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基于人—技关系理论的社会发展考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56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否定之否定”原理下人-技关系理论分析
【第一章】伊德的现象学技术哲学研究绪论
【第二章】伊德技术哲学理论体系概要
【3.1 - 3.3】具身关系、 诠释关系及它异关系
【3.4 - 3.6】四种关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第四章】基于人—技关系理论的社会发展考量
【结论/参考文献】人—技关系理论的哲学思考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4 章 基于人-技关系理论的社会发展考量

  4.1 人-技关系理论中的技术进步问题。

  在人-技关系理论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在人经验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甚至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居间调节作用也在不断的变化,伊德的"连续统"概念正是这种变化的一个总结。

  4.1.1 具身关系:认识世界的创新。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处于动物时期的我们经历了一段很漫长的时间。那时候人和其他动物一样,以天为盖地为庐,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取食物,这就是远古社会人类的生存方式,他们用这种方式来感知这个世界,用自己的身体来探索这个世界。

  一个小石子的使用使得人脱离了动物界,形成了自己的物种,从此走向了发展的另一条道路。石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石器即为工具,工具的使用以及制造也就形成了技术。在简单的生产劳动中,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改造生产工具,并逐渐积累关于自然界的种种知识,所以说技术的产生为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创新。人的认识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有所更新。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变得越来越实用、越来越先进,同时也越来越方便。例如火种,远古时期人只能依靠雷电、枯木形成火,发生的情况很偶然,概率很低,火种很稀少,且不易保存;然后人发现了钻木取火,终于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最起码当人想要吃熟的食物的时候,随时能够找到火种;可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此,进而发现了打火石,这样就提高了效率,且易于携带;然后发展到了火柴,火柴的发明不再是纯粹的利用天然的物品,而是加入了人的制造物--化学物品,利用化学的作用来达到效果;最后就是打火机了,打火机和火柴一样,是人的制造物,它是打火机的进化。无论怎样,技术的发明都是以人的便利为目的的。在这个火种的进化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具身关系正是一种技术为"我"所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技术为人认识世界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具身关系是最一般生存意义上的关系,是将知觉扩展到新领域的一种手段。具身关系的创新是相对于技术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来说的,技术产生之前,人类的认识范围较为局限,具身关系是将人的视域扩大化。在这种关系中,人不仅仅是单纯的认识世界,正如打火石进化到打火机一样,技术制造物的加入使得这种关系拥有了改造世界的成分。虽然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同时体现在具身关系中,但是认识世界是一个大的前提,是具身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4.1.2 诠释关系:改造世界的前提。

  在具身关系中,技术是为了方便于人,而在诠释关系中,技术是世界的呈现,更多的是为了准确地认识世界。这就包括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于已知世界的探索,另一部分则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这些都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积累。

  对于已知世界的探索,实际上就是将可见的以另一种形式再次呈现,这种呈现一般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这个目的决定着技术的发展方向。比如莱布尼茨发明的二进制代码被广泛用于计算技术,它是机器语言,虽然数据看起来比较复杂,可是专业的编程人员还是能够解读它所表达的含义。即使是编程语言,也有向简单发展的趋势,以利于计算机的普及,从而发明了更高级的 C 语言等。计算机是对外界事物的一个呈现,同时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改造。再比如说指南针,它的历史演化就包括了磁石、司南、指南龟、指南鱼等等过程,最早人们只是发现磁石能够吸引铁,然后根据这一特性一步一步地改进,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指南针。在进化为现在的指南针以前,人们发现了磁感线,磁感线的存在恰恰表示出了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

  在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方面,则是将不可见的呈现出来。要提到的就是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并不代表它就不存在的。世界上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而这不同的存在状态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对于这部分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就如磁场的存在为我们改进指南针提供了帮助,而指南针对于后来的航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航海的经历扩大了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了解,扩充了地图的版图,这些都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前提基础。

  人们通过技术来改造世界,需要的是知识体系,有了这些科技知识,才有了更多的发明创造。而诠释关系是一种文本的诠释,恰好可以为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电磁波经过赫兹的验证,确立了它物理学的地位。而我们现在对于电磁波的应用,简直是不胜枚举,手机、广播、微波炉,这些技术产品恰恰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工具。

