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跨地区低碳经济协调发展基础与路径(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8415字
  ( 三) 文化协同
  
  文化协同的终极目标在于建立一种价值观念体系,用以指导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它会告诉各个区域经济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一套价值标准,反映在行为上就是区域共同的行为方式,是在价值观体系指导下所形成的有意识的行为规范,是一种软性的心理契约。从协同的角度看,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本质是不同类型区域之间关于如何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利益与低碳行为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异质性经济行为主体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选择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行为规范、信仰取向与行为准则等文化属性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先入为主的影响着行为主体的选择尺度。因此,依靠文化协同的力量,利用软性的心理刺激、激励与约束激发区域行为主体的低碳行为,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是推进区域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在全国建立和推行和谐的低碳文化,依靠政府提供良好的低碳消费行为的环境,优化消费结构,引导群众从高耗能、高污染的消费偏好转向环保型绿色消费; 在企业中进行低碳能源开发与应用行为文化改造,推行低碳生产行为文化,推广低碳技术[12]; 提倡低碳消费行为文化,一是低碳消费节约文化,在消费群中提倡绿色节能消费、适度消费,二是低碳消费环保文化,强调消费的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和环保的生活方式[13].通过区域经济体内外低碳文化的协同为区域低碳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环境保障。
  
  ( 四) 制度协同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技术范式,是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显着降低的经济,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其形成、发展涉及到区域的能源基础、经济发展观和消费价值观的巨大变革,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收益与变革成本在各区域经济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对称分布。为了防止不同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区域间的博弈和冲突妨碍区域低碳经济的进程,不仅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协调和对话,还要制定协同管理制度和规范[14].
  
  根据经济学家诺斯的观点,制度便是认为设定的制约,用于协调和规范人们之间的关系。制度协同则是运用各种手段,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规范多方行为形成的制度条例、规范规则推行下去,以便有效引导和规范跨区域间多重经济行为主体的不同行为,包括以不同类型区域经济水平为基础的评估制度、进行低碳经济发展的义务与责任分配、协同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决策、纠纷仲裁制度等等,以保证各区域经济体的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四、跨区域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
  
  减少和控制碳排放的低碳经济体系,可以对生产制造的源头进行低碳技术的革新,以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 对企业实行强制性减排,用行政手段管制碳排放量; 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厉行节能,通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视化,引导消费者低碳环保消费; 增加碳汇,对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治理。通过这些举措显着的产出效应,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的构想。
  
  ( 一) 发展低碳技术
  
  早在2009年11月份举行的“节能减排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高层论坛”会上,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就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正在催生以低碳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工业化阶段,能源效率与减排效果息息相关,能源利用效率越高,减排效果也会愈加明显。在众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方式中,低碳技术可谓是其决定因子之一,因为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低碳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直接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促进能源消费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减少生产过程碳排放量[15]; 同时,低碳技术应用于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可以缩短中间环节的交易过程,降低能源强度,进而降低能源消费量。按照《斯特恩报告》的研究结论,发展中国家以占GDP1%的代价发展低碳经济,就可以避免占GDP5% -20%的损失。如中国目前的车辆排放控制比发达国家落后近10年,单车排放污染物为5倍到10倍,汽油、柴油含硫量均为百倍及以上[16].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则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和收益。例如,研究表明,化石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57%左右,约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75%[17].我国石油石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既是能源生产大户,又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要控制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碳排放量,可以采用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的碳捕获与碳储存技术 (CCS)。该技术通过将二氧化碳从工业或相关能源的源分离出来并输送到一个封存地点以长期与大气隔绝,达到对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封存的目的。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应用此项技术,可以把东部等一些开发强度较大的已经出现枯竭的油气田区块改造可以为二氧化碳储集封存库使用,这既是控制碳排放量的可行途径,又可以谋求枯竭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未来的低碳化发展道路上,还要大力开发进行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因为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可以在增加能源总供给的同时不带来碳的排放,这些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有助于加速低碳和无碳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满足市场需要,避免温室气体的排放。新能源开发技术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 节能技术包括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燃煤技术、余热利用、电技术节能、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运输节能技术以及其他节能减排技术。依靠低碳技术的革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弹性关系,保持较高的能源利用率,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二) 实行碳排放交易权制度
  
  碳交易,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而新城的排放权交易[18].碳排放交易权制度也可以理解为强制性减排交易制度,是一种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市场机制为手段的贸易行为,通过交易的形式对碳排放量进行管制,让排放主题负担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性的费用。在强制市场上,二氧化碳的价格缺乏供给弹性,就可以实行碳排放交易,其标的物为碳排放权。可由政府主导,按照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发行规定好碳排放量的指标,区域间可以进行指标买卖,也就是区域内的企业如果不能低成本的将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到规定的水平之下,就需要被迫向排放量低的区域购买碳排放指标以抵减配额。比如政府同时向A区域和B区域分别发放了2万吨的排放指标,A区域由于减排费用比较高且排放量超标,而B区域减排费用低且排放量富余了1万吨,那么前者就向后者购买其富余的排放量,以节省超标的减排费用,避免被政府罚款; 而B区域也可以获利,提高其继续低碳化发展区域经济的积极性。
  
  ( 三) 碳足迹制度
  
  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区域的“碳耗用量”,就是要测定和量化产品和食品从生产制造、运输、消费到废弃的一系列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视化”,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到自己在什么地方会用掉多少能源,增加多少温室气体,以及减排这些温室气体的费用。碳足迹制度的设计和参与,可以采取行政手段,由政府确立排放量的测定方法,碳足迹标识和第三方验证的机制。以家电为对象,政府要把节能标准设定在市场上最出色的家电产品之上,对超过节能标准的家电由政府财政进行更新购置补贴; 对生产并销售未能达到节能指标的,将公开企业及产品的名单,并处以罚款。在销售领域家电商品时必须明确该电器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还要促进家庭中正在使用的电器 ( 特别是电力消费大的空调、冰箱、照明等)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可视化,以便用二氧化碳排放量和金额来表示更换购买新的电器时的节能效果。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建立一个有利于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系统和区域居民对这个社会系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消费者是企业之外的又一大温室气体排放责任者,碳足迹制度可以唤起其环保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成为改变地区产业结构和推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动力。
  
  ( 四) 增加碳汇
  
  碳汇,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土地利用以及森林项目的使用,达到固碳的效果,充抵减排义务,分解废物和副产品使其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19]. 《中国林业与生态建设状况公报》曾指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森林固碳能力为136. 42吨/公顷,本世纪初,已经增加到150. 47吨/公顷,而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就可固定大气中0. 6 ~ 7. 1亿吨碳[20].当前,气候变化已经对中国的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国在对工业排放进行直接减排的同时,依靠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进行间接减排,不仅有益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是对全球减排的重要贡献。借助退耕还林与还草发展生态农业,扩大造林面积;改善森林经营管理,成林、过熟林采伐地更新造林;加强湿地恢复与管理; 可再生的林木产品替代不可再生原材料等举措,可以拓展森林和湿地的碳库容量,增强对碳的吸收能力,减少碳源,增加碳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