰川消融,海洋生态污染等都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我国生态安全问题面临的困境
在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漫长历史中, 自然灾害在每个文明时期不可避免地自然发生着。 然而近代以来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再那么自然。 人类的活动领域越来越大, 对自然的利用到了榨取的地步, 原来作为自然常态出现的自然灾害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迅速的国家,虽然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成本。 在十七大的政府报告中,就指出我国的经济增长付出了资源环境的沉重代价,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最终让生态问题凸显,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我国国际地位的稳固。此外, 我国还面临着很多其他方面的生态安全问题, 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多方面多层次的生态危害。 生态风险不仅威胁着我们当代人,而且严重透支我们子孙后代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二)生态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当前国际社会中, 经济发展水平与总量仍然是一国国际地位的直接影响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 经济的力量如此重要, 很多国家一味寻求发展忽视了由此造成的生态破坏。 我们看到的都是希望,全球经济发展、贸易往来频繁、国际投资规模空前巨大,却没有看到伴随着经济的空前繁荣而来的还有自然资源的耗竭,还有生态环境的日益不堪重负。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前提,付出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沉重代价, 必将导致经济的衰退。 布朗在研究生态对于经济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在经济学家眼里,这个世界的中心是经济,环境也只不过是让经济发展的一个子系统。 然而对于生态学家而言,他看到了环境的基础地位,他们把环境作为中心, 经济不过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如果经济的发展无法实现与生态系统的协调运作,那么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经济发展的规模越大, 自然施加给生态系统的压力越大,最终只能是两败俱伤。
生态环境的破坏, 会严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社会发展生产的能力,跟经济危机带来的威胁并无二致。 可以说,生态安全对于国家安全非常重要,它和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一样,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二、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回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代表作,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生态和自然的思想观念超越他们所处时代的限制, 可以作为解决当代生态问题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在肯定自然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的人化自然观。 进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生态问题的分析, 得出了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是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 这无疑为当今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个社会化的解决思路。
(一)自然是社会存在的物质前提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之上。 对象性关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对其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人类可以从现实的自然界状况中找到自己,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相应就会对象化出一个与之对应的自然界。
马克思对“自然现在性”的唯物主义观念进行了继承, 认为不管人类通过自己的行为活动在何种程度上影响、 改造着自然界,“外部自然的优先地位仍会保持着”. 马克思所言的“优先地位”与旧唯物主义相比较,更为深刻。 旧唯物主义只是认为自然的优先地位体现在时间上,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的优先地位表现不仅局限在自然是孕育人类的母体,而且指不管人类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自然条件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道:人不只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同时还是被动的被限制自然存在物,在这个层面上,在具体实践活动中, 人类通过作用于这些自然存在物证实自己的存在, 同时这些自然存在物又通过人展现其特有的自然本质。
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人类如同其他物种一样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有着相同的自然本质。 然而,一般的存在物,只能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自然, 人类却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 使自然界具有属人的本质或者表现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 现实的自然界是“人本质的自然界”,是“对象性的人”.
