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梳理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关税问题的研究。我们发现主要是从关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关税理论与政策实证研究、关税效应的研究、关税制度的研究、环境关税的研究、外国关税制度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来进行的,对于行业关税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纺织品等行业,近年来随着奶粉代购行为的以及乳制品进口增长较快,对乳制品的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涉及。
关税理论与关税政策研究的主要观点:邵红亚(1993)在《李斯特保护关税理论的特点及现实意义》对李斯特保护关税理论进行了研究,他觉得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其中的观点:一,实行关税保护是必要的,用关税来制定限定制度,以保证国内产业的发展;二,关税保护不能绝对化,关税是一把双刃剑,关税的保护应该是积极有效的保护。
陈飞翔(2003)在《论适度保护关税税率》中主张按照适度保护关税的原则。他认为作为一个加入 WTO 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确定适度的保护关税税率并根据国内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将国家的平均关税税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而保障当平均的关税税率降低到一定的水平时,关税仍然能为国内经济和产业提供必要而有效的保护。
谷成(2007)在《对优化我国入世后关税保护结构的再思考》中主张应根据各产业部门在国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优势的动态变化对关税的有效保护结构加以完善,同时防止过度的有效保护,避免利用高关税抑制非生活必需品的进口而导致的效率损失[8].刘海云和吴韧强(2008)在《关税结构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保护待售”模型的博弈分析》中指出:像美国这样的西方代议民主制国家的关税结构实际上是政治经济体系的内生产物,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并非时刻遵循梯形关税结构的设置原则,甚至有时候会反其道而行之。该文两位作者以“保护待售”模型为基础,引入了中间产品,通过研究政府与上下游产业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行为来分析一个国家的关税结构。结果表明,一个国家的关税结构的形式取决于上下游产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形式需要根据产业利益集团的的组织情况以及最终商品产业之间的实力差异来确定[9].
关税理论与政策实证研究的主要观点:华树春等人(2008)则通过研究关税结构离散系数,发现中国农产品关税税目的档次不多且产品间税率的差别不大,对农产品的实际保护程度更低,因此主张调整我国进口关税结构和税率[10].王元颖等(2006)根据 1992 年至 2004 年的数据对我国关税保护和产业动态进行了分析,以关税对内生的比较优势及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基础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我国关税结构的主要问题是在于逆阶梯型的有效保护结构以及名义保护与实际保护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同时,旨在降低名义关税税率、提高有效保护程度的关税改革还不能与我国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培植相匹配[11].
卢东伟等(2008)通过分析中国农产品关税税率和关税结构,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并结合进口量来分析关税的保护效果[12].
关税制度研究主要观点:黄晓军(2008)则提出了从关税管理走向关税治理的观点,认为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引入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主张要实现参与主体范围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13].毛道根(2008)以经济学理论分析了“绿色”关税的经济效应,论证了“绿色”关税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并提出调整我国关税税率结构、开征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特别关税、完善国内“绿色”税收体系的建议[14].
除了对关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之外,随着我国近年来乳制品发展的迅速,对乳制品的研究近年来也越来越多。范婧婧(2008)在《中国乳品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研究》[15]从国内乳业发展现状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价格和关税政策是各种影响因素中对乳制品的影响最大的。刘鸿雁[16](2007)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中国乳制品贸易研究》中利用空间均衡模型模拟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以及其他地区奶业发展的影响,认为各国同时降低关税,对澳新奶业发展更为有利,对我国奶业则会有较大的冲击。刘李峰[17]在《中国-新西兰乳制品贸易现状及走向分析》在分析了中国和新西兰双边乳制品贸易现状、特征和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中新协定签订之后,新西兰的乳制品可能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通过上述观点的罗列,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对关税的研究较早而且形成了一个体系,其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而且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制度较我国而言更先进,许多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国内关税政策研究相对较晚,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出现学者研究的身影。研究特点是:我国对关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税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逐步深入;在关税效应研究方面实证分析发展非常迅速;由于我国关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虽然对关税制度的研究开始比较早,但是成果却十分有限,关税制度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环境关税和外国关税制度是关税研究的新领域,其后续研究也肯定会源源不断。对乳制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和乳制品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对关税税率和各国关税政策中国乳制品进口的具体影响研究较少。
1.3 本文结构。
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简单介绍了一下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针对国内外的对关税的研究成果以及对乳制品行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述评。第二部分主要梳理了一下我国关税调整变革的方向以及乳制品行业关税调整变革的相关政策。第三部分主要是乳制品关税政策对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影响效果分析,从对我国乳制品行业进口贸易量的变动、国别结构的变动、乳制品品种结构的变动三个方面通过描述其现状、分析其原因以及问题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关税政策调整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关税税率和乳制品进口量呈非常明显的反比例关系,而国家之间的政策协定对国别结构影响也比较明显。第四部分则针对发现我国奶粉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1.4 本文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乳制品关税政策的调整对乳制品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指标分析法。本文选取的指标主要有两种:一是绝对量指标,譬如说进口量、进口,进口量指标主要包括乳制品总进口量、各国别进口量、各品种进口量等,它与税率变动关系主要是通过图形趋势分析反映出来;第二类指标是相对指标,本文主要的相对量指标有比重指标、增长率指标,其中比重指标主要包括乳制品国别比重和乳制品品种比重,增长率指标主要是同比增长率。趋势分析是通过对十几年的乳制品进口量年度数据进行图形制作得出其变动趋势,然后将这种趋势和指标变动情况与税率和乳制品的关税政策进行联系和前后比较,然后得出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针对乳制品关税政策变动对其进口贸易的效果进行评价。
本文的创新点就是将关税政策调整与具体行业进行挂钩,与以往的学者对整个进出口贸易或者整个国内市场进行研究有所区别。目前我国对具体行业的关税政策进行具体分析的较少,尤其是乳制品行业。因此,这篇文章对完善我国关税政策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并且不同行业的关税政策调整对该行业的影响和效果评价可以采用类似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因此也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