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大卫·霍克尼创作中的“自我实现”小节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29 共818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大卫·霍克尼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实现
【第2部分】艺术的自我实现精神探究绪论
【第3部分】“自我实现”作为艺术创作本源的探讨
【第4部分】 大卫·霍克尼创作中的“自我实现”小节分析
【第5部分】大卫·霍克尼实现自我的艺术创作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大卫·霍克尼创作中的“自我实现”小节分析
  
  3.1 大卫·霍克尼的绘画语言与创作素材
  
  “你的目的地是那里的时候才会去那里,因此,在这里我能完全无干扰的画画。”

  大卫·霍克尼在绘画的情境中寻找到了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道路,体现着一个纯净的艺术创作心态,五感归于平静保持了最敏锐的捕捉力与最本真的心性。大卫·霍克尼的创作心态是一种内心的展示,如其谈话录中所提及的霍克尼追求的是一种无干扰,无杂陈的状态,这样才能排除客观因素的干扰将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展现于画面上。“一幅画都依赖于几个突出的步骤,它让时间凝固,空间被平面化的处理。”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创作者与读者两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最纯真、最本性的一面,趋向美好事物的天真眼光看到的必然是令人愉悦的,是可以令人体味一种情感的。大卫·霍克尼保持着内心的纯真,将纯真视觉过滤过的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与经历社会发展不再轻易纯真的读者产生共鸣。

  “有些风景是需要长时间努力观看才能发现他的魅力。”大卫·霍克尼的画面展示的不是一般的风景,而是一种向风景本身更深度的挖掘以及风景在自我内心的演映。一般情况,人们伴随着成长,在客观生活、教育的影响下会渐渐失去孩童所具有的极珍贵的天性--“长时间纯真的关注”.看当今时代的画作,要么流于思维、视觉的冲击,某个画面震撼了你,产生了共鸣,只要他足够美,都会成为创作的素材。诚然,创作动机没有对错,大卫·霍克尼中的画面多为风景画、音乐和田园诗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四季。每个月份的万物都瞬息万变,兴许有些风景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东西,兴许不会吸引人们的目光,只有长时间认真单纯的观察才能发现它的魅力。这种极为珍贵的孩童天性是霍克尼人生与艺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看大卫·霍克尼的画,不难发现他的创作素材总是日常出现的场景,他保存着纯真之眼努力的观看,注意到的是一件事物时间、空间等多维度的特质,结合理性和感性进行创作。这样纯真的、自然的富有多维度特质的作品,缩短了画面-视觉-感知-引发心理活动的传播过程,他将平和纯真状态下的感知尽力的以精湛的技法表达出来加速了人们对事物感知后的积极的心里活动,这样的“画面--引发心理活动”的模式让人们更快的获得欣赏情绪,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当大家认为某处的风景根本无法构成画面的素材,或者一些常人认为在平凡不过的乡村、农田等景象在大卫·霍克尼眼里都是绝佳的素材,在他的眼中这些景色是安静的孕育了生命的承载物,他的画面记录的是风景中的生命律动,不变的风景,律动的生命,无时无刻都不一样的光影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上,画面便有了生命,也鲜活了起来。

  树是大卫·霍克尼画面中的常客,也是他笔下生命力的最大体现,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自然就也没有两颗完全相同的树,所以树按照常理来说应该不是一种好的绘画素材。树是一种生命,在画树的时候甚至要注意到树木之间自成的社会关系。树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观察都能画的,就好像你不会在阳光浓烈的正午给人照相。大卫·霍克尼说:“树不好画,尤其是有叶子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在适当的时候在那里,你就很难看到树的形状和体积。”

  大卫·霍克尼在做画的时候,追求的是对心中感知事物的直接表达,不加粉饰,从素材和画面上看,他作画讲求的是用细腻的处理手段依托常见朴实富含生命力的素材来展示自己的情感与世界,他眼里是什么,就会画什么。武学上所讲求“眼观鼻,鼻观心,返璞归真”我认为大卫·霍克尼便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眼睛就是自己的内心,内心就是自己的眼睛,手便是说心里话的嘴巴。用心来看世界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他的谈话录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话“真的努力去看他们”,“真的努力去看他们”中的看便成了体会。这里的“看”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了,是包含了“信息接收”与“信息处理”两个方面。

  大卫·霍克尼总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他本持这纯真眼光与“自我实现”的本质描绘着一动不动却瞬息万变的世界,将他们按照自我情感创作出来,我们看到的是通过大卫眼中看到的世界,那一刻我们就是霍克尼。大卫·霍克尼应用画面来达到一种“自我实现”,一种艺术的体验。