(二 )从实践论上看 ,劳动是造成生态安全问题的中介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人与自然靠劳动紧密联系起来。 马克思把“对自然的控制”转换成“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控制”, 体现出了重要的生态意义。 马克思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主张改造自然要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进行。
马克思早已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在从城市迁至农村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指出社会唯有依照计划合理配置生产力, 才能使行业最适合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 “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下资源的线性利用模式造成的恶性循环已经引起了他们的思考。
正如恩格斯所期待的那样,我们应该“要学会主宰至少我们最常见的生产行为导致的自然影响”. 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核心就是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 应该在深刻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 确立人与自然协调一致持续发展的思想原则, 使人与自然关系真正达到和谐,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时候,我们必须尊重、 遵行自然规律, 这样才能减少生态问题的产生,才能保证生态安全,人类也才可能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背后, 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深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劳动被异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更加积重难返。 马克思批判的是人与自然对立的根源, 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在私有制下,剥削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资本家的个人行为也是这些关系下的产物。 不管个人如何超脱, 他在根本上无法摆脱私有制下必然出现的社会性行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下对资本家这一个体的道德性进行考察。 在不断论证的过程中,科学地证明了只有消灭私有制,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他任何道路都是行不通的。这就表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问题,唯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方可实现。 也唯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恩格斯所说的两个和解:人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与人的和解。
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激化的根源。 仅仅认识到造成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源是没有用的。 要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 就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某些资本家的觉醒上。 生态环境是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要想真正解决生态安全问题,必须要从制度层面着手,寻求社会变革。
三、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的实践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
马克思认为,理顺人与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其最高的价值目标是要实现人类与自然、人类与自身的和解。 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 生态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在自然界的反应,要解决自然问题,根除社会的异化,才“有可能真正克服人与自然界的异化”,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共处。 要解决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关键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但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积极寻求改变,树立起科学的观念,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文明形式, 为这一变革奠定基础。
由于人类盲目开发利用自然界, 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 最终通过生态安全问题表现出来。 可以说,生态安全问题的产生更深层次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生态利益斗争的结果。 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正是通过人与自然环境的剧烈冲突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设起相对应的文明形态。
(一)建立生态生产观
我们不能因为生产活动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就否定了发展生产的重要性。 人们不满现状,不断发展生产, 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这无可厚非。 我们所要反对的是一味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自然本身的运行法则和规律的生产行为。 生态生产观正是这样一种伦理观念, 它立足于整个生态系统,从长远发展考虑,尊重自然规律,将生态元素和道德标准融贯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 追求的是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生产观要求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有一个清晰理智的认识。 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 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生产活动要建立在生态系统健康运行、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基础上。 我们要尊重自然,将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员,放弃对自然的大规模索取。
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 生态生产观念典型反映在要求实现生产活动的生态化上。 生态生产活动不要求人们通过消极的减少生产规模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但是需要以生态生产观为指导,促进可持续的生产活动。 生态生产的生产规划是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在资源再生能力和循环周期内进行开发,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实现“资源-产品-废弃-回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建立生态消费观
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财富的极大丰富, 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传统的工业文明下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过度消费,生态系统的平衡得不到保障。 使人类备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生态安全问题的折磨。 这不仅威胁着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而且也严重损害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人类必须吸取失败的教训,改变不合理的消费观念, 根据生态系统的特性建立自身的消费观念。 以生态消费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促进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生态本性是人最基本的属性,有自身的生态需要。 而同其他形式的需要一样, 生态需要也要依靠具体的消费行为得以实现。 生态需要建立在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 本质上是指维持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以此为前提,生态文明在消费领域所体现出来的消费观就是要以满足人的正常需要为基础。 生态消费观与消费主义大相径庭,主张人们在消费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自身的消费能力,以实现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全面提升。 生态消费观下, 人类的消费活动要能积极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5]
(三)建立生态科技观
全球性的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因为发展而导致的困境如果无法破解的话, 人类社会不但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会发生倒退。 在面临如此困境的情况下, 人类对一些改善自然环境的技术产生巨大的需求。 其实最重要的是人类要认识到尊重规律的重要性, 并且能够在这种认识的引导下,找到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技术。
生态科技观正是在这样一种现实困境和人们努力寻求解决之道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生态科技观是建立在人们对近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 力图使科技进步与生态系统的演化相互平衡, 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协同发展。 这就要求人类在进行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彻底改变占有自然、征服自然的心态,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在肯定人对自然获取的同时, 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当代科技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能一味追求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而是应该在遵行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实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态安全”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生态科技意识, 合理利用生态技术,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转型。 其次,我们要树立科技有限论的基本观念。 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 我们在看到科技带给我们巨大震撼的同时要谨记科技只是我们发展自身的一个手段,它改变不了我们作为生物的本性,它必须在生态系统这个大环境下运行, 违背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科技发明带给人类的只能是更大的灾难。 人类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力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努力实现技术的生态化转型,让科技的发展更好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巴 瑞·布赞 ,奥利·维夫 ,迪·怀尔德。新 安全论[M].朱 宁 ,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22-23.
[2]马 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20 卷[M].北 京 :人民出版社,1979:251.
[3]栾亚丽。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生态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实践生存论视阈的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12,(12):5-7.
[4]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9-93.
[5]张永红。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4):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