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休闲理论视角下洛阳市市区广场舞运动解析
广场舞运动作为一种休闲体育运动,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政策、参与者、场地设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结合休闲理论和洛阳市市区广场舞的影响因素,主要从休闲政策、休闲动机和休闲制约、休闲教育、休闲经济、休闲资源、休闲文化六个方面对洛阳市市区广场舞进行研究。休闲政策主要通过休闲政策中的运动政策对广场舞的影响进行体现;休闲动机和休闲制约主要通过在广场舞的发展历程中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体现;休闲教育主要通过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广场舞的情况进行体现;休闲经济主要通过参与广场舞过程中的休闲消费情况进行体现;休闲资源主要通过休闲的场所对参与广场舞者的影响进行体现;休闲文化主要通过洛阳市广场舞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休闲的思想进行体现。
3.1 休闲政策与广场舞
休闲是人的一项权利,休闲权力的实现需要国家的政策欲以保障。"政策"一词从 1970 年开始流行的,政策主要指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从李经龙的《休闲学导论》对休闲政策的理解可以得出:休闲政策作为一种计划,是政府机关规划和决定的关于国民休闲的行动指南,其目标是通过休闲活动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并为此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体系和按一定的程度运作的组织,其主体部门可以是公共部门和公共团体还可以是民间组织,其类型大体可以分为户外游憩政策、运动政策、艺术和娱乐政策、旅游政策、针对特殊人群的休闲政策、休闲服务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六大类型。
从洛阳市 2011年印发的《洛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展洛阳市全民健身事业,提高全市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而制定的实施计划,从本质上讲隶属于运动政策的范畴,洛阳市广场舞在盛行过程中与运动政策也是息息相关的。
通过对洛阳市市区广场舞的观察以及与健身操专业委员会相关人员的交流,发现洛阳市广场舞在 2000 年以后才得到盛行,而在这之前洛阳市广场舞经过近代的"工间操"、"交谊舞"、"1-6 套秧歌舞"以及近段时间的"12 套广场健身舞"等几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都有相应的休闲政策作为引导,广场舞的舞种和功能也有所不同。从 1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我国的经济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在 1954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并正式规定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时间中抽出十分钟做所谓的"工间操",其具有优美简捷、舒展大方、易掌握推广的特点,吸取了八套广播体操的精华动作,融入了艺术体操及现代健美操的基本步伐及造型。在这个阶段洛阳市也紧跟国家的政策,在洛阳市的各个工厂也开展"工间操"的活动,在这个时期洛阳市"工间操"的种类相对目前的广场舞还是单一,运动形式还比较固定,其主要功能是为了通过身体的锻炼去提高工人们的工作效率;再到之后的交谊舞时期,交谊舞起源于西方的国际性社交舞蹈,又称舞厅舞、舞会舞、社交舞、国标舞。
最初是由欧洲的"宫廷舞"演变为"社交舞"再到后来的对舞姿、舞步要求较低的"交谊舞",据考证,交谊舞最初传入中国是在 1924 年的时候,但是在国内流行是在八十年代后,其步伐特点从慢三开始到快三、快四和伦巴。交谊舞在我国的盛行是因为在 1978 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一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一时流行着"崇洋"的文化氛围,交谊舞作为一种比较"洋气"的运动方式,所以,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盛行;从 1978 年的对外开放政策到1995 年我国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我国群众的活动方式也逐渐具有多样化,在洛阳市的各个活动锻炼中,有交谊舞和秧歌舞。在 2006 年 5 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秧歌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其属于传统舞蹈的范畴。秧歌舞在同阶段在我国各个地方得到了盛行,作为河南第二大经济发展中城市-洛阳,也吸取了秧歌舞的特色,具有文化特色的 6 套秧歌舞在洛阳市的各个区域得到了推行,并在河南省十二届运动会及首届全民健身大会上进行了秧歌舞的比赛。
在秧歌舞推行的同时腰鼓、健身球、扇子舞等其他运动项目也得到了推广。特别在 2008 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法律上规定自2008 年之后每年 8 月 8 日为"全民健身日".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我国各个城市又一次掀起了健身的热潮,洛阳市作为河南省的重要城市,通过与专家和群众的访谈了解到在奥运会举办成功之后,各个社区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数量比以前更多。