  3.2 大卫·霍克尼的绘画与生活、文化
  
  大卫·霍克尼有一次收到很久不见的好友短信邀约一起吃午餐,但大卫的回答是:“山楂若是开花,我就要去画素描或者油画了。我要出去查看一下,晚些时候向你汇报结果。”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绘画对霍克尼的重要性,以及对中产阶级自鸣得意的生活的冷嘲。当绘画与生活交融,绘画便上升了一个境界。因为兴趣、热爱,他使绘画成为生活的形式。这样以绘画做为表达手段,在热爱与兴趣的催化下,他的画展示的是一种自己的情绪,自己的生活。当情绪被艺术品承载,那么这样的艺术品就不仅表达了某种艺术形式、艺术美感了,它成了一种艺术体验。

  能令人调用多种感官进行欣赏的作品,一定是饱含作者激情与情感的。大卫·霍克尼便是这样用绘画来展示自己,将画作作为展示自己媒介的,他的创作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无关他人的眼光,一切遵循自己的内心,经历的事,喜欢的人都在大卫的画布上。大卫·霍克尼做真实的自己,在绘画上创作自己的生活,展示自我的真实世界,在创作上达到一种“自我实现”.霍克尼用心看到的画面和感知的情绪组合成画作,这样多维度的艺术作品给读者带来了艺术体验。这样一来有两点好处,主观上:艺术家用双手来表达“真实的自己”,将体验与经历结合眼中的事物创作成作品,这样的作品会更饱满,更深刻;客观上:这样的多维度创作能丰富读者艺术欣赏的层次,从简单的美感获得达到一种审美体验,加深读者对作品的感悟,拉近艺术创作与读者生活的距离。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孩子总是喜欢拿着画笔肆意图画,这种利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冲动的特性对于我们是根深蒂固的,换言之描绘这种人类的本能是所有人都具备的,只是在后天的发展中受客观事物的影响,多数人失去了兴趣,渐渐压抑、淹没了这项能力。反观现实社会的教育,有一部分不当的教育扼杀了孩子对艺术的渴望,试问若不经现实过多拘囿是不是会诞生更多的艺术天才?但仍然有些人将这样描绘的本能保留了下来,并且有些人在保留下来的同时从不同的客观影响中汲取营养,增益自身的绘画创作。大卫·霍克尼便是这样在生活、艺术风格、人生经历的影响下,不断地取其精华,大胆创新,利用磨砺反哺自身艺术创作的同时使“自我实现”特质愈发坚挺,并且发展的更加全面。

  大卫·霍克尼在年轻为学时同样接受了相当于学院派的训练,在学习绘画的时候,“做什么”与“怎么做”一直在困扰着他。大卫·霍克尼主张做内心真正地自己,主张“自我实现”,所以他在迷茫的时候积极地摸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一条始终基于“自我实现”的艺术道路。大卫·霍克尼十分庆幸自己受到过学院派的教学,这使他深谙自然主义之道,但渐渐他发现皇家艺术学院的那种肖像画并不是那么有意思,在这段困惑的时期,正值美国抽象艺术最热门的时段,受抽象主义者的影响,大卫·霍克尼开始尝试抽象表现的画,但是探索了一阵后很快大卫又受到立体主义的影响在自己的抽象画作中加入文字。

  纵观以上各种艺术风格都会对大卫·霍克尼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可见他并不是一个艺术界一个安分的老实人,他几乎尝试每一种风格,练习每一种他认为有趣的技法,但他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在应用一种扬弃的精神,坚定地追寻自我,利用客观事物的影响最终来达到一种“自我实现”.“他能在一种事物中创造出新颖、风趣、洋溢着自身与时代精神的画作。”

  大卫·霍克尼主张“自我实现”,认为认知事物的时候最终都归为自身的主导性,当某一时段接触的客观事物与自我实现诉求的契合达到饱和或者与自我实现目的、过程不相符的时候,大卫·霍克尼就脱离开去,接触新的事物,开始下一轮的“自我实现”探索。就好像大卫·霍克尼在十几年间都走向了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绘画道路,中途便发现这样的风格太过于束缚,无法与自己内心追寻的更广阔的的表达相契合,大卫·霍克尼便开始跳出自然主义的范围《克拉克与帕西夫人》是大卫·霍克尼在自然主义风格中探索时创作的作品,是少有的风格相对单一的绘画作品,而在创作第二幅《乔治·劳森与韦恩·思力普》他发现这幅画自己竟然无法完成,所以大卫已此为思想契机,已开始挣脱自然主义绘画风格了。

