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我国少儿歌曲创作的发展阶段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06 共660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现阶段少儿歌曲创作与传承问题研究
【第2部分】基于儿童教育探析儿童歌曲创作探讨绪论
【第3部分】 我国少儿歌曲创作的发展阶段
【第4部分】当代少儿歌曲创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5部分】少儿歌曲对儿童教育的积极意义
【第6部分】促进少儿歌曲繁荣对策
【第7部分】儿童歌曲创作探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我国少儿歌曲创作的发展阶段
  
  百年来,中国少儿歌曲的发展要追溯至 20 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彼时是中国少儿歌曲发展的萌芽时期,之后经过了初步发展时期(30-40 年代)、黄金发展时期(50-70 年代)、继续发展时期(80-90 年代)和衰落时期(90 年代以后)。萌芽时期包括学堂乐歌和五四运动时期。学堂乐歌风潮中,少儿歌曲大量借鉴欧美、日本等地区的音乐曲调和形式,而五四运动时期的少儿歌曲,则引入了大量中国民间音乐元素,歌曲的创作带有明显的本土气息。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少儿歌曲初步发展时期。此时的少儿歌曲创作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政治烙印,创作者肩上担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儿歌曲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此时的少儿歌曲反映出新社会的年轻一代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多彩快乐的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少儿歌曲得到继续发展,涌现了一大批经典的动画片插曲。但与此同时,由于流行音乐的迅速发展,少儿歌曲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进入了衰落时期。

  一、20 世纪初期:萌芽时期

  20 世纪初期,是中国少儿歌曲创作的萌芽时期,主要包括学堂乐歌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学堂乐歌是指"20 世纪初我国学堂里'乐歌课'所教唱的歌曲,其产生与当时社会、文化大有关系。清末民初,向西方学习,要求废科举、办学堂、变法维新已成为中国大众的一致呼声。一些人从日本或欧洲留学音乐归来,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唱一些新歌,当时称之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多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解放妇女,拯救国家命运为主题。

  这些作品的曲调多数直接采用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经典曲目,其中就包括一批少儿歌曲、摇篮曲等。

  沈心工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音乐家。他被李叔同称为"吾国乐界开幕第一人",他对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沈心工于 1902 年 4月赴日留学。留日期间,他曾组织建立"音乐讲习会".1903 年 2 月,沈心工回到国内,执教于南洋附小。他率先在南洋公学设置"唱歌"课,这是中国小学设"唱歌"课的开端。由于长期与少年儿童相处,他深知儿童心理,在少儿歌曲的创作和儿童音乐的教学上,都做出极大贡献。他创作的《英文字母歌》、《竹马歌》、《客来》等歌曲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凡在各校上课时,辄见窗门之外,人影群集,尽听课之人也。"他所创作的歌曲后来编辑成《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等书。此外,他还翻译出版了《小学唱歌教授法》。沈心工是我国最早用白话文创作歌词的优秀作者,他擅于描绘少年儿童真实的平常生活,因此他的少儿歌曲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竹马》:

  小小儿童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两腿夹着一竿竹,洋洋得意跳又跳。

  马儿马儿真正好,跟我东西南北跑,一日能行千里路,不吃水也不吃草。

  这首歌曲节奏简单,朗朗上口,反映了儿童的游戏生活,歌词立意高远,积极向上。由他创作的《英文字母歌》是我国少儿歌曲的经典曲目,他采用英国传统儿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的曲调,节奏活泼轻快,简单易学,帮助学生们的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沈心工擅长借用日本和欧美音乐不同,李叔同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李叔同是学堂乐歌时期的"最耀眼的明星",他曾谱写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和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1906 年,李叔同创办的《音乐小杂志》是中国最早的音乐杂志。他的《国学唱歌集》(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 1905年),收录了《葛覃》、《繁霜》、《黄鸟》、《无衣》、《离骚》、《山鬼》、《行路难》、《隋宫》、《扬鞭》、《秋感》、《菩萨蛮》、《蝶恋花》、《喝火令》、《柳叶儿》、《武陵花》15 首歌曲,这些歌曲均来自《诗经》、《楚辞》以及宋词等古典诗词。其目的是弘扬国学,拯救世风。在序中他写道:

  《乐经》云亡,诗教式微,道德沦丧,精力爨摧。三稔以还,沈子心工、曾 子志忞,绍介西乐于我学界,识者称道毋少衰。顾歌集甄录,佥出近人撰着, 古义微言,匪所加意。余心恫焉。商量旧学,缀集兹册。上溯古毛诗,下逮昆山曲,靡不鳃理而会粹之。或谱以新声,或仍其古调,颜曰《国学唱歌集》。

  李叔同的学堂乐歌抒发了自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满腔热血,且大部分作品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抒情性独唱和合唱的经典曲目。开明书店将他创作的歌曲编辑成《中文名家五十曲》,被当时的中小学音乐课广泛使用。李叔同最着名的《送别》在中国的少年儿童中广为传唱:

  《送别》曲调来源于捷克音乐家安东尼·德沃夏克(Antonín Leopold Dvo?  ák)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李叔同的《送别》采用了此调,再填入极具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歌词。

  学堂乐歌可谓中国少儿歌曲的滥觞。西曲中用,中西合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学堂乐歌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少儿音乐教育的发展。伴随其后的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少儿歌曲创作。五四运动使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大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话文的提倡,促使少儿歌曲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少儿歌曲的创作融入了诸多民族元素,一改学堂音乐时期"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模式,少儿歌曲走向了民族化的道路。

  黎锦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创者,并首创了儿童歌舞音乐。黎锦晖认为推广白话文,应该从歌唱方面下功夫。他的这一观念在理论上有创新意义,在实践也具有现实意义。黎锦晖观察发现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他认为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更符合儿童的天性,于是他将舞蹈与音乐结合,创作出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黎锦晖为少年儿童写了二十多部歌舞表演曲,例如《可邻的秋香》、《吹泡泡》等;十多部儿童歌舞剧,比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神仙妹妹》等。这使少儿歌曲的推广更加有效。他还收集了各地民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当时传唱大江南北的《可怜的秋香》

  就是黎锦晖吸收了草原音乐的养分,以牧羊女为主人公创作的一首颇具中国民间小调风格的歌曲。这首歌曲描写了草原儿童的贫苦生活,让人动容:

  其他还有如黄自、赵元任、萧友梅等优秀的音乐家。黄自早年在耶鲁大学学习作曲。1929 年,他回到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任教,并且提出要建立"民族化的新音乐".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创作的音乐形式包括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合唱曲、儿童歌曲等多种多样。其中,艺术歌曲是最能代表黄自风格的,比如《思乡》、《春思曲》、《花非花》等。此外,黄自还创作了许多少儿歌曲。其中包括《踏雪寻梅》、《西风的话》、《本事》这样经典的作品。曲调与歌词的紧密贴合,是黄自创作的特点,他十分强调旋律为情感表达的烘托作用。例如《西风的话》节奏简单,但又不失韵味,悠扬的旋律与拟人的秋风契合度极高,在当时被选入小学音乐课本。而今仍然被选入小学音乐教科书中,并被庾澄庆、陈绮贞、SuperJunior 等许多流行歌手翻唱,可见黄自的少儿歌曲创作对中国音乐发展影响之深:

  上述可见,五四运动之后的少儿歌曲创作,已经认识到学堂乐歌时期歌词文人化,曲调西方化的特点,创作者更善于运用本民族的风格,更贴近少年儿童的真实生活。

  二、20 世纪 30-40 年代:初步发展时期

  三十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环境更加陷入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日战场在华北大地率先打起。在这样的局势下,少儿歌曲非但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反而激起了创作者的斗志。他们认识到自己身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将音乐的创作与政治生活紧密结合,希望以音乐歌舞群众,以音乐教育儿童。因此,这一时期的少儿歌曲就打上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聂耳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革命现实主义色彩。1933 年,聂耳踏入音乐创作的领域,并与友人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他一生一共创作了 6 首少儿歌曲,包括《小工人》、《小野猫》、《牧羊女》、《卖报歌》