2008 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人们参与锻炼的意识得到了加强,越来越的人群参与到锻炼中,不同舞种的交汇,便慢慢衍变成具有现代特征的广场舞。与此同时,洛阳市在总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 年)》的 基础上,在 2011 年印 发 了《洛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以及 2013 年的《河南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对体育运动健身活动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的通知我国对于工作日的调整,使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政策的导向是洛阳市广场舞的开展形式更具有多样化,舞种也具有不同类型,例如:现阶段在洛阳市出现的僵尸舞等等,不断丰富广场舞的种类。广场舞也逐渐趋于大众化、多样化的特点。
在 2015 年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 12 套广场健身舞,使广场舞的参与者在进行广场舞的锻炼中有固定的动作,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广场舞的随意性。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认为:"这 12 套广场健身操舞只是一种推介和科学引导,是政府对老百姓各种不同健身需求的回应和服务。但这'12 套'究竟好不好,老百姓认不认可,不是由政府说了算的,相信最后还是得由老百姓自己来投上这一票。[38]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新推行的 12 套广场健身操舞是现阶段广场舞的练习的更具有科学性。总之,在不同阶段国家政策的对于广场舞的发展以及盛行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从最新推行的 12 套广场健身舞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广场舞的重视,同时这 12 套又是一种导向,使更多的广场舞参与者得到健康、科学的锻炼。
对于国家体育总局新推出的 12 套广场健身舞,洛阳市也紧跟国家政策的导向,通过观察了解到:2015 年 4 月 12 日在洛阳市西工区进行了第二套广场健身舞的推广中,其参与的人群主要是各个广场舞站点的教练员,参与人群在 250人左右,由专业教练员进行现场传授。通过专业教练员的不断传授使各个站点的广场舞爱好者能够学习到正确的动作。
从休闲政策的视角分析,休闲政策的正确导向与洛阳市广场舞的发展和盛行阶段是息息相关的,为以后洛阳市广场舞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方向。
3.2 休闲动机和休闲制约与广场舞
休闲价值观是人们对休闲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在处理休闲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5]
人们休闲动机与休闲制约的形成,根本上是休闲价值观主导下的结果。休闲动机是指引起、引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休闲动机是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休闲制约(leisure constraints)是限制休闲偏好形成或阻碍人们参与并享受休闲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通过研究者假定和/或通过个人感知体验而得出。休闲动机和休闲制约在洛阳市的广场舞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广场舞参与者的休闲目的及制约广场舞参与者参与广场舞的因素等几个方面。
3.2.1 广场舞参与者参与休闲的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对洛阳市6个区广场舞参与者参与目的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 5)发现广场舞参与者的参与目的是健身娱乐占 95.48%,防病治病占81.64%,保持体形占 62.15%,消遣娱乐占 53.67%,结识朋友占 39.83%,排除孤独感占 17.51%.从调查的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洛阳市广场舞参与者参与目的主要是健身娱乐、防病治病、保持体形。
结合洛阳市广场舞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和访谈相关专家得出:在洛阳市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从最初在洛阳市盛行的"工间操"主要目的是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好的去工作;之后人们参与交谊舞主要目的是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想不再局限于之前认为的舞蹈是一种卖艺行为的传统思想,这个时期的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科技成果逐渐趋于电子化,收音机、电视等了解国外文化的电子产品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通过收音机、电视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交谊舞在这个时期满足了人们对国外世界的好奇心理,同时,交谊舞又具有交流和结识朋友等作用。所以这个时期交谊舞被人们所接受。在当时洛阳市的各个区以及学校都广泛流行着交谊舞;在交谊舞之后的秧歌舞,洛阳市的人们的参与目的主要是健身娱乐,秧歌舞的节奏欢快,人们在跳的过程中,身心得到了放松。