  在诠释关系中,可以说处处存在着知识,为了精确地图上的标示,人们创造了地理学;为了研究指南针的构成,人们创造了电磁学。这就说明无论是对可见的呈现还是不可见的呈现,诠释关系都为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理论前提,为改造世界而做出了充分的准备。但同时诠释关系中很多的技术并不像具身关系那样与我们息息相关,比如多普勒定律,相信高中物理大家都接触过,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应该记得的也只是这个名字或者单纯的记住了一些概念、定理,实际上我们常用的彩超就是应用多普勒效应制造而成的,可是医生不需要明白彩超的工作原理,只需要对彩超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所以说诠释关系最主要的是解读的能力,能够读懂信息的表达。诠释关系也有认识世界的作用,很多技术现象都是几种关系的一种混合,在具身关系-诠释关系-它异关系这个连续统中,诠释关系处于中间位置,就必然担负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4.1.3 它异关系:技术自主的基础。

  它异关系中,技术与人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主体,技术是一种焦点技术。这种关系就不像诠释关系一样,只是提供一个改造世界的前提条件,而是不仅可以改造世界,甚至可以超越世界,成为独立个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技术自主。在这里,世界提供了一个"我"认识技术的大背景,"我"的直接认识对象就是技术,所以说正是有了它异关系,技术自主才成为了可能。

  技术自主论由埃吕尔提出,最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技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为人所控制。不仅如此,技术还会强势地影响到社会和人的发展中。在当今社会这种例子屡见不鲜,电脑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互联网的应用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每天行色匆匆,同时这种感情上的缺失使得人越来越冷漠。社会是由单元的人所组成,团结合作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互联网技术已经使得社会的发展偏离了原有的轨迹。

  技术的发展已经扩展到人的一切领域,技术的进步总是以牺牲其他客体为代价的。技术带来的有益和有害的结果往往密不可分,至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短期内一般不能看到结果,而经过长期检验以后,对人类有益的技术就会世代相传下去,而对人类有害的往往会引发其他的问题,后果不是仅仅依靠技术本身就能解决的。这也就引发了人们对于技术的争议,悲观主义者们常常以技术自主论、技术决定论、技术统治论来强调技术的后果,技术通过自身发展,不仅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还能够决定人类的未来,最终世界由技术来统治,人类终将成为技术的附属品。

  这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技术的一个担心,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现在技术引发的问题已初现端倪,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必将为子孙后代留下隐患。乐观主义者则沉浸在技术创造的天堂之中。二者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是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它异关系中的技术自主,则是将这两种观点存而不论,不去畅想更遥远的未来,而是关注当下,面对现实。

  4.1.4 背景关系:技术内化的理想。

  在背景关系中,技术"貌似"已经不存在了,可实际上是无处不在,这就比它异关系要"含蓄"很多。在它异关系中存在的技术自主,是我们当前很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可是技术内化的状态就可以扭转这种局势。克隆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增强人的能力,如果不是创造一个新的生命,而是在"我"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加强,就不会存在克隆人的种种伦理问题了,但是现在的科技还不能达到,所以说只能是一种理想。实际上"人类基因组计划"正是在为这种理想而努力着,科学家们试图解析人类身体里的每一对基因,绘制成为基因图谱,计划就是预防疾病,希望能够在医药、农业、生物、食品等方面做出贡献。正是通过这些实验,我们对于自身的了解才更加的清晰,这样才有可能把人类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实现完全的背景关系。

  除此而外,有机建筑也是背景关系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机建筑崇尚自然,期许于从自然界中获得创作灵感,将建筑这种人工物完全的融入自然中。

  通过对技术逐渐进步的深层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技关系理论实践层面的作用。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充分地享受着科技带给我们的便捷,但当今很多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比如说环境污染。城市里汽车的普及带来了交通上的便利,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因为环境问题一度将城市内的重工业企业全部搬离了城市中心,但是现在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且看逢年过节出行的车辆,虽然呈现了我们国家的繁荣发展,但人们要为之承担的后果是严重的。现在国家提倡绿色出行,呼吁大家出门时候多坐公交车,少开私家车。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定时间内的车辆的使用,但现在购车数量依旧持续增加,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问题。而如果用人-技关系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异化问题,也就是技术处于一种它异关系中,而对于它异关系的克服,则是使用背景关系来解决,由此得出我们如果将汽车这种技术内化,使得人自身能够拥有高速度,汽车尾气的问题也就能够消失了。