  和《雪花飞》。聂耳十分喜欢小朋友,他曾说:"我欢喜和小孩子在一块玩,这是我的特性……因为他们是纯洁而天真,随事没有虚伪地说和做。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爱的人们!"这种感情为他创作少儿歌曲奠定了情感基础。这六首作品均创作于 1933 年到 1934 年。当时的中国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人民群众时刻都在和饥饿、疾病作斗争。聂耳的少儿歌曲带有他一贯对劳动人民在水生火热的生活的苦难与愤懑的同情。其中最着名的《卖报歌》,就是根据上海报童小毛头的真实生活创作的。小毛头全家在"1·28"事件后流离失所,父母都没有工作,全家只有靠小毛头每日卖报所得的微博收入艰难度日,聂耳亲眼所见小毛头的悲惨生活,有感而发写出了《卖报歌》。

  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由方冰作词,创作于 1942 年。这首儿童歌曲讲述了一个乡间的放牛郎遇到日本敌军,斗智斗勇,将敌军引入八路军的埋伏的故事。在当时,抒情性的少儿歌曲占据大多数,《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歌曲。歌曲共有四个章,拥有叙事文学"起、承、转、和"的完整结构。

  曲调带有民间小调的特色,前两章旋律柔和,色彩暗淡,预示着悲剧的故事。第三章曲调高亢,进入故事的高潮。第四章在结束时激昂悲哀,表达了人民对抗日小英雄的尊敬与怀念。

  麦新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在抗战时期广为传唱。其实,他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少儿歌曲,比如《马儿真正好》、《儿童哨》等。麦新的少儿歌曲往往塑造出朝气蓬勃的少儿形象,节奏鲜明,鼓舞少儿参与保卫河山的战斗中。同时,他也在理论方面指导后辈进行少儿歌曲的创作。他在《关于创作少儿歌曲》(《新音乐》1941 年 11 月第 3 卷第 4 期)一文中,认为当下应该"将中心对象放在千百万工农大众的孩子们身上,应该多方面地、深入地、具体地去描述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实际生活及其与抗战的关联".他对以往少儿歌曲,特别是黎锦晖提出了批评:

  庸俗化、神秘化、堕落的、向下的,黎锦晖的歌曲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什么"仙子"呀,"神"呀,把孩子们弄得糊里糊涂;每个歌舞剧没有一个中心意义,也并没有灌输给孩子们一些科学知识或生活知识,更说不上怎样警发孩子们的情感了。曲调方面则是将中国旧的民歌原封不动地不切合地搬移过去,没有创造,没有新的东西放进去。.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麦新的观点显然不够客观,但在当时,确实为抗战注入一剂强心针。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少儿歌曲创作取得了初步发展,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专业人才,为日后少儿歌曲的长足发展培养了生力军。

  三、20 世纪 50-70 年代:黄金发展时期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少儿歌曲的创作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开明宽容的社会环境。创作者在国家、社会的支持下,投身于少儿歌曲的创作中。崭新的社会环境,改善了少儿的成长环境。这时候的小朋友,生活更加稳定,学习更加积极。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往的少儿歌曲已经满足不了成长中的他们。

  因此,这些专业作曲家们挖掘出新时期的新生活、新精神,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许多经典的歌曲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如《小燕子》、《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多么幸福》、《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这一时期的少儿歌曲成为了新中国人民集体的童年回忆。

  刘炽是新中国着名的电影作曲家,曾在鲁艺音乐系担任教员。他为电影《祖国的花朵》创作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伴随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李群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作曲家之一。她曾经在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从冼星海、吕骥学作曲。新中国成立以后,她创作的少儿歌曲,如《快乐的节日》、《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别看我们年纪小》等,表现了新中国的孩子们幸福健康的生活。1980 年还出版了《李群少儿歌曲选》。李群的创作强调儿歌的口语化,注重韵律的轻快明朗。比如这首创作于 60 年代的《快乐的节日》,休止符的大量使用使得这首歌曲的曲调轻快明朗,歌词充满正能量,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非常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俱兴之势:

  "儿歌大王"潘振声20创作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如《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小鸭子》、《好妈妈》等。潘振声的作品注重表现少年儿童简单的日常生活,一个小细节、一件小事情,都是他创作的素材。比如这首《钉纽扣》就是选择了儿童自己动手钉纽扣这件小事,节奏婉转,以起伏推进旋律的运行,具有中国音乐的特色。在展现小朋友勤劳、节约的有习惯的同时,也描绘了家庭的温馨::

