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艺华(2002)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包括:专制、信任、情感温暖、溺爱、忽视 5 个维度。岳冬梅等人(1993)把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分开来研究,认为母亲的教养方式包括:情感温暖理解维度、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维度、惩罚严厉维度、拒绝否认维度、偏爱被试维度 5 个维度。父亲教养方式的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维度内容一致,但是把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维度分为过分干涉维度和过度保护维度,这样父亲的教养方式就包含了 6 个维度。
2.2.3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Baurnrind(1967,1991)通过研究发现:儿童性格的发展与父母的所采取的教养类型有很大的关系。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关心、呵护却不放纵,提出要求又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教育出来的孩子自信,有责任感,独立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强。Sumonds(1939)认为儿童的行为与其被接受状况密切相关:如果父母对儿童表现出十分的接纳,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经常的表现出亲社会的行为;如果父母在教育儿童上采取严厉拒绝的方式,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经常表现出反社会的行为。
岳冬梅等人(1993)通过研究发现,专制型、忽视型、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其人格特征和人际关系会出现更多的问题。郑毅、陈诗学(2001)在北京选取包括一百多名中轻度智力缺陷儿童在内的九百名儿童作为被试,利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和家庭社会因素问卷对这些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北京儿童在独立性方面明显弱于美国儿童。研究揭示不同的文化会影响塑造不同的家庭教养方方,进而影响孩子的独立性。研究还进一步揭示了父母婚姻状况、亲子观念、家庭类型、父母职业、父母期望、父母文化等与儿童社会适应性存在的关系。
关颖、刘春芬(1995)的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专制型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忽视型教养方式会减少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暂时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但是长远看,会导致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不成熟。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人格特征、交往能力的形成、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均有有显着影响。
2.3 自我控制能力
2.3.1 自我控制能力的概念
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自我控制能力的概念做了不同的定义。社会认知心理学家 Kopp(1982)认为自我控制包括三方面的能力:一是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二是个体自觉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个人的价值观和周围的期望的能力,三是引发或制止特定的行为的能力。布劳克(1998)夫妇通过实验证实:自我控制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品质,也是一种人格特性。刘金花(1997)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是指儿童能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认知,来适应社会的期望和要求。陈家麟(2003)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自己正在实施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管理与控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自我控制是个体有意识地对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自觉约束,主要表现为个体控制自己的言行,以达到想要的结果的能力。自我控制是自我调节的主要途径。儿童的自我控制会对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人格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制约着儿童自我系统发展和儿童社会话的程度。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有他控到自控的发展过程,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自我控制结构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发现教育的规律,从而更从容、更科学的实施教育,实现教育目标。
2.3.2 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
关于自我控制维度的划分,国内外心理学家划分原则是一致的,但侧重点不同:国外侧重内在的心理反应,国内侧重外在的行为表现。Kopp(1982)研究发现自我控制包括抑制冲动行为维度、延迟满足维度、抵制诱惑维度、制定和完成计划维度、采取适应于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维度等五个方面。Deborah(2003)认为自我控制包括认知控制维度和社会情感的控制维度两个方面;Nancy (1993)等认为自我控制包含注意转移策略维度、关注维度、禁止控制维度和冲动性维度四个方面。
国内刘金花(1999)等人认为自我控制能力包括学习行为、情绪、耐受性和独立性、生活习惯四个维度。丁风琴(2002)认为自我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维度、坚持性维度、主动性维度、自制力维度四个方面。杨丽珠和董光恒(2005)对通过对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包括自觉性维度、坚持性维度、自制力维度和自我延迟满足维度四个维度,并且证实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关系。
2.3.3 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关研究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强弱和年龄有关。谢军(1994)通过对 3-9 岁的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断增强,研究还进一步发现 3- 5 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方俊明( 1990 )的研究也证明, 个体自我调控方式的发展和年龄的关系密不可分,会随着个体的生长与成熟、认识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发展而不断发展成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个体的自我调控方式与个体身心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教养态度及教养方式的影响。Patterson(1986)等人通过对儿童的自我控制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发现,在父母过度保护及忽视和父母放任控制教养下的儿童,其自我控制能力的差异很小,在这两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都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控制品质,并且在情绪控制和行为控制上的自控能力较差。Feldman(2003)通过对 2 岁左右的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形成于儿童在家中游戏时,父母的关注程度和方式。父母的教育观念会通过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我国学者陈会昌(2005)对 2 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水平以及对自我控制行为会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教养态度,特别是母亲所采取的教养态度对儿童自我控制行为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自我控制能力对社会适应性会产生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郝振、崔丽娟(2007)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中发现: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呈显着正相关,且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而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儿童的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导致儿童自控能力不强。
徐速(2001)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人格品质的发展。其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适应性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各因子与自控水平均存在着极显着的正相关。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儿童的年龄有关,同时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态度、父母教养观念的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会产生影响。
4.问题提出
4.1 以往研究的不足
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社会适应性研究多集中在特殊群体、流动儿童、大学生及青少年身上,对小学生研究较少。对小学生的研究中,关注新生或高年级的研究较多,而对中年级的研究较少。从本人多年的小学从教经验看,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的趋势,但三、四年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小学生面临由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学业难度增加的幅度较大:语文增加了作文,阅读理解难度大幅提升,向高年级靠拢,开始使用钢笔;学科方面增加了英语课;相应的学生在校外的辅导由一二年级的舞蹈、美术,增加了作文、英语,书法,学生的生活更加繁忙,有些学生会出现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的现象,出现较多的适应问题。
因此,三、四年级是一个转折,这一阶段,个体能否很好适应,会直接影响小学高年级的适应发展,进而影响其中学乃至未来的发展。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考察小学中年级儿童的社会适应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促进这一特殊阶段儿童的社会适应。
另外,已有的研究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性关系,但结论存在分歧,对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欲对此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
4.2 本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儿童期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研究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小学生社会适应的情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对其社会适应性的影响。
从孩子早期的成长过程入手,指导家长学习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能让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能促进小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降低其在以后人生中的适应不良的几率。
本研究欲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调查枣庄地区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并进一步分析其与家庭教养、自我控制之间的关系。
4.2.1 理论意义
(1)研究城乡小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丰富了小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伴关系、遗传因素等多种方面的影响,但很少有涉及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本研究试图从家庭教养方式、学生自控能力两个方面,来研究小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丰富有关社会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2)调查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探讨影响小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4.2.2 实践意义
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与小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哪些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哪些教养方式会导致小学生社会适应不良。有针对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促使父母采用正确的教养方式,促进孩子对社会的适应,避免采用不正确的教养方式,造成孩子的适应不良。同时也提醒家长重视子女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对于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的现象要及时加以关注,及时给予矫正。
4.3 研究目的
研究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性的关系,以进一步了解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对小学生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并验证研究假设。
4.4 本研究的假设
针对本研究的问题,在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小学中年级学生社会适应性在不同年级、性别、城乡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假设二: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与社会适应性存在显着相关。
假设三: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显着预测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假设四:自我控制能力在家庭教养方式及社会适应性之间起到中介作用。