到现阶段,具有现代特征的广场舞,在洛阳市的各个区域的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不断加强,人们已经从温饱生活逐渐向幸福生活的转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等影响健康的疾病也悄悄的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而在现在社会中女性以瘦为美观念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对于大部分女性还是愿意通过健康的体育锻炼去达到减肥的目的,广场舞在这个时候便承载了健身娱乐和保持体形等作用;现阶段人们开始从物质生活转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亲朋好友的见面次数更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时间也变得短暂,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对于网络技术又不懂,接受的速度慢,儿子女儿忙着上班,一个月有的甚至一年都不能见上一面,找不到人聊天,内心充满着孤独,广场舞在这个时候便承载着排除孤独和消遣娱乐的作用。因此,不断引起、引导人们去参与广场舞休闲体育活动,人们朝着所期待的方向发展,这也便是人们参与广场舞活动的休闲动机主要内容。
从休闲动机中的纳什的休闲层次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发现自我实现和挑战的休闲动机与人们参与广场舞休闲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目的相吻合。这种休闲动机所引发的休闲活动属于精神层次较高的类型,不仅可以培养闲情逸致,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对于参与广场舞活动的大部分中老年群体来说,防病治病也是参与者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追求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兴趣所在;保持体形是现在社会追求美的一种体现;消遣娱乐也是放松的一种形式,放松也是休闲动机中最一般、最常见的动机,是休闲活动的永恒动机[5].
3.2.2 广场舞参与者的制约因素
在相关的调查访谈点的调查中发现,现阶段洛阳市市区广场舞活动点的参与者在参与广场舞活动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内在制约;另一类是人际关系制约;最后一类是:结构性休闲制约。[5]
个人制约主要受到个人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的制约。研究表明,创伤性事件往往会造成更深的内在休闲制约,从广场舞参与者中也不难发现这点,有的人参与广场舞活动中由于身体不协调而常出现动作错误失去跳广场舞的信心等情况,致使以后不能加入到广场舞的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制约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来源于家庭、朋友、及相关联的群体。在调查中也发现,有的广场舞参与者由于自身比较爱好广场舞休闲体育活动,没有同伴一起,过段时间,便不再参与广场舞的活动中;结构性休闲制约在相关文献中被常常提及,最普遍使用的类型包括:参与成本、时间及其他方面的保证、设施问题、阻隔(社会阻隔和地理阻隔)及技能和能力的缺乏。在人们参与广场舞的活动中,有的人一旦认定参与广场舞活动的成本高于收益,就不会加入到广场舞活动中。
在洛阳市广场舞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休闲制约去进行分析。从最初洛阳市出现的"工间操"到现阶段的广场舞中,无论哪个阶段的广场舞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个人因素的制约。例如:在交谊舞阶段,交谊舞传入我国是在 1924 年,在当时传入我国并没有得到快速的流行。经过访谈了解到,在当时洛阳市交谊舞的盛行过程中,由于我国在 1924 年处于民国时期这样的社会的大背景下,社会还处于动乱时期,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参与交谊舞的活动,到八十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我国又有对外开放的政策,致使交谊舞活动得到开展。从这个角度分析,交谊舞的开展过程中受到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但是在交谊舞在洛阳市盛行后,并不是所有人都积极参与其中。据了解,有的人群由于对于刚改革开放还不太适应,有的人群由于对刚引进的交谊舞不熟悉,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等,有的人群由于家庭的因素,例如家里有老人照顾,没有时间去参与交谊舞的活动等,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交谊舞受到个人内在因素的制约和人际关系的制约。
从广场舞的发展历程中发现,不断受到休闲动机和休闲制约因素的影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影响广场舞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和制约着广场舞的发展。只有当休闲动机与休闲制约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才能有利于人们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达到广场舞参与者所期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