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1 石家庄市大众广场舞参与者从性别角度来看是以女性为主,广场舞的舞蹈类型、动作以及柔美的音乐与女性相适应;从参与者的年龄上以中老年为主,活动的人群以离退休人员为主,这部分人群时间比较充裕,同时也解决了鳏寡老人的孤独,使其晚年丰富多彩;在职人员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有固定的节假日,经济收入比较稳定有比较多的精力参加广场舞活动。
1.2 从目前石家庄环境发展的来看,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多,在石家庄的每个行政区都有公园存在,公园或广场成为广场舞活动的主要场所;高档住宅小区的兴建,小区内都建设了小的公园,其空旷地是广场舞活动的好的场所,离家近方便;但是石家庄每个广场舞地点参与的规模不大。
1.3 广场舞锻炼者参加锻炼的时间以晚间为主,这段时间是人们通过一天的劳累工作,最为休闲的时间,通过广场舞的锻炼告别一天的疲劳。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长以60-90 分钟为主。从总体来看广场舞参与者每次运动时间比较短,但是每周的锻炼频数主要集中在 6-8 次,每周锻炼次数基本合理,由于参加广场舞锻炼人群以中老年为主,在练习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较为合理。
1.4 广场舞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长时间的广场舞锻炼能够使得身心达到放松,调节人们情绪,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同时也达到娱乐休闲的目的。广场舞属于大众项目,参与者的服装没有具体要求,只要穿比较宽松舒适的衣服就可以参与其中;在费用方面,针对经常参与的会员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只是为了音响设备维护维修,对于普通参与者不收取任何费用。
1.5 广场舞在音乐的选择上以流行歌曲和民族歌曲为主,较典型的通俗、流行歌曲会成为音乐伴奏的主流。其音乐速度是与参与者的年龄段有很大的关系,以中等强度为主,适合中老年人群参加。
1.6 广场舞内容来源于与人们的生活,又回归于人们的生活,广场舞吸取了现代舞、民族舞等多个舞种的精华,形成多种多样的广场舞种类;广场舞在其动作上简单易行,适合于集体群舞,方向有些变化但动作多以重复为主;在所有舞蹈类型中,喜欢流行元素的健身舞居多。
2 建议
2.1 针对石家庄市广场舞参与者的特征,如何让更多的男性群体加入到广场舞的锻炼行列。首先,请广场舞的指导员或指导员设计适合男性跳的广场舞动作;另外,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锻炼的行列要根据年轻人的特点来设计动作,比如:广场舞当中可加入“爵士、街舞”的元素等等。
2.2 加大宣传力度,在各社区、街道、体育相关部门应加大广场舞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知广场舞;另外,深入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在社区的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进行广场舞表演,并进行讲座、教授广场舞,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广场舞的乐趣、意义,让更多的中老年人参与到广场舞锻炼中来。
2.3 石家庄市广场舞锻炼时间以晚上为主,参与的人群比较复杂,晚上也是事故发生率高,尤其是偷盗、交通事故等;广场舞全身心的练习,必然不会注意自身的财务安全,因此,为了保障广场舞练习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各社区、街道应引起高度的重视,设立专门的体育锻炼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疏导每个广场舞练习站点周边的交通,并派遣相应的组织管理人员在练习场地巡逻,杜绝盗窃案件或交通事故的发生,为广大的广场舞练习者和观众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活动场所。
2.4 在场地上,由 政府或社会单位多建立一些公共活动中心,将居民与各种活动分离开来;或者安排专人为小区附近的活动场所规划好场地分配,健全场地监管制度,开发社区附近空闲场地。或出台一些关于小区周边大众自发组织活动噪音的相关政策,加强社区、广场、公园的管理力度,对广场舞的练习的时间、音量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保证在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的情况下,来进行自发组织的活动;配备专人负责,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建立合理的处罚制度。
2.5 增加具有广场舞特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石家庄市担任广场舞指导员的主要是退休的舞蹈教师、体育教师和业余爱好者,增加指导员的数量就要加入新的血液,石家庄市有三所体育院系可以与三所院校长期建立合作关系为社会培养专门的广场舞人才,这样既解决了指导员的问题,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在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积极作用。
2.6 以“赛”促发展,相关部门以行政区为单位组织广场舞比赛,通过比赛把广场舞展示给广大群众,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广场舞,通过广场舞的比赛不仅推广了广场舞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郑玲玲.云南新平县民族广场舞的文化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2):59-62.
[2]徐洪文,聂胜男.莆田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07-111.
[3]黄亚妹,林朝晖,孙强.南平市居民广场舞健身行为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1):53-58.
[4]向彪.宁化县农村广场舞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2(7):205.
[5]邸晓伟.山西省中老年妇女广场舞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3(5):26-29.
[6]汪星梅,罗文建等在《跳广场舞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47-49.
[7]杨玲.广场舞对中老年人的健身娱乐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J].大众文艺,2012(7):196-197.
[8]郑腾腾.论广场舞的健身效应[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4):112-114.
[9]秦华.试论广场舞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3(4):76-77.
[10]张国猛,郭亚超.全民健身广场舞对社区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5):34-37.
[11]李丽君.大众广场舞的健身作用[J].华章,2013(13):238.