  大卫·霍克尼也曾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进行过相关的创作。与同时期美国流行的波普艺术相比,情色主题似乎是英国波普艺术的一个鲜明特征,在这样巨大的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大卫·霍克尼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创作了一系列的同性恋题材的作品。大卫·霍克尼在作品中以自己的情感为表达基础,涂画自己心中喜欢的男孩,绘画技法随性、洒脱,用一种近似涂鸦的风格来作画,并且在作品中任意涂写自己对男友的私密话语。从绘画的痕迹、笔触、节奏无一不表达着大卫·霍克尼在作画的同时将自我心中的真实感情以自己最感兴趣的风格展现在画布上。在一个同性恋还没有被接受的年代,以最流行的艺术风格展示真实的自己,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无疑是最有效的最典型的“自我实现”,这样毫无掩饰的“自我追求”、“自我实现”极大的打破了英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鼓励与支持的同时也收到了批判与诋毁,但是大卫·霍克尼并没有为此而做一些辩驳,他做的就是将自己用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作品更饱满,更真实,是一种纯粹的自我实现,这个时候“艺术”这个限定词似乎就只是一个实现途径,一种承载着大卫·霍克尼的“自我实现”精神内核的表达方式。

  “个性解放”是坚持“自我实现”精神的大卫·霍克尼势必追群的状态。1961年大卫·霍克尼第一次出访美国,使他与这个高举“个性解放”旗帜的国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两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的时期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比较艰难的时期。看大卫霍克尼的蚀刻铜版画系列《浪子的历程》,在两种文化相冲击相融合的时候艺术家在新信息与已有认知的相互作用的时候,会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会对自己无法理解的事情、现象进行抨击,会对自己相符合理念的拍手称快。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组蚀刻铜版画记录了大卫·霍克尼每一次出访美国的情绪,思维,展现的是大卫·霍克尼在面对文化冲击与交融时期的矛盾、抨击、赞扬,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抒发,一种艺术形式的意识记录,是一种自觉地“自我实现”.这一系列的绘画风格与往日简单、明快富含生命与思维的画面截然不同,造成这种风格差异变化的原因正是大卫·霍克尼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内在张力的体现,充分展示了“自我实现”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的文化差异是大卫·霍克尼本身在接受新事物时,“自我实现”精神内核与客观事物之间长生的“排异”与“吸收”过程的反应,是根据他内在的“真实自我”的实现精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磨合,经理扬弃之后造成的。大卫·霍克尼不盲目跟风,不动摇自己的艺术道路,凭借“自我实现”的能动精神吸收、消化新的事物,最终凭借客观事物的影响助力自己“自我实现”层次的提升。所以当大卫·霍克尼正式移居美国之后,过了文化交融的过渡期时,他的作品风格又改变了,他将探索的方向转移到了各种绘画媒介与绘画形式等方面。

  看大卫·霍克尼的生活、文化与他的创作,“自我实现”就是他的态度,是他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核。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下,他凭借“自我实现”的精神,适应着多变的环境,同时也从不同的生活中汲取创作的养分,成就自己的艺术创作。洛杉矶是霍克尼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但是因为一个至交好友的去世,大卫从美国的艺术前沿消失了,转到了英国并且在英国感受着地域文化与生活经历画起了水彩。美国到英国的生活变化,无疑是他在寻求某一种新的东西,2003 年的时候,一直在画油画的大卫·霍克尼展出了一系列的水彩肖像,其中很多都是他的朋友。

  大卫·霍克尼的创作是随生活节奏律动的,但是它不受生活的支配,经常会有人问到他“你怎么会选择那作为创作的素材?”他的回答是:“我会告诉你的。我经过那里,这就是我做的事。”

  3.3 大卫·霍克尼的绘画与媒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因为电子产品在视、听上的高度还原与重现,使目前社会上很多艺术形式得到了全新的展现形式。我们这里不讨论新科技对相应艺术形式的冲击,如“3D 打印机与传统手工艺雕塑”等,我认为现代的机械信息化不会对相应的艺术形式产生冲击,首先高科技产品为人所用,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支配着机械工具,这样看来工具的先进性会成为作者的助力与先进武器,对艺术品的宣传与艺术形式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大卫·霍克尼的“自我实现”是贯穿了其整个艺术生涯的,成为了他的艺术精神内核。在大卫·霍克尼自己的艺术道路中多种的绘画媒介无疑是他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如他通过 iphone、ipad、照片、photoshop、打印机等多样的创作媒介尝试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些创新的绘画媒介无一不是大卫·霍克尼艺术力量的载体。