  人-技关系理论是从关系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应该说是从技术的内部来寻找原因,这就与社会-政治批判传统、和人类学-文化批判传统的技术哲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更多的是从社会、政治、文化、体制这些外因来寻找技术问题的根源,这种追根究底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到技术的内核。而人-技关系理论才是对于技术的解析,才接触到了实质,这是理论层面的分析,而不是社会建制层面上的。不仅如此,这种内因的探讨没有对技术予以过多的批判或者赞扬,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4.2 人-技关系理论中的技术地位问题。

  4.2.1 具身关系中技术趋近于人。

  文明伊始,技术的创造即为"我"所用,技术是人类的附属物,是依靠于人而产生、发展的,具身关系就是世界的种种现象使"我"产生探究的想法,然后将"我"的想法变为现实,所以在具身关系中,技术必须趋近于人,这就如同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一样。从古至今,人们都有飞翔的梦想,随着风筝、孔明灯、热气球的发展逐步进化到了飞机,飞机可以说实现了人们上天的理想。在当下,乘坐飞机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曾有报道说,飞机实际上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只不过每次发生空难都是伤亡惨重,所以关注度比较高,而我们生活中每天会发生上百起大大小小的车祸,反而不当回事了。无论怎样,飞机的安全问题依旧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飞机失事事件的逐渐增多,人们也在不断反思、改进技术。再比如说人们用笔写字,效率不高而且耗费人的体力,所以人们开始思考如何能够有一种工具来代替笔,键盘应运而生。人们在键盘上面打字,方便省力,可是现在我们再拿起笔来往往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这应该说是我们人类的进步呢还是退步呢?所以技术使人们生活安逸的同时总是带来着一些弊端。

  4.2.2 诠释关系中技术趋近于自然。

  诠释关系则是世界的种种现象使"我"产生探究的想法,而探究的结果就是一种新技术或者新知识的产生,所以说技术是世界的一个写照,是一个放大或者缩小了的体系。人类的文明是依靠文字和语言而传承的,在这种信息传递过程中,文字会随着人的经验而不断丰富,最后成为了我们现在所学习到的知识体系。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成像技术,它都是反映真实存在的,所以说在这种关系中,技术是趋近于自然的。海王星又称作"笔尖下发现的行星",它不是科学家直接通过观察得到的,而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来以后,才通过天文观测得到了证实,从此人类的天文史上又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其实每次发现一种新的存在,都会觉得人类和世界又靠近了一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当"我"认识的终点停留在文本上的时候,技术就有了相对的灵活性。技术会由于"我"个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不同的技术。

  4.2.3 它异关系中技术趋近于人与自然的对立。

  在它异关系中,技术的地位可以说是最高的。技术有其自己的发展、变化规律,不受到人的制约。在这种关系中自然的地位被弱化为背景,所以技术更加不会受到自然的制约,因而技术处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当然在这种关系中,人和自然也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塑料袋的使用为人们带来便捷,可是废旧塑料袋造成的污染也是自然所无法承受的。因为人们的需要,塑料袋一直在流通中,可对于塑料袋的处理一直没有良好可行的实施办法,现在普遍使用的还是自然降解。而这种办法就会污染地下水,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这种对人、对自然的破坏就是技术异化的体现,技术异化是它异关系的一个独有特点。在这种关系中,"我"与技术都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与技术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二者的发展速度决定着谁制约谁。

  人类现在过多地依赖技术,日新月异的技术在这种竞争关系中很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说在这个"用进废退"的自然中,技术会不会把人类淘汰掉依旧成为一个问题。

  4.2.4 背景关系中技术趋近于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背景关系中,技术的地位貌似是由前景退到了背景,但实际上在它异关系中人和技术的不和谐在这里都和谐了,这种背景是技术的不可或缺。在这种关系中,技术与人、自然共同发展,彼此协调。很多人认为现在很多的社会问题是由技术引起的,所以强调应该回归到完全没有技术使用的时代,这种设想是不现实的。毕竟我们现在时刻在享受着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离开了电,相信没有一个城市能够运转下去。所以背景关系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让我们在技术的背景下,来重新认识世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