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章 “自我实现”作为艺术创作本源的探讨
2.1 艺术创作本源的不同评议分析与解释
一个画派、一名画家或是一件艺术作品,在其艺术手法、意识形态及创作风格方面的价值与意义时,都需要先理解它们所隐喻的艺术创作动机和思想起源才可以更准确地探索到其艺术风格与艺术精神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就此论题笔者试做以下的简略分析。
探求艺术创作动机属于“行为科学”的范畴,需要结合多方学科进行理解与探讨。侧重不同,理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如德国生理学家,构造心理学派创始人威廉·马克西米利安·冯特(WilhelmMaximilian Wundt,1832-1920)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做入手点,结合人类学与伦理学追溯到人类早期风俗的形成。与之相反的是英国裔美国心理学家,策动心理学创建人威廉·麦孤独(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的学术观点,他认为研究社会心理学又不能忽视人类动物性本能的深层结构.然而特别重视人类自然性本能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却又依赖种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内化来解释人的道德行为。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首创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却从“集体无意识”出发认为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在于通过代代相传的人类或者种族的原始表象,而且这些无意识表象潜藏在无意识当中,尤其是在梦中尤为突显.总的来说在以往的艺术创作动机的讨论中无外讨论的是人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本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往往的结论是某一方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为此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最终的折合讨论便渗透为两两之间相互决定相互影响。在这里马斯洛的动机论观点是我们今天要着重讨论的。
美国着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认为来自人类天赋式的潜能是人类行为包括创作的基本动机。他认为人的潜能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先天就被赋予的能力,是依赖后天的开发而获得重大发展的,而且潜能的主导作用还意味着人在同化与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总结为七类,而最高级一类便是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简言之,马斯洛认为人类的“自我创造”与“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级的行为动机。马斯洛的观点重视了人类的本质意义,看到了人存在的价值根源。“人类最高级的行为动机便是‘自我实现’”这正是艺术家在一生的艺术创作中应当始终保持的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因。笔下所要创作的便是心中所想表达的,将从心灵和眼睛中透射进来的世界与生活以自己热爱的、擅长的、甚至已经近乎本能的途径表达出来,而与其他客观因素无关,这样的状态是纯粹的,是合乎实现“自我实现”的,但是从理论分析上却是缺乏思辨周密性的。这也正是马斯洛被部分学者诟病的原因之一,他的观点忽视了社会环境、生产关系、物质利益等客观因素对一个人的行为乃至心理的影响。那么我们从社会的角度看,这样的“自我实现”在社会生存中并不是最恰切的,但却是最需要保持的。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讨论的“自我实现”与“实现自我”是有本质区别的,从主客关系的讨论上,我们所认定的艺术创作根本动机--“自我实现”是主观能动的产物,这样的发乎于本真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实现才是良好的、纯粹的创作动机,而“实现自我”则更多的融入了客观的因素,涵盖的外延大于“自我实现”.
2.2“自我实现”的层次区分
在艺术创作中,从心理认知和结构方向上讨论“自我实现”是具有层次分化的,然而这种层次并无好坏之分,只是自我实现的方向与阶段不同,以及基于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外在行为与效果的差异。
2.2.1“我”所在的“自我实现”
这一类是一种以“自我”为主体讨论的“自我实现”,意在明悟本心,追寻真的自我。这一类的“自我实现”主要是追问什么是真正地自我,即“认知自我”,了解自己本身的诉求、欲望与能力,最终达到了解自我的状态,是一种本源定位的探讨,也是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本文提及的大卫·霍克尼“自我实践”的基础工作。若单论以“我”为主的自我实现,不考虑客观事物的影响,那么这种状态将会是一种偏激与不切实际的状态:如盲目自大、自卑;达到了良好的自我认知而不与客观事物进行良好的结合那么将无法真正实现自我,也无法与现实生活接轨,所以单单的“我”所在的“自我实现”是有失偏颇的。
2.2.2“物”所在的“自我实现”
从当下的生存角度来看,结合客观因素的自我实现是另外一层面自我实现。这一层面的“自我实现”从思想层面上看便是充分考虑了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作用。从现实层面看便是充分反映了社会生产、社会关系对人类行为的根本约束与现实影响。艺术创作是人类创造精神文化的行为之一,是要建立在自我认知程度已初具相应形态并且结合发达生产力以及充分考虑社会背景等基础上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考虑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对人类生活的根本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事物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在画家群体遭受“外物”冲击的时候,思想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偏移,会诞生更趋近社会性的作品,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完全受外物左右的作画者。
当然这样受“物”所影响的自我实现,更多的展现了历史与时代的流变,反映了艺术创作者的理念转换,这就导致了一系列流派的诞生与一部分画家的风格转变,这种兴起与衰落、画风的变化并不是消极的,也不是否定以往做过的东西,而是换另外一个角度,在现世更恰切的去寻找更多创作的角度与可能性。
2.2.3 物我交融并开拓创新的“自我实现”
真正的艺术创作是形成于物我之间的,任何由“物”、“我”、“主”、“客”单方面形成的艺术作品都是有失偏颇的,并不是一种在完美心境下的“自我实现”.那些生硬的机械作品以及晦涩的思维表达都不能算是艺术创造,只是一种艺术创作中的边缘赘余,是不被提倡的。自我实现的高级层次是完美实现自我认知并且蕴含无限创造力与开拓力的具有先见性的“自我实现”.如大卫·霍克尼在其一生的艺术创作生涯中一直追求着完美并极致的表达内心自我,这样的“自我实现”是极具积极意义的,是给当代青年艺术家极大启发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