  四、20 世纪 80-90 年代:继续发展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儿歌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停滞时期,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各种艺术之风再次吹遍了祖国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东亚雄狮。少儿歌曲的创作也得到继续发展。得益于中外艺术的交流,得益于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少儿歌曲创作迎来第二个春天。寄明、谷建芬、王付林等人纷纷加入到少儿歌曲创作的队伍中来,创作出《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同一首歌》、《小螺号》、《七色光之歌》、《种太阳》、《跨世纪的新一代》等广为传唱的歌曲。

  寄明年轻时曾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钢琴、琵琶。改革开放之初,她为电影《英雄小八路》创作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后来被指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她谱写的《给解放军叔叔洗衣裳》、《我们是新世纪的主人》、《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等歌曲,为千百万少年儿童传唱。

  谷建芬是当代最着名的音乐家。她虽然长年致力于流行音乐的创作与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但是她同时也十分注重儿歌的创作。《妈妈的吻》、《歌声与微笑》、《采蘑菇的小姑娘》等耳熟能详的少儿歌曲都是出自她的笔下。比如这首《采蘑菇的小姑娘》创作于 1982 年,它以欢快的韵律和朴实清新的歌词赢得了孩子们和儿童教育者的喜爱,常常被用于孩子们的表演中:

  八十年代以后,少儿歌曲的特点主要是题材丰富、内容广泛,形式多元。这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创作者们还大胆创新,吸收流行音乐元素,为少儿歌曲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电视广播传媒的发展,增加了少儿歌曲的传播途径,使一部分儿童动画片和儿童电视剧中的主题歌迅速占据少儿歌曲的领域。如动画片《邋遢大王历险记》、《葫芦兄弟》、《黑猫警长》的主题歌都红遍全国各地,时至今日,仍然被儿童,甚至成年人所喜爱。

  五、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至今:衰落时期

  九十年代后期,少儿歌曲创作发展相对缓慢,进入了衰落时期。这种现象与整个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思想的转变休戚相关。从文化上来看,西方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已经深入知识分子的脑海,而这种艺术思潮与少儿歌曲的实质显然难以兼容,这就造成了创作队伍的萎缩和创作能力的下降。从大众生活来看,各种新鲜的事物不断涌入人民的生活,使人们眼接不暇,对少年儿童更具吸引力,这使得少儿歌曲的接受群体也逐渐缩小。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同时下降,作品的产量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音乐作品也成为了一种商品,少儿歌曲的低利润也使人们抛弃了这种音乐类型,转向其他能够获得高利润的艺术形式。

  音乐界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一些音乐家纷纷提出建议来拯救儿童音乐这片贫瘠之地。谷建芬曾指出:"现在的孩子们想要天上的月亮,父母都会满足他们,但是,孩子们想唱属于自己的歌曲,却少得可怜。"在 2004 年中央召开的未成年人教育工作会上,当时的国务委员吴仪对谷建芬说:"要为孩子写一些歌。"于是,谷建芬决定为中国的古典诗词谱曲,提出创作为孩子们演唱的"新学堂歌",如《明日歌》、《春晓》、《咏鹅》、《相思》、《静夜思》、《长歌行》等古诗词都被谷建芬配乐编曲。这些少儿歌曲不仅丰富了少儿歌曲的表现内容,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颇具意义。

  但是由于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式微,创作者进入尴尬境地,连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乐歌"之类的提法都是昙花一现,儿歌进入衰竭期,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几乎上演的还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样的老歌回忆录。现在星星不见了,儿歌越来越稀薄,几乎没几个人知道3 月 21 日是世界儿歌日。

  当然,这一时期还是产生了一些流行一时的少儿歌曲。1997 年,台湾歌手范晓萱在参加当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时,演唱了一首《健康歌》,一时间红遍海峡两岸。2014 年,湖南卫视的大型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也让同名主题曲传遍大街小区。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少儿歌曲,与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关系亲密。歌曲的曲风以轻松活泼为主,也反映出当今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关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