  3.3.1 电子手段的应用:iPhone 与 ipad 作画大卫·霍克尼从来不会拒绝接受新事物,而且他将绘画作为交流本能,积极的应用各种新鲜的创作媒介。当他接触到iphone的时候他是格外惊喜的。

  “我几乎不用它打电话。我发短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自己越来越耳聋了。另一方面我每天都可以送花给我的朋友,这样他们每天都能收到我的花了,而且我的花不会凋谢。我不但可以像在速写本里那样画画,还可以把他们发给 15 或 20 个人。他们立刻就能收到这些画”

  大卫·霍克尼最初应用新科技技术是出于一种好奇的,新鲜的感觉。霍克尼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孩童般的好奇与探索,而且他作为一个老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享受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新鲜。在适应了高科技产品之后,霍克尼将新媒体技术与自己的绘画创作结合在一起。大卫·霍克尼在熟练操作 iphone 各项技能并且应用其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发现以前只能在画布上小心处理的问题忽然变得高效便捷且高质量。iPhone 作画是由电子像素集成,颜色丝毫没有丢失的,因为大小随意缩放也不会失真,所以以手指间很小的位移便能创作尺寸很大的作品,所以跟原本的画布上作画相比,这样的电子方式少了很多的绘画痕迹,这样的作品更具完整性。

  通过对 iphone 作画这种形式的探索,大卫·霍克尼发现了“作画痕迹”的奥秘。在大卫·霍克尼认为“绘画痕迹”已不再是“画笔痕迹”,它也成为了了一种表达手法,痕迹的轻重变化与视觉连贯性的关系紧密相连,它成为了读者产生阅读体验与解读绘画信息的有利证据,同时也是暴露现实景观与艺术创作的差别的重要一点。

  在创作的过程中,大卫·霍克尼从“创作痕迹”与“视觉感觉连贯性”的关系上继续发现了创作痕迹与情感表达、媒介使用以及表达效果均有着很强烈的关系。如在“油毡浮雕版”中就不能出现细小的线条,“细小的线条”这样的作画痕迹、素材会使“油毡浮雕版”这样的艺术形式显得凌乱。但是在蚀刻版中有需要细线条,笔触的断裂、连贯与作者的情感诉求也有着关联。有些时候创作痕迹的多少、形式是“自我实现”、“自我情感展示”的一种手法。基于此,我在平时绘画创作中也格外注意关于“绘画痕迹”对画面效果与情感表达的影响。在我创作折纸系列作品的时候,为了凸显折纸模型主体的折纸感,所以要加重线条的刻画痕迹,但是要减轻明暗过度时的绘画痕迹,这样能让折纸更显立体,画面更加柔和,使整个画面更富有立体感与完整性。

  同 iphone 一样,ipad 的出现令大卫·霍克尼更加兴奋,一个比 iphone 大了近八倍的“画板”出现了,绘画面积更大,功能更完善,这样 ipad 就使绘画变得更简单,摆脱了大卫·霍克尼以往走到哪里都要带着速写本的麻烦,大卫·霍克尼将 ipad 作画称作是“视觉日记”.这样一种便捷的绘画媒介的出现给予了大卫·霍克尼“自我实现”强大的助力,它使大卫能更有效的、随时随地的表达自己的艺术思维。Ipad 作画更多的是展示了一种作画的“自发性”,这与大卫·霍克尼艺术生活中的“自我实现”不谋而合。

  大卫·霍克尼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帽子便立刻应用手边的 ipad 用五分钟将其画了下来,若是看到了这个激起艺术创作的动机,然后再去找到速写本与合适的材料,兴许创作灵感与动机就不在了。

  曾有人讨论过大卫·霍克尼利用 iphone 与 ipad 作画的艺术形式中,iphone与 ipad 算新媒介还是算旧媒介的数字版,大卫·霍克尼就此问题给出了肯定答案;“两者算是新的媒介”.

