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诞生,体现了相对于传统电视新闻的积极进步意义。虽然一段时间后,产生了同质化、世俗化、低俗化等突出问题,却没有阻止各地市、各频道对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和探索。这种探索中,不乏是对打造独特品牌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的趋势,也是频道发展的趋势。
本文的探讨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品牌的打造、品牌的维护和品牌的延伸方面分析了一档栏目从产生到壮大再到延伸的一些策略,重点放在了品牌打造和维护上,对于延伸方面的思考还比较片面,存在一些不足。除此之外,由于资料的受限和实践的不足,文章一些建议略显空洞、分析不够深入,这也是以后的探讨研究中应该加强的。
“对于中国电视民生新闻未来发展的探讨,寄托了对中国电视新闻价值提升的希望。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公共性的强化,是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断地探索让栏目的品牌效应逐步扩大,找到适合自身的波浪形生命周期模式,形成二次生长甚至多次生长,最终能实现凤凰涅盘式的升华。笔者坚信,在未来有一天,中国百强品牌里,传媒品牌的席位会更多,也将有一个属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等。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报告[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余明阳等。品牌传播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胡晓云。品牌传播效果评估指标[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4]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06)。
[5]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6]李岭涛,吴秀娥。品牌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李岭涛,王建新。实战中国电视一 21 世纪电视媒体的市场化经营[M].北京:中国工商,2003.
[8]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2.
[9] 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
[10]罗耀南。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11]喻国明,张小争。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案例与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2]陈子清。产品营销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7.
[13]易前良。民生新闻的理论阐释[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04)。
[14]余明阳,姜炜编着。品牌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5]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
[16]张国良。20 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7]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18]靳智伟。电视受众市场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9]刘建鸣。电视受众收视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0 刘瑛。徐阳。 CIS 企业形象设计[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4)。
[21]左军。束秀芳。沟通·和谐:调节型电视民生新闻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3.
[22]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传媒大大学出版社2008.12.
[23]段鹏。电视品牌战略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年 6 月版,第 89 页。
[24]谢耘耕。周红丰。中国电视新闻竞争报告[J].视听界。2005.1.
[25]李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探析[J].新闻传播,2009,(12)。
[26]王莹。创新性编排打造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27]金维一。电视观众心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8]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9]付志新。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析[D].郑州大学,2007.
[30]Michael Keane: Once Were Peripheral :Creating Media Capacity in East Asia,Media Culture ^Society,2006,28.
[31]Garnham, Nicholas: Capit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age,1990.
[32]Andersson: A Creativ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apers of the RegionalScienee Assoeiation,1985, 56.
[33]TheodoreGlasser:TheideaofPublieJournalism.NewYork:GuilfordPress,1999.
致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同”.研究生三年的生活,使我逐渐走向成熟。这成熟的路上少不了老师、朋友的帮助。尤其是最后一年的论文写作中,要感谢的太多。是他们陪我走过了迷茫和不安,焦躁和忧虑。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雷淑萍副教授,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处事风格时刻影响着我。研究生一年级时,她教授了我两门专业课知识,课堂上我深深被她的风采吸引,精彩充实的课堂内容让我对摄像、导演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论文创作期间,雷老师尽心尽责的帮我分析论文框架的构造,耐心指点论文内容中的不足,经过反复地修改,直到定稿,都凝聚了她的辛勤指导,使我收获颇丰。我要衷心地感谢雷老师,不仅指导了我的论文,还为我指导将来的发展方向。我会把老师为我所做的一切铭记在心。
我要感谢答辩组的所有老师,付庆军老师、梁晓江老师、王宏老师,你们的意见和指导让我的论文更加丰富成熟,感谢你们的指点。
还要感谢我的辅导员李群老师,您像大姐姐一样照料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排忧解难。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处理学生工作,我从您那学到了很多,要毕业了,有太多不舍,希望还有机会常见面。
感谢我的舍友,在困难时的陪伴和鼓励,让我坚定的走下去,尤其是在最后排版、校对中刘子寒、李佳臻、王瑜、程钰萌、史春晖、许鲁平的帮助。感谢已经毕业的师姐王娟的指点。感谢王生晨给我的思想上的指导和学术上的建议。感谢玄月陪伴在我在烦恼和空虚的日子,让我放松自己。感谢所有广传班同学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难以道尽,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忘记。三年,转眼间就要画上句号,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相信我们可以情谊长存,感恩长存,愿我们都有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