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太极八法在推手中的应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1 共221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太极拳技击中的八种推手方法研究
【第2部分】太极拳推手运动中的八种方法分析导论
【第3部分】太极推手八法的释义
【第4部分】太极推手八法运用基础
【第5部分】太极推手中的听劲阶段
【第6部分】太极推手中的引化阶段
【第7部分】太极推手中的发放阶段
【第8部分】 太极八法在推手中的应用结论与参考文献

  5 结论

  5.1 太极八法的运用效果:听劲阶段需要用的方法是掤,通过掤听和对方做到同步同速,从而达到来叫顺送的效果;引化阶段常用的方法是捋法、采法,都是达到引进落空的效果;发放阶段常用的方法是挒法、挤法、按法、肘法、靠法,分别可以达到旋转发放、随化随发和贴身发放的效果。

  5.2 太极八法的运用核心:掤须圆撑要始终,捋须顺随劲力同,挤须人撤要得横,按须腰攻走弧形,采须十指勿放松,挒须旋翻扳倒功,肘须屈使滚压冲,靠须贴身劲要崩。

  5.3 太极八法的运用过程:接手-掤听-使用捋法或采法-引进落空;接手-掤听-使用挒法、挤法、按法、肘法、靠法-发放;接手-掤听-引化-使用挒法、挤法、按法、肘法、靠法-发放。八法在太极推手的三个阶段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但是在推手的综合运用中,八法的每个动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使用时要根据对方的变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更好地运用效果。


    参考文献

  [l]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洪均生。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M].山东:山东科技出版社,1989.

  [3]顾留馨,沈家桢。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4]马虹。陈式太拳拳法拳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山等。中国太极推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6]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常春。武派太极拳[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8]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9]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10]王步标,华明,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11]李超,杨国梁,姜周存。体育技能诱导试训练法[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6.

  [12]武冬等。太极拳竞赛套路全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3]体育学院专修教材编写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14]李良标,吕秋平。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6.

  [15]纪志华,黄雁平。太极拳八门劲法的分析与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1998(3)。

  [16]姜周存。论太极推手拳架与劲力的训练方法[J].山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9)。

  [17]李成银。试论太极推手的战术与发力[J].山东体育科技,1995(2)。

  [18]张迎忠。谈太极拳技击战术[J].精武,2004(4)。

  [19]陈微明。太极拳说十要[J].武当,2003(11)。

  [20]翟维传斌式太极拳桩功--六步功法歌诀[J].武当,2003(10)。

  [21]陈振勇。陈式太极拳发力动作机制初探[J].四川科体育学。2002(3)。

  [22]田金龙。太极拳“引进落空”的学理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0(3)。

  [23]陈恩。试论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与特征[J].体育科学研究,2000(6)。

  [24]冯胜剐。初论太极拳之“缓慢轻柔”[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

  [25]山令誉。正统太极拳的技击形态[J].武当,2004(5)。

  [26]任思泶。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5(2)。

  [27]闰丽军,张薇。太极拳中的矛盾运动[J],赤峰学院学报,2005(4)。

  [28]田林。太极拳中圆弧形动作的特点及意义[J].阴山学刊,2001(5)。

  [29]马国相。太极拳的技击技术四要[J].太极世界,2002(10)。

  [30]郑亦华,叶永廷。人体生物力学。[J]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4)。

  [31]张明科,纪志华。关于太极拳控制技术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

  [32]武冬,刘卉。杨式大架太极拳主要动作的生物力学特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33]吴文翰。武派太极身法[J].武当,2003(5)。

  [34]王长炎。技击手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1998(1)。

  [35]王联聪,陈恩。陈式太极拳“松”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3)。

  [36]王志远。太极拳形神解[J].武当,2003(1O)。

  [37]吕墨竹。浅析太极拳在技击上的力学原理[J].辽宁体育科技,1999(5)。

  [38]郑桥。浅谈太极拳与健康[J].赁州体育科技,1999(4)。

  [39]张育国,田慧君、贾海涛尉太极拳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1999(5)。

  [40]徐伯然。中华武术的民族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00(22)。

  [41]徐元君,姜周存。太极推手的力学分析及运用[J].体育学刊,2000(3)。

  [42]陈照斌。试论武术运动中的速度特征[J]广西体育科技,1993,14(1)。
 

  致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王海鸥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历时一年多,其中倾注了导师的大量心血。本文无论从选题到开题,还是之后的修改和定稿,大到文章整体的结构和框架,小到字词、标点的修改,都凝聚了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深深的影响了我,时刻鞭策着我不断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衷心感谢我的恩师三年来对我学习上的鞭策和指导,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

  李成银教授对本文的完成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三年来,李教授的创新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时刻引导着我,在此向李成银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王森老师、赵发田老师、李蕾老师对论文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校三年,我的专业、理论和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学校和导师辛勤培育的结果。山东师范大学及体育学院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感谢我的师哥、师姐,他们在我的求学路上充当了我的领路人,感谢我的师弟、师妹给予我的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再次向多年来关心我的成长,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