[12]黄丹.浅析广场舞在大众健身的作用[J].才智,2012(4):122.
[13]杨冬梅在《广场舞导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72.
[14]刘文秀.试论广场舞走进中学校园的积极作用[J].青春岁月,2013(4):291.
[15]李格.让广场舞成文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J].戏剧之家,2012(7):54-55.
[16]窦彦丽,窦彦雪.广场舞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J].四川体育科学,2013(2):92-94.
[17]邵兰燕.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J].福建艺术,2011(5):60.
[18]王芳.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学术论坛),2012(10):241.
[19]刘爱平在《广场舞与城镇主题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导报,2013(24):183.
[20] 吴春晖.广场舞蹈时下兴旺之分析[J].大众文艺, 2010(4):89-92.
[21] 王红玉.广场舞蹈作用之初探[J].黄河之声,2009(24):62-68.
[22] 李少奇,邹子为,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9):126-129.
[23] 赵伟科,王燕.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功能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64-68.
[24] 唐炼,杨海琴,程风.城市老年人晨晚练点锻炼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4):84-86.
[25] 康钊.广场集体舞蹈队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112-114.
[26] 李俊良.大众体育的参与性及持久性的心理学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5):124-126.
[27] 雷胜辉.论广场舞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1(4):87-88.
[28] 冉建.城市社区群众体育活动中的同伴效应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45-48.
[29] 徐桂霞,智翔.南京市区晨晚练点健身操开展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2010(32):67-69.
[30] 汪焱,周晓东.福建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0(3):114-117.
[31] 李征阳.浅析舞蹈艺术中的感性与理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7):87-89.
[32] 张大鸣.试论舞蹈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思维[J].美与时代(下),2010(9):32-35.
[33] 张卉.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42-45.
[34] 张又兮.云南广场舞蹈的特色与内涵[J].民族艺术研究,2010(2):65-67.
[35] 李年红.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0(1):57-61.
[36] 刘建中.协同学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与发展机制[J].体育学刊,2009(8):89-92.
[37] 高洁.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J].戏剧之家,2009(1):36-38.
[38]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24):97-99.
[39] 王海英.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促进中老年健康的价值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117-119.
[40] 孙乡,孙飙.发达地区老年人舞蹈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研究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01-104.
[41] 罗发挥,廖玉冰,彭坚.宁化县广场舞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0(11):68-71.
[42] 邱海龙.中老年妇女广场舞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9(6):103-105.
[43] 陈丽英.社区加强老年体育社团建设的可行性分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93-96.
[44] 雷震,龙佳怀.和谐社会视域下老年体育统筹发展研究——以安徽省 6 地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7):79-82.
[45] 陈晓霞,张建国等.城市高龄老人肌力、柔韧、平衡能力的分析——以南京市城区老龄人口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113-117.
[46] 戴剑松,王正伦,孙飙.体力活动、疾病与健康广西概述及最新结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7-90.
[47] 刘扉.四川省老年健美操比赛运动强度和强度分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75-78.
[48] 朱琼华,刘乐等.太极柔力球训练对残疾人康复的前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02(6):93-95.
[49] 王科峰.不同类型休闲活动对老年女性身体机能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98-101.
[50] 许洪文,轰胜男.莆田市广场舞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4):107-111.
[51] 康钊.广场集体舞蹈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 417-419.
[52] 杨清华.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5):89-90.
[53] 李少奇,邹子为,陈以璇.广场健身舞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9):491-492.
[54] 邵兰燕.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J].福建艺术,2011(5):60.
[55] 禹文.重庆市主城区老年健身舞蹈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4):130-135.
[56] 牟顶红.广场健身舞研究现状综述与趋势展望[J].科技风,2010(12):86-88.
[57] 张翠华,刘芳.后奥运时代中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向[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4):60-64.
[58] 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396-399.
[59] 苑学芹,张晟,丛燕.我国大众体育开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1(4):67-68.
[60] 李吉成,滕占强.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整合发展的策略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60-63.
[61] 刘海明.老龄化社会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1):51-55.
[62] 甘刚,陈宏星.小康社会大众体育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4):118-120.
[63] 窦彦丽,窦彦雪. 广场舞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J]. 四川体育科学,2013(2):92-93.
[64] 吴家发.浅谈广场舞在农村的兴起[J].安徽农学通报,2012(5):162-164.
[65] 杨清华.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教育与人才, 2011(35):89-90.
[66] 侯慧 . 漫话城市广场舞[J].图·博·群剧影月报,2011,32(2):145-146.
[67] 邵兰燕. 广场舞的类型及其文化功能[J].品艺斋, 2011(5):60.
[68] 王荣红.浅析广场舞的发展及定位[J].大众文艺, 2010(04):210.
[69] 王坤.西安市户县农村居民广场舞锻炼现状调查与研究[J].武魂(社会体育),2013(12):88.
[70] 彭文革.广场舞蹈的现状、特征、价值与推广对策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2):75-78.
[71] 叶钰海.体育舞蹈的美及美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04):111-112.
[72] 孙林.健身排舞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5):555-556.
[73] 冠群.中老年健身运动[M].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0.
[74] 徐桂霞,智翔.南京市区晨晚练点健身操开展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 2010(32):302-303.
[75] 李刚.现代生活方式对吉林省高中生体质发展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