  大卫·霍克尼率先应用电子媒介作画,并且将这样的艺术形式不断地扩大,形成了一种被大众接受的艺术行为,在英国就电子作品开办的展览,身体力行的践行了自己的理念“自我实现”,将“自我实现”质化,形成真实的成果。这样的艺术形式不仅带来高科技的新概念,与绘画技法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大卫·霍克尼开启了一个新的绘画传播方式。他将高居庙堂的高雅艺术推进大众传媒,将千真万确的原创通过电子途径几秒钟亲手送到读者手中,这样全新的绘画传播形式开启,是大卫在不断“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展现的巨大能量,在不断追寻“自我实现”的同时对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3.3.2 摄影与照片的应用:照片拼贴画大卫·霍克尼有着多种头衔;画家、摄影家、设计师、制图员、蚀刻家等。

  这些头衔一方面体现了大卫·霍克尼的艺术天赋与水平得到世界认可,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他在艺术道路上涉猎领域的广泛。多种媒介的尝试也成功体现了大卫·霍克尼在艺术道路上积极的自我实现,同时也体现了他将新的途径与媒介作为自己绘画创作的助力与新方式。

  大卫·霍克尼一直没有放弃研究摄影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尝试着探索摄影作品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摄影拼贴作品,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一种融合了“实践与视角”的照片拼贴方式,他替代了照片瞬间定格的视角,将时间与视角一并保留下来,从无数不同的位置时间拍摄的照片,按现实逻辑进行拼贴形成照片拼贴的图画,这样包含延伸了时间与视角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叙事。这样的艺术手段算得上是一种大胆创新并且取得了集大成效,被称之为“霍克尼式拼贴”.《梨花盛开的公路》这一副照片拼贴画,打破了常规的视角单点透视。每一张照片都是以正面透视的视角拍摄,整张画的每个部分都选取了相应的照片,最终组合成为一张完整的图画。这样的组合不仅仅是图片部分由局部到整体的拼贴,而是一种基于局部到整体的逻辑拼贴时间与视角的艺术形式。

  大卫·霍克尼接触摄影很长时间,他关注的是摄影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人认为照片是真实世界的再现,是真理的再现。有人认为只要摄影师经过专业的训练照出的照片就能取代油画和素描。大卫·霍克尼极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人眼中的美景之所以美,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感知的共同结果,是基于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性的存在。照片是一种以几何方式记录世界的,这样的几何方式的记录说成是再现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那么正确的,是忽略了人的心理认知因素的。

  与此同时摄影作品的优势也是极为明显的,它能记录下转瞬一刻的图样,能捕捉到某一时刻自己最想保留的场景,比记忆来的更真实有效。大卫·霍克尼在艺术道路的探索当中一直坚持“自我实现”的精神,极力表现自己心中认为美的事物,有些时候大卫·霍克尼心中想表达的东西是不符合客观存在逻辑的,是一种艺术创作,一种艺术形式的摸索,欲将自己心中认为的画面表现出来。针对这样的探索心理,大卫·霍克尼将人的单点透视认知与照片的瞬间定格优势结合起来,将一个整体的每个部分都在最恰切的时间与视角利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通过人的主观认知与心理感受按照自己审美的逻辑将其拼贴组整体,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美的集合,是一种新媒介的应用与跨媒介合作,一种“自我实现”催动下的产物。这样割裂时间空间的集合美展示了大卫·霍克尼极强的“自我实现”精神与非凡的艺术捕捉力。大卫·霍克尼一直没有停止过将新科技作为绘画媒介的尝试。根据大卫·霍克尼的生平以及展览信息不难总结他所使用的新科技媒介都是创作痕迹有限的媒介,比如打印机、传真机,这一类的创作媒介使他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将内心世界的真实自我展示出来,而且在取得成功的同时尝试各种突破,比如他在用不同的科学技术解决同一问题,并且比较各种应用的新科技之间的差距与优劣,应用各种媒介表达效果中优势的部分,将他们加以组合,用一种取长补短的方式来达到另一种“创造”,利用多方面新科技来力求最完美的展示真实的自我诉求。面对各种新媒介的局限,一般人想着是回避这个问题,回归传统绘画方式,或者想着改进媒介技术,但是就绘画创作而言有些神韵是无法用器材技术革新达到的。大卫·霍克尼将这样的局限性看成是一种兴奋剂,刺激自己去“创造”,帮助自己来“自我实现”.这就好比有人让你用 100 条线来画一个苹果也有人让你用 5 条线来画一个苹果,显然我们知道用五条线画苹果的就需要强大的创造力。如毕加索说:“如果一种红色都没有,那么就用蓝吧。”让蓝色看起来像红色。大卫·霍克尼便是如此,他保持了孩子般的纯真与好奇,积极的探索,在二维笔纸达到思想表现极限,无法更进一步达到“自我实现”的时候,大卫去关注了更广泛的媒介,在各种优势与局限中大胆创新。不顾一切在展现自己眼中、心中的画面,突破了笔纸来达到自我实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